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管線資訊化,開創管線管理E世代

瀏覽數:6369


  臺北市政府自民國98年起即規劃推動「路平專案」,預期改善路面孔蓋過多不齊、路基不良及路面平整度與耐久度不佳等問題,每年計畫更新道路面積約為168萬平方公尺,自98年度執行至102年度止,已完成全市246條主要道路之更新,總計更新道路面積達約596萬平方公尺。惟路平專案實施近6年來道路養護經費預算高達111億元,卻屢遭民眾垢病,質疑施工廠商偷工減料、市府監工督導不實、多次重複挖掘施工擾民、施工品質不良…等,合計共接獲約5,600件投訴案件,受理派工改善道路坑洞更多達3萬1000件,為此臺北市長柯文哲便將「統一挖補,預埋管線溝」納入參選政見之一,以期有效改善道路問題。

  惟於103年直轄市及縣市長選舉前,卻遇高雄市前鎮區與苓雅區發生多起石化氣管線爆炸意外,總計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及多條重要道路嚴重損壞,整起事件波及範圍達6公里,影響範圍達3平方公里,同時估計約有4.4公里的市區道路毀損…。為避免類似的公安意外事件再次重演,因此臺北市長柯文哲於上任後,便即指示成立「臺北市道路管線暨資訊中心」(以下稱道管中心),在市府團隊積極努力下,歷經5個月的籌設,終於104年7月1日正式啟用。

● 重視安全

  臺北市長柯文哲於道管中心成立啟用揭牌儀式後,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了解”是公共安全的基礎,對環境越了解,則安全性就越高,要是連管線的位置、深度等都無法掌握,則恐怕會影響公共安全。未來道管中心所執行的業務項目中,同時包含與天空纜線相關計畫一同實施,除了會優先針對改善路寬在15公尺以上之道路,各種架空的纜線計1,500餘處擬定清整計畫,以及各區里所提案之臺電架空線路地下化與變電系統、電箱遷移計2,000餘案研定改善計畫與期程之外,也計畫在一年內將道路挖掘總量降低2成,減至1萬件以下,採系統性規劃的方式,循序完成城市天際線再造,推動纜線地下化,減少因架空纜線而造成公安意外的風險,同時也維護市容景觀,提升國際形象。

● 創造和諧

  目前道管中心由臺北市政府及民間共43個管線單位共同派員進駐,並且全天候24小時即時監控道路施工情況,透過道管中心的統籌及調度,所有施工單位之道路挖掘路證申請、整合、准駁將統一作業,同步協調各管線單位於同一路段區間進行集中控管、統一挖補施工,不僅預估可節省20%的經費,也減少道路重複挖補施工的問題。且倘若管線單位於施工過程中,遭遇管障或不慎損壞其他管線,道管中心也能夠於了解現場狀況後,及時指揮通知所屬相關單位,立即進行處置和修補,如此一來,除了能避免各管線單位缺乏橫向聯繫,而造成的施工衝突,亦能有效縮短整體工程施工期程,降低因施工而進行交通管制的影響。

● 提升品質

  道管中心歷經5個月的籌設,已陸續健全各項軟硬體設施的建置,以及相關法規、條例的制定和修正,而對於相關人員培訓的部份,除了針對管線單位進駐道管中心之人員,計畫性地安排各類教育訓練課程之外,針對管線單位監造人員及施工廠商現場管理人員等,亦首創「臺北市管線挖掘施工管理人員認證計畫」並據以辦理認證訓練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法令規定宣導、現場施工注意事項及各項專業技術及案例等,參訓人員經訓練期滿測驗合格後,報經主管機關核備後,便授予結業證書及識別證,惟其受訓合格識別證之認證效期為3年,於有效期限屆滿前,應依規定完成回訓課程,以汲取最新法規規定、施工工法、品管手法及道路資訊系統之運用等新知,待換發新證完成後方得繼續取得認證效力。

  爾後臺北市全區道路挖掘施工進行時,施工人員皆須配戴有效之識別證,始能進入工區擔任及執行相關業務,而主管機關也將不定期派員抽查檢驗,遇有未按規定執行者,即會依相關規定進行罰處。同時認證計畫也將納入及執行缺失扣點機制,視抽驗稽查結果,開立一般性違規缺失者,每項扣點1點;開立重大性違規缺失者,每項扣點3點,經主管機關限期改善而未於期限內改善完妥者,每項另加扣點2點,主管機關並得重複扣點直至改善完妥,而自認證核發日起,每年累計扣點超過10點者,主管機關得撤銷其認證資格且半年內不受理重訓申請。

● 健全圖資

  柯文哲市長當初甫上任便指示拆除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時,工程延宕近1小時,事後檢討主要原因,為原本預估於路面下120公分處才會挖到水管,但不料開始施工後,在開挖深度僅約20公分處就遇到管線障礙,再進一步探究原因後,即發現係因臺北市老舊社區缺乏3D管線圖資之緣故。但由於自民國60年代起,社會發展相當快速,過去各管線單位皆僅分別針對各自的管線進行控管和施工,缺乏整體性的規劃與整合。

  因此,道管中心計畫從老舊社區較多的萬華區、大同區、文山區和士林區開始著手,配合管線工程的施工進度,重新測定管線位置座標,並將新設管路及早期埋設之舊管資訊不全的部份逐步補足,以提升圖資之品質與精準度,據柯文哲市長及工務局彭振聲局長表示,3D管線圖資的建置必須長時間的累積,要完整建構則預計至少需要3年的時間,無法讓民眾立即就看到效果,坦白講並不是很討好,但建立道路管線相關系統與圖資,卻是國家基礎建設,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

  未來3D管線圖資逐漸健全後,可配合都市更新計畫區之規劃、新建房屋民生管線需求,及整合各項建設計畫之推動,有助於作為施工排程管理與施工路徑預先規劃的參考,同步整合管路及纜線,同時也能避免挖損管線,更進一步作為提供都市防災救災決策的重要依據。

● 資訊開放

  在前述認證訓練講習課程中,也包含有如:施工現場攝影操作、架設攝影機的位置選定、現場施工APP回報等內容,未來臺北市全區道路管線挖掘施工業者,除需取得經主管機關核發的訓練證照方得申請路證外,於現場施工作業時,應同步架設攝影設備,即時回傳現場施工狀況之影像,使道管中心勤務人員可利用監控系統,即時監控現場施工情況,同時對於施工品質有所疑慮之案件,將派員前往現場稽查抽驗,而民眾也可透過智慧型裝置使用APP程式,隨時查詢施工動態,並通報工程案件,落實「全民督工」的理念。道管中心已準備了約460座攝影機可供管線單位及施工廠商領用,數量應足以應付施工單位的需求,而自105年1月1日起,若未依規定上傳現場施工影像的業者也將開罰。

● 共同管道

  目前臺北市已完全建置並接管營運中的共同管道有:新社區(基隆河截彎取直)共同管道、東西向市民大道線共同管道、南港經貿園區共同管道、洲美快速道路共同管道、內湖五期共同管道、大度路共同管道、關渡路共同管道、地鐵東延線共同管道及信義線共同管道等共計有9條;施工中之共同管道包含:南京線共同管道、士林北投科技園區共同管道及福國路共同管道等3條。

  雖然建置共同管道可有效解決許多如道路挖掘、施工佈線、管線維護搶修等等問題,但由於其建設經費相當高,再加上若於既有的市區道路下建置共同管道,則亦有可能會面臨如地質環境、施工與交通影響、鄰房及既有管線遷移與整併等等難題,且管線業者遷入共同管道時,除需支付遷管工程的費用外,而後亦需定期支付建設費、管理費等,使得民營管線業者入管意願相當低,所以共同管道的實行與推動,仍是需要配合相關法令的制定修正和管制約束,才能有效提高共同管道的建置普及率真正發揮效益。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彭振聲局長指出,透過道管中心建立政府與管線單位資源共享、即時聯繫與資訊整合運用之平台,使各單位能在異中求同,共同解決道路管線問題,對於各項道路及管線問題,以源頭管理、對症下藥的方式提出解決對策,其中包括管線單位合署辦公即時協調、全年無休掌握處理管線問題、施工過程全程攝影監管進度品質、提供市民即時查詢施工動態、運用手機通報事件即時處理追蹤、協調統一挖補減少道路挖掘、推動共同纜線溝提供纜線附掛、測量管線座標提升圖資品質、建置3D管線圖等9大創新做法,並以前述「重視安全」、「創造和諧」、「提升品質」、「健全圖資」與「資訊開放」等作為5大服務目標,建構臺北市成為一個安全且高品質的城市,讓市民享有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平整的道路和乾淨的天空。

 

【參考資料來源】

  • 臺北市政府新聞稿
  •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 臺北市道路管線暨資訊中心
  • 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 <自由時報>、<蘋果日報>、<udn聯合新聞網-中央社>、<台灣好新聞報>、<中國時報>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