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節能減碳綠建築,取得綠建築標章

瀏覽數:7903


  隨着全球氣候的變暖,世界各國對建築節能的關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築使用能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節能建築成為建築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築也應運而生。

  簡單的說,綠建築是以環境永續發展為核心,並在建築生命週期中(從建材生產到建築的規劃、設計、施工、營運、維護乃至於到拆除),力求做到耗費最少資源、使用最少能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從現代人的生態來看,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有80~90%的時間是在室內空間(辦公室、學校、居家等等)進行各式活動,因此若能透過個別建築物設計的改善,便能收到積少成多的效益。

  從1990年起,世界各先進國家及國際組織持續的召開全球性會議,針對地球環境日異惡化現象提出補救方法。各場會議中有關能源、健康、環境等重要議題,均與建築產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999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正式建立「綠建築標章」認證制度,並接受各界申請。其目的能建立評估系統,期能對國內建築物的耗能、耗水、排廢、環保等相關議題,建築業相關業主(包括建築師)能依本「綠建築標章制度」之評估系統進行設計(如表1),確實可達「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同時消費者能依據「綠建築指標」來選擇居住環境,可獲得節能、省水、減廢、衛生、舒適、建康、及環保的目的。另為提昇國內綠建築水準,與國際綠建築接軌,激發民間企業競相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2007年又增訂完成「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其綠建築等級由合格至最優等依序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等五級,而該分級評估制度除與國際趨勢同步,也是提升綠建築水準的有效策略!

  若要通過評定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至少須取得四項指標,包括「日常節能」及「水資源」二項必要指標,及由其他七項指標任選兩項之選項指標。而取得綠建築評定之建築物,原則可保證未來大約40年的使用階段,提供使用者省電20%、省水30%、省資源且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推行至2013年12月底止,國內已有4,300件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累積之綠建築審查案件,於使用階段每年可節省大量水電使用量,減輕興建發電廠之需求,預估每年可省電約12.13億度,省水約5,549萬噸(相當於22,196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的容量),其減少之CO2排放量約為6.91億公斤,這個量約等於4.64萬公頃人造林(約等於1,785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所吸收的CO2量。
台灣第一個綠建築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整棟建築主要由木頭建造而成,遠看就像一座藏身在森林中的樹屋。周圍環境優美,不僅有小溪流過,更有大樹環抱,不論是前來休憩、看書的北投居民,還是慕名而來的遊客,都使得圖書館不分平日還是假日,總是坐滿了人。它不只是閱覽的空間,外型更像是一艘木船,因此被譽為「知識方舟」。除此之外,圖書館中也有節能、環保的設計,於96年7月獲得綠建築鑽石級標章證書,2012年獲得美國網站Flavorwire.com評選為「全球最美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北投圖書館可說是結合閱讀、遊憩、節能三種功能的優質建築。
其綠建築九大指標在北投分館的運用情形:
  1.生物多樣性指標:充分保留北投親水公園內的多樣生態棲地,於基地內種植原生植物、幼鳥幼蟲植物,採多層次雜生混種綠化的方式與利用生態工法的堤岸復育樹蛙。
  2.基地保水指標:設計一個類似高腳屋的圖書館,塑造浮在公園的草地上意象,並利用基地內得天獨厚綠地滲流特性及會呼���的綠化屋頂人工地盤,讓地面水能很快導入地底。
  3.基地綠化指標:從輕質生態屋頂有緩坡大草坪及數種景觀植栽等,於館內及館外種植上百種植物,與大地連結成為綠網系統,吸收二氧化碳及減少酸雨對自然的影響。
  4.日常節能指標:設計挑高夾層的高低窗產生「浮力通風」,配合大量自然通風採光,讓自然風於室內製造對流;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16千瓦電力,並採大量陽臺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
  5.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建材採輕質化鋼構造與木構造,降低建材使用量及減少建材之生產耗能與CO2排放。
  6.廢棄物減量指標:新建工程拆除少量土方,皆回填於地下1層,使土方平衡,且於回填土表面整平綠化。
  7.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使用生態塗料及免除不必要的裝修工程,讓自然光扮演空間的化妝師。
  8.水資源指標:利用屋頂草坡與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全館衛浴設備皆使用省水標章設備。
  9.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設置垃圾及資源回收區,並採用封閉式設施避免臭味四溢。

  歐美國家有許多舊建築改建再利用的案例,例如車站改成博物館、發電廠改建美術館、教堂改成書店、學校改成醫院、市政廳改成圖書館等。在台南,亦有「老屋新力」鼓勵保留老屋,改建再利用的作法,其均為「舊建築再利用」的正面案例。

  國內有許多不環保的建築物,常為了別出心裁,作了不必要的變化造型、不合理的超大結構、不均勻對稱的平面設計,使得建材用量暴增而傷害地球環保。另外,過分的裝潢、不合理的造型、不必要的建設,不但不美,也是浪費地球資源,有違環保理念。在「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就提出不要作不必要的裝潢建設,培養高雅的環保眼光去欣賞地球環保時代的「綠建築」。

  102年7月1日起,政府並積極推動新建築物採行智慧綠建築設計,特定類組之公有新建建築物總工程建造經費達新臺幣二億元以上者,於申報一樓樓版勘驗時,應同時檢附合格級以上候選智慧建築證書;於工程驗收合格並取得合格級以上智慧建築標章後,始得發給結算驗收證明書。並擴大綠建築強制適用範圍,除5千萬以上公有建築物須申請綠建築候選證書及標章外,103年1月1日起,公有新建建築物總工程建造經費未達5仟萬元者,應通過日常節能與水資源2項指標。另推動「高貴不貴」庶民化智慧綠建築,目前包括板橋浮洲及林口A7合宜住宅,另有臺北市安康、寶清及青年三處公營住宅等案,均已將智慧綠建築納入規劃設計。

  綠建築是地球資源永續發展政策的一環,簡單的說,就是"花費最少的資源建造,產生最少的廢棄物“。不論是室內環境、住宅格局、建材選購、管道設計、植栽綠化、建物節能、水資源利用等等,都希望藉由節省資源、低污染的概念來建立舒適、健康之居住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力行綠色環保生活,地球就能永續長存!

參考文獻:
1.智慧綠建築資訊網。
2.空調、消防設備、介面整合與節能品質管理實務 蔡宜曆技師、林漢章技師著。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