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產業生產力資料庫對生產力4.0計畫之重要性

瀏覽數:7427


一、 生產力之定義與重要性

  生產力一詞係法國Francois Quesnay 於1766年提出,後由Adam Smith 於國富論中予於闡述;生產力最基本的概念係指組織投入與產出的比率關係,在「投入方面」意謂投入與消耗多少資源以產出商品或服務;「產出方面」則意謂生產出多少滿足顧客需求的商品或服務,並尋求中間比值之意涵。 

  Drucker(1991)指出「生產力是競爭優勢的真正來源」,生產力對國家、產業乃至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可以說所有競爭力均源自生產力,生產力對組織營運績效有長足的影響,企業生產力與績效,決定企業的盈虧與興衰,更是企業創新價值的原動力。

  然而「生產力」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從定義到應用,都常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所迷惑;來自不同產業或不同族群,對生產力就可能產生不一樣的觀點,更嚴重的是,不少人對同一生產力數值,賦予不同的解讀。

許多人對生產力之定義,在認知上存有很大差距;生產力對不同人似乎有不同意涵(Prokopenko,1997),在解釋上甚至還會有所衝突(Pickworth,1987;Brown and Dev,1999)。

  例如生產力被以傘狀概念詮釋成包含利用率(utilization)、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品質(quality)、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及其他績效指標;相反的生產力也有被窄化解釋成只有生產效率,這種製造生產力導向的說法,早期以Quesnay(1766)為代表。

  衡量國家間諸如勞動生產力、總和生產力,也可看出國力的強弱,而國家競爭力之評比項目中,生產力向來是其中重要之因素。舉美國為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就很重視生產力,他觀察50至60年代,發現美國勞動生產力每年平均成長3%,換言之,每23年(約當一個世代)人民生活水準可以提升一倍;之後20年,生產力腰斬到只剩下1至1.5%,也就是需要兩個世代,生活水準才能翻一番;90年代中期之後,美國的生產力再度回升到2.5%;然而08年金融危機,其後生產力大幅滑落到1.6%。

  生產力係被一組流程的作業生產出的東西對生產這些東西之所需的比值,簡言之,就是實際產出對在這段時間的投入之比值。投入可能包含轉化及轉化過的資源如物料、設備、顧客及幕僚等等;而產出是產品或服務(Slack et al.,2001);生產力包含效率與效能兩種概念,效率係實質產出對效率性產能(effective capacity)的比值(Slack et al.,2001)。

  為了避免以部份生產力(Partial productivity)對生產力定義的誤導,研究人員乃嘗試以總和生產力(Total productivity)的觀點來解釋生產力的普遍涵意,也就是說,對於生產力的衡量既不全然論及效一面,也不只僅論效能。

  它是這兩者的綜合體,似乎有漸漸揚棄部分生產力(Partial productivity)的局部概念,而走向總和生產力(Total productivity)的共同認知。Craig and Harris(1973)提出之總體生產力管理TPM (Total Productivity Management)就採行此一觀點。

  最近幾年來資訊生產力與服務生產力更是眾多產學討論之熱門話題,根據麥肯錫(Mckinsey)顧問公司指出,類似海量資料(big data)將成為未來提升資訊生產力的有力要素,是企業提升競爭力與創新力之新世代關鍵指標,還有人開始以海量資料(big data)重新定義資訊報酬率(Return on information)。

  服務生產力在投入部分,包含看得見與看不見之品質要素;在產出部分,則包含顧客認知品質如服務水準等顧客滿意之感質要素。

  產出方面有兩個驅動因子,分別為增加營收(Enhance Sales Revenue)及改善每一單位生產成本之產出(Improve Output per Unit Cost of Production);投入方面也有兩個驅動因子,分別為勞動力利用最適化(Optimize Labor Utilization)及資本利用最適化(Optimize Capital Utilization)。

二、生產力研究與應用之議題

  近兩三百年來,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對於生產力研究之議題很廣,包括:

  1. 生產力改善技術(Productivity improving technologies)

多數人認為生產力一個經濟體,為了將勞動力、原物料、能源等外在資源,轉換成產品或服務之技術或知識。當企業擁有好的技術,生產力便可提升;企業可改變組織結構、管理系統及員工之工作安排,以獲取更高的生產力,此即生產力改善之技術。

  1. 生產力實際應用(Productivity practice)

由於生產力是企業管理重要的焦點之一,許多公司都建立了生產力資料收集、資料分析以及資料產出之整體應用架構,以為提升總公司或各事業部門生產力的有效機制。生產力利益之創造與分配,依生產力學者Saari(2006)的觀察,係經由實體流程(Real process)與分配流程(Income distribution process)完成,而實質流程與分配流程兩者構成生產流程(Production process)。

  1. 生產力矛盾(Productivity paradox)

如果沒有電腦的普及使用,企業提升生產力的腳步會相對較慢,但一個使用過多電腦系統的企業,終將面臨生產力再成長的瓶頸,其投資與產出的效能,會反應出提升生產力的矛盾與迷思:也就是繼續投資諸如電腦軟硬體系統是否會對提升生產力帶來預期的效果?

  耶魯大學教授Stephen S. Roach最近指出美、中兩國似乎都陷入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家Robert Solow所謂的「生產力矛盾」中,亦即「你到處都看得到電腦時代,只有在生產力數據裡看不到」,因為近來「萬物聯網無所不在,只有在生產力數據裡看不到」。

  近來台灣政府正啟肇一個名為「生產力4.0」的計畫,其總目標績效全部以勞動生產力,這個單一指標為歸結,例如製造業生產力4.0就希望到2024年將人均產值從現在約611萬一舉提升至1000萬。政府師法德國等先進國家推動生產力提升之企圖心固然值得肯定與喝采,但也得在勞動生產力之外,針對資本生產力多加考量,才能讓台灣不要踏入生產力矛盾中而不自知。

  舉個國家競爭力在全球排名很高的國家-新加坡為例,雖列有16個促進生產力的行業,但優先選取其中零售、食品加工及物流等3個生產力基期較低之產業進行重點推動,除了考量勞動生產力外,也著眼於中小企業之資本生產力,這些企業要提升生產力,會先考慮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台灣生產力4.0計畫,要在數年後讓企業生產力倍增,恐得好好做好各項配套措施。綜觀歐美日韓等國在這些配套中,十分重要的一項政策,就在於由公部門主導建構「生產力資料庫」。

三、生產力資料庫之功能與應用 

  彙總、分析全球頂尖企業之生產力指標及生產力指數,可以幫助台灣企業進行世界級企業之標竿學習與改善活動,進而促使企業升級轉型,是企業得以國際化之重要憑藉。總體而言,生產力資料庫之功能可發揮在下述許多面向:

  1. 生產力統計(Productivity Statistics)與(國際)比較分析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Drucker)說「有基準才有管理」,不論一個國家、整體產業、個別企業及個人,其生產力水平,最終都會反應其競爭力之高下。

但各項生產力指數必須在一致的指標定義及公式下,才具有客觀的比較基礎,就像我們無法拿香蕉跟蘋果相論一般,因此界定適合各行各業能適用且可明確衡量之生產力指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因為被衡量主體之利益關係人不少,認知角度各有不同,因此造就不同生產力衡量指標,各有其學理基礎,也各有推崇者。

而最基礎之生產力資料庫必須具有的功能如下:按季提供與先進國家依產業(農礦業、製造業及服務業)別與規模別,總要素生產力、勞動生產力、附加價值率及單位勞動成本進行評估,並對期間之差距(gap)及生產效益進行比較性分析。

例如相同行業,同樣擁有15個員工之兩家企業,B公司每一員工之人均產值為何遠不如A公司?同樣是中式餐飲業,同樣投資200萬元,為何C公司之投資報酬率會低於B公司?如果D公司也要進入該種行業,其單位人均產值應該達到多少才能損益平衡?如果要年獲利達到8%,那麼人均產值要提高到多少?應使用何種策略?同一產業要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企業,其年均產值至少應為多少?

再者,資料庫之國際交流與對比,有助於台灣企業經營者,在規模生產力的比較上有所依循,茲舉日本企業行業不同、規模不同在勞動生產力有別的例子(本文彙整日本生產力中心相關圖表)加以說明:

日本有69%從業員服務於中小企業,其餘31%服務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之勞動生產力不如大企業,70%在中小企業的員工其勞動生產力低於平均水準而有待提升。

  1. 生產力政策研究與產業應用

生產力資料庫所提供之大數據,可以讓生產力研究學者從中萃取國家產業政策之取向,對產業發展有顯著的效益,而有些次級資料則可作為企業國際標竿管理的基礎,可謂一舉兩得。

有關生產力數據在企業上,政府產經部門可以將其運用在產業永續經營(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輔導之服務框架(Services Framework)上,茲將其架構圖示如下:

四、結語

  本文綜上所述,說明生產力資料庫對企業提供之功能,在宏觀上,可以促進國家之競爭力,改善企業生產力,而以生產力經濟學為分析工具,其研究範疇應包括生產力趨勢分析、企業生產力策略應用研究、生產力總體發展政策研究、工業關係研究等等關鍵領。

  在微觀上,生產力資料庫可以為企業建構經營策略,提供全球領導企業之各項經營標準,加速其成為世界級之優質企業。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