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業問題之趨勢觀察

瀏覽數:5516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03年9月公布臺灣青年人口就業人數約為1,988,000人,而根據1111人力銀行統計其中更有逾半人數曾經領過22K薪水,22K儼然為當今青年代名詞,許多社會現象也漸漸浮出檯面,流浪教師、草莓族、靠爸族,近年來更出現閒賦在家由父母供養的啃老族,低薪就業環境造成青年選擇出走臺灣至澳洲或其他國家打工渡假,藉由勞力付出賺取薪資,完成工作與夢想間的平衡,究竟22K從何而來,政府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青年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企業間對人才價值的定位漸趨保守,緣起於22K政策的訂定,由教育部主辦「培育優質人力促進就業計畫-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計畫宗旨為補助九十五學年度至九十七學年度大專畢業且非在學(以畢業證書核發日期為準)之待(失)業人員,每人每月本薪補助2萬2,000元,依據投保級數補助勞健保費4,190元,合計補助本薪及勞健保費共2萬6,190元,實習機構給薪優於2萬6,190元者由實習機構自行負擔。計畫緣起金融海嘯過後,社會出現失業潮,為此行政院提出此計畫,期望大專生透過一年企業實習經驗,獲得工作經驗並促進就業率,然企業單位扭曲此計畫意涵,反而衍生出大專生起薪僅值22K之迷思。加上1995年(84學年度),臺灣高等教育改革,廣設大專院校,大學畢業生人數倍增,大學文憑迅速貶值,技職教育體系於臺灣人力教育訓練與市場脫鉤,大學生無法擁有一技之長,難以為企業所任用。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與人力運用調查資料,青年勞動參與率偏低,其中青年就業人口教育程度多具大學以上教育程度,並從事以服務業、技術類技工為多數;而青年失業率又較全國整體失業率高,其中青年失業者又以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為多數。勞動部深入探究青年人失業問題,發現下列8點原因:
 

1.高等教育擴張,延長受教育時間,影響進入就業市場時程。

2.青年未有完善的職涯規劃,畢業後容易在就業跑道上迷失自我。

3.工作的技能及核心職能不足,易被職場淘汰。

4.工作經驗不足,自視甚高,無法適應職場環境。

5.供需市場不平衡,造成就業困難。

6.產業結構失衡,青年低薪化。

7.囿於距離及環境因素,不願至異地求職。

8.長期失業後,失去自信心,喪失求職慾望。

  面對此困境,勞動部於103年提出「促進青年就業方案」,為正視青年就業問題,結合政府機關相關部會,投入青年所需資源,帶動青年勞動率提升,增進國家競爭力。青年升學時期,可選擇整合企業與學校體系的雙軌就業旗艦計畫,課堂學習與企業界實習並進,不但可學習理論課程,還可增加實務經驗,降低學校教育與職場技能的落差,學分修滿後還可順利取得學位證書。

  在學時,可利用教育部的職涯輔導活動、學校育成中心所規劃的職涯講座尋找職涯方向,或是參與勞動部與大專校院合作之就業學程計畫,藉由學程所規劃的3C共通核心職能課程,了解職場倫理及基礎運用,專業技術課程協助自我因應產業需求建立工作技能,最後透過職場體驗課程,進入職場實習,藉由實習補強自我不足處,提早於職場中卡位。

  謀職時,若無一技之長,或迷失人生未來方向者,建議加入勞動部所舉辦的「明師高徒計畫」,透過經驗豐富之資深師傅帶領,由師徒之間的互動學習緊密結合,傳授畢生所學之專業技能,並學習職場倫理,由做中學,習得專業職人  的一生懸命精神。

  在職期間,可充分運用政府補助80%進修費用的產業人才投資方案,利用下班後休閒時間,除增進平常業務所需之專業技能,亦可選修其他第二專長,作為將來轉職利刃。

  青年於職場失利無法擁有歸屬感,難以融入同儕間的職場話語, 與目前年輕世代過度依賴網路交談,反而失去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溫度與熱情,應於課餘時間多參與團體活動,練習與人交談的技巧,並藉由廣泛的閱讀,提升談話的深度。低薪問題,則與自身價值無法彰顯有相當關聯,學校教育中應及早導入相關課程,協助其尋找興趣,提早規劃人生方向,培養自身核心價值。或是藉由不斷的進修,充分攝取新知,蓄積能量,並於適當時機展露對工作的熱忱與企圖心,而非埋沒於工作庶務之中,也葬送人生自信心,最終淪為人生失敗組之一員。

*資料來源:全國就業e網、1111人力銀行、勞動部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