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關鍵地方資源 打造六級特色產業

瀏覽數:4993


  自民國78年政府即著手推動全國各地區之地方特色產業實質輔導,並於民國83年起,辦理「社區小企業輔導工作」,長期致力於協助地方發展、傳承具在地特色的傳統產業並塑造具特色風格之地方社區,藉由專業輔導資源之挹注,提升地方小企業整體經營能量,促進並活化地方與社區產業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持續推動,維繫並發揚由在地歷史、文化一脈相傳所建構的地方特色產業之永續經營與發展,不僅促進在地就業,透過與當地觀光、文化、生態資源的有效結合,為地方產業開創商機藍海,進而形成具市場競爭力之地方經濟體。
  然而地方特色產業輔導大多採期程式經費挹注方式,部分計畫從開始到結束甚至不到二年時間,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針對輔導企業強化經營管理、激發創意並研發新產品與服務,提升整體在地產業產品附加價值,相信是大多數輔導團隊所面臨最困難考驗,尤其整合多數企業共識,就地方特色產業店家而言,輔導團體仍屬外來單位,對於既有之店家規模不一及既存品牌效應會造成溝通上的缺口與影響,且部分店家業者經營甚至橫跨縣、市二區域以上,參與地方組織與團體的資源整合協調確實造成輔導過程中最耗時且最不易達成。
  因此,如何有效輔導,透過知識分享、成功經驗學習及觀念溝通凝結共識,引發各業者間開始交流、異業結盟,產生群聚效果,甚至正式成立「地方特色產業協會」等,創造更多商業契機。提出以下心得及建議給地方特色產業組織及店家業者,在結束政府經費挹注輔導後,可朝以下方向繼續努力:


一、短程發展(造人)


  過去在執行「地方特色產業輔導計畫」工作時,發現實際參與業者大部分都樂意改變,但也有少數業者保守觀望,計畫雖然要求各店家老闆親自到場上課,且具備持續改善並願意轉型升級,但有感於光靠企業負責人或少數幹部投入雖有成效但仍嫌不足。計畫執行期間亦發現青壯勞動人口陸續從外地回歸當地,及部分企業第二代也在參與相關工作計畫,持續可以發現越來越多30至40歲的青壯勞動者投入,這使得年輕化的趨勢逐漸發酵中。從外地回鄉年輕人懂得運用新觀念與科學化方法,從都會區帶回新觀念與貼近消費者需求,見過都會區的變化快速,貼近消費者需求是他們追求地方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講究需求導向生產、自我品牌建立與運用網路行銷,貼近消費者資訊獲得管道,是他們所追求的策略目標。
  對新式管理模式以及科學化的網路應用等技術,年輕勞動者也較能接受,例如Facebook粉絲團、APP、LINE...等,因此地方特色產業在他們手上可以看到持續成長與發展的動力,也為地方特色產業帶來活力與希望。只是第二代接班人及剛從外地都市回嘉的青壯勞動者,幾乎面臨同樣問題,就是周遭都是傳統產業勞動者,很少人可以正確告訴他們所需要的技術與資源在哪裡?如果能藉由在地訓練資源的持續導入,將資源串連起來,告訴年輕勞動者新的經營模式與科學技術,甚至是如何鏈結相關資源。因此若能整合相關資源以發展人力培訓策略,將使有心從事地方特色產業工作者受益。
  因此建議結合當地相關特色產業社團組織所成立之發展會議推動相關程序則依基礎培訓、進階培訓及高階培訓等階段來進行。


(一)基礎培訓
  定期配合當地政府等公部門舉辦相關訓練活動及教育資源應用機會,邀請輔導廠商負責人、幹部及員工等參訓,或申請補助經費規劃辦理在職員工教育訓練,藉由專業訓練團隊協助辦理基礎訓練,使輔導廠商能持續具備自我人力資源能量提升之能力。
  除了上述,目前政府開辦在職訓練課程體系大致區分為:縣市政府社區大學、相關工商業會定期會員訓練、相關公協會定期訓練、勞動力發展署職前/在職訓練及鄰近大專校院進修訓練等。


(二)進階培訓
  鼓勵年輕人回鄉投入ICT地方特色產業應用之微型創業,藉由電子商務等領域人才培育工作契機,逐步消除城鄉之數位落差。然地方特色傳統產業企業之資本額皆不大,對於ICT電子商務等新興科技的應用管理及員工教育訓練資源有限,如能配合縣市政府等公部門資源,再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協會等社團組織力量,共同建構新興科技系統強化ICT人才培訓運用,以在地特色元素作為發想,並結合文化創意及創新思維,透過ICT電子商務等進階課程舉辦,以提升地方特色產業店家之創新經營能力及ICT運用管理思維,讓產業經營走向國際化發展之新經營趨勢,並讓國際觀光客走進來。
  在建構新興科技系統強化ICT人才培訓運用部份,要使完成基礎培訓或有意願投入培訓業者,可從精緻特色產業前端的技術、訓練到訓後實質合作,隨時可以取得服務與諮詢,進而達到永續經營,故可尋求技術夥伴(創新產業研發中心、財社團法人、大專校院)、辦訓夥伴(民間訓練單位、大專校院、財社團法人、社區發展協會)、以及訓後合作夥伴(群聚供應鏈廠商、地方特色產業協會)等,從管理技術、休閒與觀光技術、品質管理、企業化導入、感質體驗與文化導覽、市場調查、產品推廣與國際行銷、品牌建立等ICT科技運用主題進行培訓。


(三)高階培訓
  地方特色產業之發展不單只是精緻化,更應往企業化、國際化,追求精品與品牌建立,最終以躍上國際舞臺為目標,故其人才發展策略方向與培育重點在於國際化人才的養成,包含跨國技術提升、貼近國際目標消費市場的需求導向,因此未來集體式或企業化的大型態才有競爭力,組織越大議價能力也越強,只是小企業轉換到中大型企業需要的不再單純只是技術能力,企業與財務管理能力都需要提升,另外在生產標準化、服務作業一致性是企業過程重要的一環,如何生產品質一致的產品與服務,取得標準化與生產認證,如ISO、CAS、生產履歷認證…等,是拓展海外消費市場的發展基礎,但中小企業走向國際舞臺過程中,最欠缺莫過於國際行銷人才與管理人才的培訓。
  國際人才的培訓在法律面涉及各國不同的法規限制;在運輸面則涉及產品的儲運技術;在認證面則涉及各國對產品項目認證標準,所以在發展地地方特色產業提升策略面向,必須以培育帶領特色產業走向國際舞臺的人才為目標,使企業由國內市場經營,提升到具國際舞臺競爭力的能力。其中高階課程訓練部分,建議加入鄰近大型企業與縣市政府相關局處等高階主管的參與,畢竟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不管在精緻化、企業化、國際化過程中,均需要相關資源的介入與推廣,這需要由上往下帶動。


二、中程發展(造組織)


  單打獨鬥的企業經營發展往往損人不力己,如何透過在營業、產銷、財務、資訊、人培等企業經營面做有效整合的連結發展是地方特色產業強化經營管理、激發創意並研發新產品與服務的最佳路徑,可提升整體在地產業產品附加價值,因此建議結合當地相關特色產業社團組織共同推動以下整合:


(一)發展群聚供應鏈
  為使具有意願與條件之地方特色產業企業可以永續經營及持續轉型升級,地方特色產業輔導計畫均會協助「發展工作坊」、「共識會議」等工作執行,甚至建置陪伴輔導師機制,透過產業資訊活化運用,相關業者間擴大交流,據以提升地方特色群聚供應鏈發展,以企業角度出發,從企業內活動從產品設計、生產、行銷、後勤等基本活動,結合採購、研發、人力資源管理資源管理及基礎設施等輔助作業為企業創造利潤,創造企業的價值。並以供應鏈結合產業鏈,由上游到下游不同的廠商形成群聚鏈的關係,產業鏈內各個環節、各個活動創造的價值總和形成產業供應鏈。


(二)運作六級產業價值鏈
  所謂六級產業係農業生產(1級)×農產加工(2級)×直銷(3級)之產業發展模式,其特點為發揮相乘綜效,且不能偏廢任何一級。鑒於六級產業政策係以促進生產、加工、販售等整體性產銷策略,對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振興產業、促進消費。此類產業模式,在日本稱為「六級產業」,從消費市場端來看是「風格產業」,不過究其本源,則是徹底跨越舊產業範疇之「跨界價值鏈」。
  台灣地理位置接近且就業人口均可分布於各級產業,依現況而言,即時六都城市,其週邊地區亦環繞以一級產業為主、二級產業為輔之分布,因此如能有效整合並串連周邊一、二級產業,導入生態、觀光、遊憩或有機等概念,加上以三級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要創造農業生產(一級)×農產加工(二級)×直銷(三級)=六級產業模式,運用地理之優勢,以人口稠密處為中心點擴散產業發展效應,成為觀光休閒消費區域。


三、長程發展(造活動)
  台灣近年來不斷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活動,也造就相當多的外國觀光客及消費產值,但是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無法僅藉由單一活動而推動,且若無有效結合產業發展效應,參展廠商缺乏統合意象與品牌策略,共同對外行銷能力薄弱,且容易導致店家展售內容雷同,缺乏行銷魅力。
  因此建議透過縣市政府及相關公私部門或社團定期舉辦相關行銷活動機會,可透過整合行銷合作模式,共同發展以下做法:
(一)鏈結鄰近縣市城鄉資源,利用地方農特產品、精湛工藝與完善通路系統之整合技術,強化區域性之風格,藉此延伸出「食材旅行」、「產業文化觀光」、「食育課程」等主題意象之旅,統合文化與健康元素,並注入「慢遊」概念。
(二)運用縣市政府舉辦各式主題展售活動,以跨界合作,整合認同地產地銷相關店家與其他非營利組織,成立產業聯盟,強調樂活綠色旅遊概念,同步導入「食材旅行」與「食育推廣」體驗商品。
(三)樂活與生態旅遊等體驗遊程產品開發,初期仍須仰賴縣市政府等公部門與學術單位之協助輔導。特別是城鄉攜手之整合行銷或慢活低碳之食物里程運動,尤其強調人與人之友善互動及地產地銷之原則,宜配合相關計畫擬定訂評估標準,向外推行。
(四)特色伴手禮行銷活動應與大型節慶活動整合,進而達成提升遊客旅遊購物目的,再強化遊客對地區優質農特產品之口碑,達到振興地方產業發展之目的,如年度OTOP展售成果發表會。
(五)跳脫傳統提升三級產業之作法,配合縣市政府導入六級化產業輔導模式,即同時提升原料生產、簡易加工與強化服務業品質之價值鏈,經由特色農產品及餐飲食宿等業者,串連起第一級到第三級產業之整合行銷,提供完整之旅遊與購物服務。
(六)規劃消費者六級化體驗行銷試遊活動,結合住宿、美食、伴手禮及文化觀光等元素,透過六級產業商家(含飯店、餐廳、文化創意園區、觀光工廠、體驗工場、食品加工廠、休閒農場、有機園區、產銷班等),共同檢視其服務內涵,並依據店家產品特色進行整合行銷,主要以創意特色商品設計DIY活動,提升遊客參與感。
   
  綜合上述,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乃源自在地自然、人文與產業資源,隨著消費市場的快速變化,因此,地方特色產業企業主除了透過政府輔導妥善地發掘獨特的文化價值,繼續維持獨特性,必須持續促使所有參與廠商配合推展與實施,透過政府及廠商夥伴關係的建立,才能達成持續推動成果。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