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的一些朋友,開始在LINE開團購群組、臉書設立社團,作起生意來了,一問之下才瞭解,原來他們多半是兼職,利用零碎時間,替自己多賺取額外收入。
以前我們說「打零工」通常是指沒有正職,透過短期、臨時性工作來賺取收入,現今的數位時代,「零工」已經重新定義了。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GI)在2016年的調查報告中,明確定義了零工經濟的工作者,是一群具備自主性、論件計酬、只和客戶維持短期合作關係的獨立工作者。
像這樣子沒有領固定薪水、不用朝九晚五、自主性高的工作型態,讓勞動人口參與率提高、失業者有更多的工作機會,甚至是在退休之後開始尋找事業第二春,這讓勞動生產力獲得提升,帶來有形的經濟效益,也成為一種新商業模式。
在貿易雜誌中提到,全球零工經濟興起有兩大因素:
第1個因素,企業興起工作委外風潮
因為經濟的不景氣,造成企業將正職人力需求縮編,又或者是為了降低成本,將工作外包出去,使得零工的工作機會需求增加。
第2個因素,共享經濟帶動平台銷售
因為共享經濟平台不斷的成長,除了藍領之外,有越來越多的白領專業工作者,也開始轉為獨立工作者,將自己的商品或是專業,透過共享平台賺取收入。
然而台灣近年來也受到零工經濟的影響,發展出3大現象:
首先,現在很多是「事求人」,工作目的經常是多元化及價值導向,採取兼職或接案子的方式,來獲得自我發展、滿足興趣。
再來是,共享經濟平台的出現,透過平台媒合專業人士與消費者,提供輔助資源,創造更多效益,增加額外收入。
再加上,施行一例一休政策,人事成本大幅上升,根據《商業周刊》對台灣製造、服務與金融產業的調查顯示,20%的企業考慮以委外取代正職,其中又以零售跟服務業的比例最高。
從各方面來看,零工經濟已經逐漸形成了另一種全新的態樣,不管工作型態、人才/人力的結構,其實也都影響著我們的未來與競爭力。
參考資料:貿易雜誌 NO.310(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