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如何再次創造風華? 街區再造面臨困境與因應對策之初探

瀏覽數:13184


  自1851年大稻埕第一間店鋪開始營運,至日治時期為電信、鐵路、市場等建設資源投入的重要據點,大稻埕成為當時臺北市重要政治與經濟中心。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其繁華榮景逐漸消退,現代臺北人記憶中的大稻埕,總是與滿坑滿谷的藥材、布料、緞帶、南北貨、茶葉等傳統產業聯想在一起。其實大稻埕有許多獨具臺北歷史價值的街屋與地景,像是以月老著名的霞海城隍廟更是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前來參拜。另外,近年來諸多文創業者陸續進駐大稻埕,透過傳統工藝技術與保存老房子的巧思,將創新的設計與經營概念帶到老街區,開始讓大稻埕再次看到復甦之契機。然在街區再造之過程中,卻也看到影響轉型成功之絆腳石。

  為深入了解大稻埕街區內產業發展與目前所面臨之問題,作者與街區相關利害關係人,包含: 商圈組織代表、街區里長、在地業者、URS代表(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都市再生前進基地)以及相關文史工作者等,進行訪談交流,並透過實地觀察法與次級資料整理後,探究目前街區轉型所面臨之議題與解決之道。

一、大稻埕街區再造面臨之困境

 (一) 街區傳統業者仍秉持舊有觀念經營,不易隨潮流進而轉型

  大稻埕街區內業者多已批發為主要經營業態,加上多數業者已在地經營長達數十年,因此因應零售消費趨勢改變之經營策略敏感度低,缺乏轉型意識。第二,多數傳統店家其客層主要仍以40歲以上客群為主,因此較無轉型動力。第三,許多欲轉型之在地業者對創新經營,不知何處有可用資源輔助,對政府的輔導與補助亦不瞭解。

 (二) 主街南段與北段店家數失衡,北段閒置空間比例高

  街區的商業發展因交通、產業分布等原因,造成南重北輕,產業多群聚於民生西路以南一帶,北段多為閒置空間,亦或作為倉庫使用,自捷運大橋頭站營運後,街區發展始略有改變,陸續有新事業進駐,然北段與南段其遊逛人潮、店家數仍差異盛大,經訪談後歸納有三項:第一,街區內諸多歷史街屋為所有權人世代家產,考量家族傳承使命,故不願出租予外人經營比例高。第二,傳統產業已於街區扎根百餘年,多數業者多已有固定經營模式,若未來政府欲協助新興產業,亦或年輕創業者進駐大稻埕,必須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磨合期納入輔導考量。第三,隨著政府東西翻轉施政藍圖影響下,街區建築物房租也愈水漲船高,因此如何協助新創業者成功進駐街區成為刻不容緩之重要課題。

 (三) 街區觀光資源多元,但配套服務系統尚待整合

  發展觀光產業有賴於附屬性基礎建設作為後盾,目前街區仍有四點尚待相關權責單位重視。第一,目前街區附近已設有捷運大橋頭站出口與停車場,然其配套之路標指引牌與交通動線規劃,與街區停車場之容納量仍有所不足。第二,大稻埕隨著國際旅客人數日益增進,因應觀光服務品質之提升,街區內外語指標等導覽指示亟需改善。第三,為全面整合觀光服務系統,應其提供能滿足旅客觀光需求、便利之基礎設施(如:公廁、休憩設施、人車分道等),以利為旅客打造友善之觀光、消費環境。

 (四) 年貨大街印象根深柢固,其它行銷主題推動有所難度

  逢農曆過年時節大稻埕商圈舉辦之年貨大街活動已為臺北最具年味的特殊風景,然隨著網路與大賣場等多元通路之興起、顧客消費型態之改變,且街區保有濃厚人文氣息與多元產業資源,其活動主題不應僅侷限年貨大街,如何有效整合大稻埕各產業資源共同推廣行銷,成街區產業活化再生之關鍵。

二、因應街區再造之改善對策

  了解目前大稻埕街區再造所面臨之議題,以下針對上述議題提出改善策略。

 (一)了解街區特性,提出因地制宜之因應與輔導策略

  第一,大稻埕街區本質為商業區,故政府欲投入資源時,應以產業面為出發點,為在地業者提升商業利益,誘使業者願意轉型。第二,大稻埕產業多元且歷史悠久,在地、產業等組織地方代表凝聚力強,於初始階段可從在地組織著手,其輔導資源應從社區需求進行互動與交流。第三,因應零售消費趨勢之改變,可將街區打造創意文化生活產業圈,藉以為街區注入新經營活水。

 (二)協助新經濟導入,活化街區閒置空間利用

  隨著創意產業之興起,文創業者對進駐大稻埕的興趣,以及街區閒置空間的活化,其因應策略如下:第一,可透過新經濟導入之媒合平台,並搭配課程、講座等資源之輔助,例如:建置閒置空間利用之網路平台、提供創業輔導資助資源,協助新創業者進駐街區。第二,新創業者除販售創意產品外,應可運用複合經營模式,例:提供咖啡、餐飲、雅座等服務,以提升集客力與顧客消費契機,並建議提供與大稻埕文化產生連結之體驗活動,例:大稻埕為茶業貿易之重鎮,因此可透過品茶教學活動、茶商歷史講座等,以增加消費者對產品之認知價值。第三,新進駐者不應只著墨於如何在此增加客源,應主動了解街區文化並與在地居民及業者互動,以減少傳統產業對於新經營模式之排斥與文化衝擊。

 (三)強化街區觀光友善能量

  為建構街區友善服務能量,歸納四項因應對策提供相關權責單位參考:第一,街區交通與公共設施之改善為當務之急,若未來能於街區增建公車停靠站,並強化公廁、人車分道、休憩設施等之配套措施,將使旅客更能自在暢遊街區。第二,在指標設置方面,除了加強ICT電子導覽設施、外語指標服務外,亦可於指標形式上融入大稻埕意象元素,使民眾能立即透過視覺辨別街區所傳達之文化與特色。第三,為協助旅客遊逛時能立即了解街區文化與產業特色,建議可從遊程動線規劃著手,透由串聯當地文化、生活與產業等故事,藉以彰顯大稻埕豐富人文風貌。第四,為提供國際旅客更多元、立即之旅遊資訊服務,建置旅遊服務中心,除了提供遊程諮詢、文宣/地圖索取、無線網路申請等服務外,亦可配合自發性導覽服務志工,以利提升旅客遊憩品質。

 (四)在地資源總動員,活化大稻埕特色風貌

  大稻埕觀光資源多元,除了逢農曆過年的年貨大街外,為活絡在地多元產業、培力在地人才及整合在地資源等,除透過政府資源投入外,亦須在地組織、發展協會與在地業者自發性之參與。並因應觀光潮流,透由特色主題節慶方式推廣地域性產業,例如:在產業面部分,可針對中藥與南北貨產業搭配冬季燉補時節舉辨活動;在布業與飾品材料業方面,利用產業資源搭配遊客DIY體驗,除了使民眾增添休閒娛樂外,也能從中學習到縫紉相關常識;在區域面部分,大稻埕主要核心為迪化街,其南段與北段發展不盡相同,除了南段可持續舉辦年貨大街活動外,北段部分已有越來越多文創店之進駐,若能配合相關資源,舉辦創意市集,則能為迪化街北段找出獨特亮點,提升民眾至迪化街北段遊逛意願。在文化面部分,除了能搭配城隍廟舉辦情人節活動外,亦可結合歷史街屋、景點等資源,規劃具特色之遊程,吸引多元族群前往體驗大稻埕多元風貌。

三、結語

  曾經商業鼎盛、繁華絢爛的台北城,隨著時代物換星移,昔日風華轉趨平淡,然這幾年在文青風潮帶領下,開始為大稻埕帶來些許嶄新風貌。大稻埕的再生契機,不能單單只單靠政府投入資源改善,也待在地居民與店家能配合改造,讓這個獨具歷史氛圍,宜古宜今的街區能靠著觀光活化甦醒,進而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 《交流雜誌》大稻埕 城市再造的文創新據點

2. 大稻埕老屋新用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