張課長是押出成型課的課長,近日,技術員向他反映生產的過程當中必須經常調機,導致生產計畫無法如期完成。
張課長一如往常的到生產線巡線….
技術員:「課長,有一件事情要跟你報告,最近這一段期間,生產當中遇到很奇怪的問題。」
課長:「什麼問題?」
技術員:「生產過程中,有時候很順,有時候卻一直要調機,不知道哪裡出問題?」
課長:「有沒有可能是機台出狀況?」
技術員:「應該不會,每天我都有落實機台點檢與清掃的作業,每個星期六都會做保養,機器出問題的機會應該不大。」
課長:「模具呢?」
技術員:「我看了『模具保養記錄表』,模具課的同仁也做了保養記錄,沒發現有什麼問題。」
課長:「現在呢?」
技術員:「現在生產還順利,不用怎麼調機,調整好就OK了。」
課長:「這樣好了,若你遇到生產不順要不斷地調機時,再通知我。」
技術員:「好。」
第三天下午
技術員:「課長,你趕快來一下,狀況又出現了。」
張課長放下手邊的工作,趕緊到現場~
技術員:「課長,今天成型出來的成品寬度老是不穩定。」
課長:「之前有沒有做什麼動作?」
技術員:「沒有,和往常一樣。今天一早,生產還滿順的,上午10點休息過後,品檢抽驗就抽到成型出來的長度不足,之後調整了機台的速度,調至成品的規格中心值附近,一段時間後,品檢再次抽驗,就發現已到下限值,再調整到規格中心值附近後,現在發現成型後的長度跑到產品規格的上限值了。」
課長:「會不會是原料的問題?」
技術員:「原料?看不出來啊!」
課長:「好!我去IQC課確認一下。」
此時張課長到IQC課找莊課長了解原料的檢驗情況……
張課長:「莊課,請問押出成型課所用的原料,最近是否有異常?」
莊課長:「異常?IQC一直沒有對原料做檢驗啊!只能就押出成型後的成品檢驗它的拉伸強度(Tensile Strength)、彎曲強度(Flexural Strength)、耐衝擊強度(Impact Strength)…等等產品規格要求的指標。」
張課長:「是喔!?」
莊課長:「有問題嗎?」
張課長:「是啊!技術員最近向我反映調機很頻繁,生產計畫無法如期完成,我試圖從人、機、料、法、環境來思考解決問題,確認排除人、機、法與環境的問題後,只剩材料因素。如今,原料又沒有來料檢驗,不知道還有什麼因素沒有考慮到?」
莊課長:「張課,生產方面你最熟悉,這我就沒法幫你了。」
張課長:「好吧!我再想想辦法。」
董廠長:「張課長,生管向我反映押出成型課的生產計畫比以往落後很多,這一陣子,我忙著公司的新廠規劃,所以一直沒時間與你討論,究竟生產出了什麼問題?」
張課長:「廠長,確實如此,但是我也找不出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我從人、機、料、法、環境來思考可能出現的問題,卻都沒能查出原因,這幾天,我也一直在思索是哪個環節沒有想到?」
董廠長:「這樣好了,我們一起去現場觀察。」
張課長:「好。」
技術員正在添加原料~
董廠長:「我們先觀察技術員正在做哪些事?」
張課長:「好。」
一段時間後...
董廠長:「張課長,你看到什麼異常嗎?」
張課長:「異常?沒有啊!和平常一樣啊!」
董廠長:「好像少做一件事情?」
張課長:「什麼事?」
董廠長:「紀錄參數啊! 」
張課長:「參數?什麼參數?」
董廠長:「就是參考的數據,它是一個變量,當我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關心某幾個變量的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通常我們會稱它為『製程參數』,就是對某一製程應該掌握哪些數據?掌握這些數據的變異並適時(源頭)管理,就能將品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而不是等到超出範圍了再來處理。」
張課長:「咦!機台不是調整到可以生產符合產品的規格就好了嗎?」
董廠長:「話是沒錯,但是你若不紀錄這些相關的數據,你怎麼有辦法分析究竟是那裡出問題?」
張課長:「是喔!那接下來我該怎麼做?」
董廠長:「我們先用這機台來試,你先想一想,在這機台上,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調機?都調些什麼?這些都是要記錄的,你可以找技術員一起研究,明天一早我們再一起討論。」
張課長:「好!」
張課長:「廠長,這是我昨天和幾位資深技術員一起討論出來要紀錄的內容:『機台編號』、『模具編號』、『成型溫度(℃)』、『技術員工號』、『螺桿轉速(rev/min.)』、『引取速度(M/min.)』、『原料料號』、『產品品號』。」
董廠長:「嗯!不錯,但是還缺一些項目。」
張課長:「哦? 」
董廠長:「缺『日期』,還有,我們是兩班制,因此還要加上『班別』的欄位,原料料號可以記錄『批號』嗎?」
張課長:「可以,領料單上有『批號』的欄位。」?
董廠長:「好,那麼再加上『批號』。哦!怎麼沒有『成型壓力(kgf/cm2)』的參數?」
張課長:「成型壓力和成型溫度有相關性,機台廠商只讓我們可以設定/調整溫度,成型壓力會依成型溫度改變,不過,還是可以看到成型壓力的數據。」
董廠長:「OK,你把這些項目設計成表格的方式,請告訴技術員只要有調機,就把更動的數據記錄在表單上相對應的欄位。」
張課長:「需要這樣做嗎?那很繁瑣哩!會增加技術員的工作負荷耶!而且我們都有一些經驗值可以參考。」
董廠長:「會嗎?寫幾個數字需要花秒鐘?會增加技術員的工作負擔?若你想找出問題,你就要這樣做。」
張課長:「好吧!我一會兒畫完表格後,馬上請技術員紀錄。」(如表1)
董廠長:「好!不過,你還要用EXCEL試算表軟體設計資料庫,然後請助理每天將紀錄表內的數據鍵入資料庫內。」
張課長:「好!」(如表2)
表1 參數紀錄表
表2 參數紀錄資料庫
一段時間後…..
張課長:「廠長,這一段時間,資料庫累計的筆數有上百筆了,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分析。」
董廠長:「你請助理把資料庫email給我。」
張課長:「好!」
董廠長:「我們先看一下資料內容。哦!你已經水平展開了?」
張課長:「沒有,因為機台E、F、G是同一款型號,所以我就一起導入。」
董廠長:「好!我先請問你:『之前出現的問題,通常你都調整什麼?』」
張課長:「引取速度。」
董廠長:「OK!我們先看這一個欄位的數據。我們先篩選同一個產品的品號,哦!你看,這個產品使用兩種原料,分別是SHE4500與503X,而『引取速度』卻有不同的值。」(如表3)
表3 參數紀錄資料庫
張課長:「嗯!」
董廠長:「接下來,我們要來制訂『製程規格』。」
張課長:「什麼是『製程規格』?」
董廠長:「如同產品規格,簡單地說,就是針對製程的參數所要管制的範圍,只要管控在這個範圍以內,就可以確保產品的品質符合規範。」
張課長:「那我們要怎麼做?」
董廠長:「EXCEL試算表可以幫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首先,我們用MODE函數來找『引取速度』的中心值。」
張課長:「什麼是MODE?」
董廠長:「MODE 就是『眾數』,所謂的『眾數』是指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
張課長:「喔!懂了。」
董廠長:「好!執行出來的結果是11.24,我們可以當作是這一組數據的中心值。接下來,我們要算標準差。」
張課長:「等一等,廠長,為什麼不用平均值當中心值,以往,我們都用平均值當做中心值,怎麼這一會兒卻用眾數?」
董廠長:「問得好,平均值是一組數據的平衡點概念,倘若這一組數據中有一個異常的值,那麼這個平均值就會偏離原先沒有異常值的平均值;反之,沒有異常值,眾數和平均值會相等,這是假設我們有相當的觀測值樣本數,實用上,可視觀測值呈『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
張課長:「『常態分配』又是什麼?那如何界定『異常值』?」
董廠長:「數學式子我先不談,我畫一個圖形(如圖1)給你看,先建立觀念。常態分配為一種單峰對稱的連續分配,中央有一個最高點,最高點的左右兩邊成對稱狀態,是一條左右對稱的平滑鐘形曲線。」
圖1 常態分配圖
張課長:「真有趣。」
董廠長:「要界定『異常值』,要先講『標準差』。」
張課長:「什麼是『標準差』?」
董廠長:「講白話一點,就是一組數據自平均值分散開來的程度(分散程度)。若標準差的值較大,代表大部分的數據和其平均值之間差異較大,也就是數據分散得比較開;若標準差的值較小,代表這些數值比較接近平均值。」
張課長:「喔!了解。那怎麼算?」(註1)
董廠長:「很簡單,我們用STDEV函數就可以算了,算出來的結果是0.27。接下來,我們就可以訂定管制界限了,通常,我們將管制界限定在平均值的上、下三個標準差之處。」
張課長:「廠長,再等一下,為什麼我們要將管制界限定在平均值的上、下三個標準差?」
董廠長:「說來話長,簡單地說,當管制界限比六個標準差小時,第一型誤差大,同時,第二型誤差小。反之,管制界限寬度比六個標準差大時,第一型誤差變小,同時,第二型誤差變大,因而只好尋找此二型誤差之和最小的管制界限。
修華特(W.A.Shewhart)博士的研究,常態分配中,落在此管制上、下限內的機率是99.73%,也就是說,大約99.73%的產品在中心線上、下各三個標準差範圍內,而此上、下管制界限是最符合經濟原則。」
張課長:「天那!我愈聽愈糊塗了,第一型誤差和第二型誤差又是什麼啊!?」
董廠長:「不會啦!等我解釋完,你就清楚了。所謂的第一型誤差,也稱為型I誤差,是指品質未變,但由於抽樣誤差使統計量落入拒收的區間,因此誤判品質已經改變的機率;而第二型誤差,就是型II誤差,是指品質已經改變,但由於抽樣誤差使統計量落入允收的區間,因此誤判品質不變的機率。我畫一張表給你看你就明白了。」(如表4)
表4 型I與型II誤差
張課長:「哦!原來如此,看表比較容易懂。」
董廠長:「現在回過頭來談『異常值』,我舉兩組數據(如表5),這兩組數據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第十組,A組是32,B組是10,其平均值(AVE.)、眾數(MODE)、標準差(sigma)、上限值(AVE.+3xsigma)與下限值(AVE.-3xsigma)分別如表所示。
我們先看標準差的部分,很顯然地,B組的標準差比A組大許多,主要原因在於第十組的數據,由於A組的標準差很小(相對於B組),以常態分配的特性而言,平均值與眾數是一樣的,這時,用平均值或眾數來分別求其上、下限值,兩者的值是相同的。
然而在B組卻是不一樣的,在B組,我們以平均值求其上、下限值分別為47.1與8.5,以這兩個數據檢視B組,看不出B組數據有何異常。若使用眾數(MODE)當平均值,求其上、下限值,分別為49.3,10.7,即B1,以這兩個數據檢視B組的值發現,第十組的10小於10.7下限值,因此,我們稱第十組的10是異常值。將10去除後,重新計算B組的值,即B2,其結果與A組相當的接近。」
表5 解說範例
張課長:「哇!真是太神奇了,怎麼以前都沒發現?」
董廠長:「因為你以前都沒有使用數據管理,當然沒發現囉!為了管理方便,我將平均值設為11,標準差為0.3,以此值計算上、下管制界限,分別為11.9與10.1,再整理一下,如表6,這一組數據就可以訂為『引取速度』的規格。」
表6 引取速度之製程規格
張課長:「原來如此。」
董廠長:「還沒結束哩!我們還要針對 SHE4500與503X這兩種原料做進一步分析。利用EXCEL的篩選功能,將這兩組的『引取速度』數據分別顯示後,複製其數據,貼到統計軟體去執行。嗯……跑出兩張圖,第一張是SHE4500(如圖2),第二張是503X(如圖3)。」
圖2 原料SHE4500之數據分佈圖
圖3 原料503X之數據分佈圖
董廠長:「張課長,這兩張圖有什麼不一樣?」
張課長:「SHE4500的山形比較窄,503X的山形比較寬。」
董廠長:「沒錯!因為SHE4500的標準差比較503X小,所以圖形呈現出來就是一窄一寬。還有哪裡不一樣?」
張課長:「好像在玩大家來找碴。」
董廠長:「考驗你的觀察力啊!」
張課長:「廠長,綠色線和紅色線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董廠長:「綠色線是我們之前計算出來後定義的規格,紅色線是我們將數據丟到軟體後計算的結果。」
張課長:「所以,SHE4500和503X這兩款原料都在我們設定『引取速度』的規格內囉?」
董廠長:「沒錯。」
張課長:「為什麼SHE4500的中心線(平均值)在規格中心值(11)的右邊,503X的中心線在規格中心值的左邊?而且SHE4500的中心線距離規格中心值看起來比較近而503X的中心線距離規格中心值比較遠?」
董廠長:「在規格中心值(11)的兩側代表該組數據的平均值是比規格中心值大還是小,比規格中心值大,就會出現在規格中心值的右側;比規格中心值小,就會出現在規格中心值的左側。至於該組數據的平均值距離規格中心值的遠近則代表製程的『準確度』(accuracy),以”Ca”表示。就像打靶一樣,子彈離靶心愈近,Ca就愈小,反之就愈大。」
張課長:「哈…哈…,這容易理解,因為我當兵時還是個神槍手哩!」
董廠長:「好!那你說說,『精密度』(precision)又是什麼?」
張課長:「就是子彈在靶上的集中程度。」
董廠長:「Bingo,嚴格的說是『製程變異數與規格公差之差異』,以”Cp”表示。我畫張圖就更容易理解了(如圖4)。」
張課長:「所以,依圖來看,SHE4500的數據比503X集中。」
董廠長:「是的。好!我們看一下這兩張圖的數據(如表7)。」
張課長:「咦!怎麼有一個Cpk值?」
董廠長:「是指製程能力之綜合指標,他同時含有Ca及Cp兩個因子。」
張課長:「廠長,那Cpk有沒有範圍啊?」
董廠長:「有啊!我寫給你看。它分A+、A、B、C、D五個等級。A+的等級是1.67≦Cpk,表示製程能力極佳;A等級是1.33≦Cpk<1.67,表示製程能力良好,繼續保持;B等級是1.00≦Cpk<1.33,表示製程能力尚可,但須保持管制狀態;C等級是0.67≦Cpk<1.00,表示製程能力不足,有不良品產生,必須改善製程;D等級是Cpk<0.67,表示製程能力極差,應該緊急改善 (如表8)。」
圖4 準確度與精密度之圖解
表7 原料相關數據
表8 Cpk等級
張課長:「哦!了解了。所以,這樣看來,我們可以說原料SHE4500比503X好喔?」
董廠長:「不行,因為我們只分析『引取速度』的參數而已,其他參數都還沒分析,不能如此妄下定論。」
張課長:「那怎麼辦?」
董廠長:「接下來就是你的工作啊!把剩下的參數依照上述教你的方式分析,最後再來看結果,而且最後的結果也不能說哪一個原料不良,因為都可以生產。根據紀錄,我們要思考如何從管理的手法來解決技術員頻繁調機的問題。」
張課長:「這些數據還有哪些用途?」
董廠長:「雖然我們不知道廠商的原料配方,但是透過相同原料與參數的比較,你可以知道哪一家廠商的原料比較容易生產,把數據提供給廠商參考,他們會知道怎麼一回事。」
張課長:「是喔!原來數據有這麼神奇喔!」
董廠長:「沒錯。好,以上只針對SHE4500和503X兩種原料分析,並沒有針對機台,現在我們從機台的角度來看原料的使用情形。你看,F機台的用料情形最好,G機台次之,E機台稍微差一點。」
張課長:「為什麼?」
董廠長:「F機台,相同型號的原料都集中好幾天生產;G機台相同型號的原料生產天數比F機台短,切換的次數也比較多;E機台有一天切換兩種原料,且生產天數又比G機台短一些。」
張課長:「喔!我知道了,廠長,你的意思是說,若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同一部機台最好使用相同的原料來生產,這樣可以減少變異的產生,調機比較不會那麼頻繁,萬一產生變異也比較容易控制與查找,因為有之前的紀錄可以追溯。」
董廠長:「看來你已經懂了。」
張課長:「嗯!我知道了,那我先把各機台的用料規範定下來,請備料員備料時依此原則備料,再把剩下未分析的參數都做出來。」
董廠長:「好。對了,有空的話看看統計製程方面的書,畢竟我講的內容並沒有很全面,看書可以比較有系統的建立觀念與學習,有疑問的話,我們再來討論。」
張課長:「好的,廠長。看來我的問題有解囉!」
【註】
- 樣本標準差(s)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