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提升企業生產力之作法看 我國政府應有的策略作為

瀏覽數:5045


一、 前言

  根據日本生產力中心(Japan Productivity Center)2013年的資料來源,二次大戰後,日本提升企業生產力曾以下述兩種方法,企圖追趕或超越美國:

  1. 豐田精實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當時日本企業生產力只及美國1/8,豐田汽車總裁誓言要在3年內趕上美國,當時引用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導入TPS系統。

  1. 日產標竿管理系統(Benchmarking)

 而日產總裁Carlos Ghosn則以研究其他競爭對手各項經管績效指標,以標竿管理手法形成自我改善與生產力驅動因子,最後甚至能超越對手,成為管理顯學,此一作法所有的改善與進步都來自標竿與衡量。

  晚近,日本提升企業生產力之作法則包括:

  1. 中小企業以擴大顧客基礎,為提升生產力之首要訴求,其中70%的企業以維持穩定的產品品質與服務,作為達成此一訴求最有效之作法;而發展與提供新的產品與服務則以60%,緊追其後。
  1. 以提高顧客消費金額為另一提升生產力之訴求,其中超過50%的企業崇以強化提供顧客更好的建議書,以及發展與提供差異性產品與服務為其有效作法。

  有鑑於提升企業生產力之重要性,日本政府繼企業「品質再造(Quality Again)」後,在追求「生產力再造(Productivity Again)」,舉凡產業別生產力、國際間勞動生產力比較以及勞動生產力改變,等等有關企業生產力議題研究與調查方面,也都不遺餘力,並設有生產力研究與促進機構,長期追求其國內企業之生產力,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力。

  日本建構有國家級之產業生產力資料庫(Japan Industrial Productivity Database),也參加世界輸入輸出計畫(World Input-Output Project),包括2010年8月19至2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舉辦之世界生產力衡量模型,世界KLEMS (Capital,Labor,Energy,Material,Service)論壇;以及2011年7月27日在日本東京舉行之亞洲KLEMS論壇。

  會中世界主要國家就農業、穀物、煤礦、各種工業等超過30個產業生產力提出比較,藉以相互評比學習。如何進行生產力標竿學習,首先要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生產力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

二、 企業生產力衡量指標

    從企業經營之財務報表中,可歸納出能衡量生產力之各項指標,包括:

  1. 獲利力(Profitability):用來衡量一個企業經營該公司所能創造的獲利能力。
  1. 財務安全性(Financial Security):用來衡量一個企業為維持財務穩定性,所能承受破產風險的能力。
  1. 生產力(Productivity):用來衡量一個企業藉著投入與產出之比率與關係,所呈現之管理效率。
  1. 成長潛力(Growth Possibility):用來衡量一個企業從年度之營收與獲利展望未來,持續成長的能力。
  1. 成本效益(Cost Efficient):用來衡量一個企業如何將降低成本,並使獲利最大化的效益力。

三、 日本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間各項生產力比較

  2013年日本政府出版的產業白皮書,羅列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相關指標之評比數據,例如以獲利力向度而言,包含:

  1. 營運獲利對總資本比(Ratio of operating profit to total capital),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1.7,而大企業為3.4。
  1. 平常獲利對營收比(Ratio of ordinary profit to sales),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1.8,而大企業為3.1。
  1. 總資本週轉率(Total capital turnover),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1.0,而大企業為1.2。
  1. 附加價值率(Value-added ratio),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26.4,而大企業為22.2。

  以生產力向度分析,則有:

  1. 勞動生產力(Labor productivity),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525,而大企業為827。
  1. 資本-勞動力比率(Capital-labor ratio),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458,而大企業為755。

  以財務安全性向度而言,有:

  1. 速動比率(Quick ratio),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106.3,而大企業為90.5。
  1. 債權比率(Equity ratio),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33.1,而大企業為41.6。
  1. 借款利息率(Interesting rate on borrowing),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1.3,而大企業為1.4。
  1. 固定資產對長期資本比(Ratio of fixed assets to long-term capital),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58.6,而大企業為58.7。
  1. 負債贖回期間(Debt redemption period(years)),此一比率中小企業平均值為11.5,而大企業為3.7。

四、結語-日本之數據分析對台灣之策略意涵

  茲將日本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在生產力指標所顯示的意義;以及對比於台灣,政府應該有的策略作為說明如下:

  就營運獲利對總資本比以及平常獲利對營收比兩個指標觀察,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雖然有明顯的落差;但就總資本週轉率而言,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並沒有太大差異,說明中小企業以一當百的彈性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雖說台灣中小企業也有同樣能耐,但台灣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總資本週轉率之差距,根據我國經濟部編訂之中小企業白皮書所示,要來得大些;由此觀察,日本產業政策對中小企業之照顧可能較台灣週到,政府要提升台灣中小企業之競爭力,必需忠實面對,提出更有力的政策工具。

  • 就附加價值率比較:
  1.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經營利潤之比較分析

一般而言,附加價值(Value Added) = 營收(Sales)-其它營運成本(Other Operating Costs),而每一員工之附加價值(Value Added/ Employee) = 每一員工之獲利(Profit/ Employee)+每一員工之薪資(Wages/ Employee)。

企業營運利潤的產生,吾人若以營銷成本為縱軸,營銷收入為橫軸,則其關係可以標示如圖一,銷貨收入扣除總成本(變動+固定)即為利潤,低於成本線(AD)會有虧損;高於成本線則創造出利潤,中間必需度過損益兩平點。

通常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要產生營運利潤(請見圖二及圖三),可能要來得辛苦些,在圖三中可看出成本與銷貨收入兩條線的夾角,大企業此一角度較中小企業來得小些,說明大企業一旦營運就緒,在其它條件相同之下,可以較快獲取利潤。

因此政府必須推出協助中小企業開拓市場,廣佈通路,強化國際行銷等政策,以便讓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取得均等之營運機會。

  1. 日台相較

日本中小企業反而較大企業來得高,此一現象充分說明中小企業營運的能耐;台灣方面,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此一附加價值率,差距並沒有日本大,顯示台灣中小企業之創造附加價值能力相對日本中小企業,來得薄弱些,政府如何藉著中小企業政策的推動,有效提升中小企業之附加價值率,當為我國政府努力的目標之一。

  就企業財務之速動比率觀察,日本中小企業也明顯較大企業來得高,反應中小企業財務變現的靈活性,有別於一般人之刻板印象;台灣中小企業此一比率,相對於大企業,也沒有日本方面來得高,其所反應的策略意涵包括(1)台灣中小企業業者本身之資產利用率與營運效能都有待提升、(2)我國政府應更積極輔導中小企業升級轉型。

  就借款利息率而言,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所差無幾,此一現象則與台灣有較大差異,台灣中小企業舉債較為不易,舉債利息也高於大企業,常造成中小企業營運困難的窘境,此一現象頗值我國政府部門加以重視。


圖一  企業營運利潤關係圖


圖二  中小企業營運利潤關係圖


圖三  大企業營運利潤關係圖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