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企業創新三步驟

- 撰文者:
- 2017/12/21 瀏覽數:3659
企業都期待透過創新來找出轉型升級的活路,但是,創新何其難,轉型又談何容易,多肇因於企業擁有的資源有限所致。既然資源有限,只能由看待資源的角度進行翻轉,尋求新意,或從使用資源的方式進行突破,賦予價值。
有形資源如同資金、設備、人才,而無形資源如同財務能力、專業技能與人脈網絡等,但是,於經營的現實層面上,往往無法如願取得理想中之資源,使得資源缺乏成為每一個企業於經營時所面臨的困境。
原民企業所屬的產業具有相當明顯的特徵,多圍繞著所處環境而建立,具有較高的比例存在於一級到三級的農企業、文化創意工作室及高度土地屬性的露營與導覽等產業中,前述之企業因資源不足而產生的困境,在原民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益發顯現,其外部資源的不足影響了原民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的步調與速度。
因外部資源受限的現實條件,促使原民企業轉而積極地向內尋求己身擁有之資源,而各族群、各部落間累積千百年之傳統文化與精湛工藝則成為了突破缺口的關鍵,運用此關鍵資源,使其成為推動原民企業向前成長創新的獨有動力,這是每一個原民企業較其他企業更具優勢之處。
但是,如何將既有之文化資源優勢有效地顯現出來,是一個慎重的課題,文化資源具有高度歷史意涵,除應用其顯而易見的表象特徵之外,更應向內挖掘專屬的核心價值,可將產品或服務視為載體,其上乘載著所代表的獨到的核心價值,使目標對象(客戶、顧客)清晰地理解所提供之產品或服務具差異化的特徵及益處(benefit)。因此,尋求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勢必為原民企業的成長必經之路。
創新並非虛幻不可及,而是可有步驟地逐步尋求,以下就原民企業的經營實務可歸納為三步驟,並以原民企業為例:
一、往前尋脈絡:
尋求面向市場的產品或服務創新之前,應先反向思考傳統文化或物件資源的本意,創新前必先創舊,創舊前則必先脈絡,透過脈絡思維挖掘核心價值,與其「使用情境」脈絡的關鍵。文化服務或產品有其發起源頭,雖原住民族過往的時空環境已不復見,但歷史是座大寶庫,前人留下的痕跡與思維將成為今日的反思,循著痕跡必有脈絡,可尋出特定情境下解決特定問題的原始初衷。
如同策展一般,策展前理解策展的本質與展品的本意,為提供一個充滿知識與想像空間且可與觀眾互動的場景,並挖掘策展物之歷史與來龍去脈,回溯找出該資源的生活情境與存在目的,才可重新定位現在的發展想像與可能性。
二、向後找定位:
透過脈絡尋求真實本意後,重新回到現代場景,以企業經營的角度找出市場新定位,重點在於使用資源與目標顧客溝通連繫的方式,在現代特定「使用情境」上解決顧客的問題或是消除痛點。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飲食習慣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模式都可以於市場上重新定位,賦予新意,與目標顧客產生新的社會關係網絡連結,,原本看似跨族群的鴻溝卻因為新社會角色的定位而產生的新關係,順勢搭建了兩者間的新橋。
三、創造新價值:
確認市場定位與關係後,持續賦予產品或服務本身所代表的新意,透過資源的組合與拼湊,翻轉既有價值。創新本為不易之事,因創新並非只是創意發想,更是創新實踐,對於顧客產生價值方可稱為創新。然而,創新思維卻是難以捉摸,而企業的創新關乎兩個部份,其一為開放式的破壞思維,如同拆解對於資源的既有認知,其二為知識疆界的擴張,擴張的關鍵在於專業知識與使用經驗的積累,及相關資源的堆疊。
創新並非虛幻不可及,而是可有步驟地逐步尋求,以位於花蓮的原民企業為例,阿美族的古調優美,耆老吟唱的動人歌謠雖未留下文字,但透過千百年的樂舞傳承,成為族人重要的資產。回溯古調歌謠與舞蹈存在的目的,其初衷即是為了敬天、歌頌大自然的美好與和諧。
前來花蓮的旅人來自各地,但其目的皆相同,為體驗花蓮的自然美景,並得到釋放與舒緩,對於重新恢復生活能量有著期待。該企業將輕緩運動定位為天人一體融合的體驗,唯有獨一的花蓮美景才有最佳的融合場域。將古調與傳統舞蹈融合至輕緩運動中,在大自然場域裡伸展吐納,強化其與自然一體的精神,提供給遠來的旅人一個全新的釋放體驗,更因其融合傳統舞蹈的肢體律動,更賦予了輕緩運動本身的特殊與無法取代性。
將傳統文化融合現代需求,並結合在地資源的創新,對於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原民企業,其實相當具有優勢。傳統原民文化所留下來的資源如同寶庫,待原民創業者探索,然而對於企業之於市場的發展來說,探索後的應用卻更為重要,此應用是否的確滿足了目標顧客的需求,是每一個企業都需要真誠地面對的課題,也是未來原民企業致力於在經營發展上的機會與挑戰。
原民會企業創新創業輔導計畫網站
運用「企業創新轉型升級」、「量身診斷市場銜接」及「人才交易共創共好」等優化措施,辦理「創業先導計畫」、「百萬創業計畫」、「輔導創新研發」、「企業診斷服務」、「原住民族企業領袖班」等多元計畫,持續培育原住民族產業所需人才,進而創新創業,並輔以數位轉型提高經營效率,逐步推展原住民族亮點產業,進而推升原住民族產業發展動能。
猜你喜歡

文創商品蓬勃發展,「原民文創」在這股潮流之中展現獨特個性,消費者已不再單純的喜愛原住民傳統樂舞、服飾、織布、圖騰,他們更喜愛原住民的圖騰、織布再加上一些變化,變化成為日常生活中可以與朋友「展現」又「實用」的「創意生活小物」。

當面臨人口外流如此劇烈的時代洪流時,霧台基督長老教會透過信仰的力量以及樂器的學習,給予青少年返鄉的動機,並在一次次回到部落情境的經驗當中,創造青少年與部落環境和人事物的互動、重新維繫起彼此之間的關係,進而加深了青少年對於部落/文化的情感與認同。當「年輕世代」被找回來之後,教會和部落的社會結構才算完整,不僅使長輩的傳統知識、技能與經驗有了傳承的對象,年輕世代所特有的活力和創造力也能夠為教會和部落的永續發展帶來許多正向的影響。

有感於顧問業中大多數的夥伴較缺乏跟原住民族或部落接觸的機會,加上業界有關經營管理或產業發展的理論及案例多半來自於主流社會,以至於從事部落產業發展計畫專案管理或部落產業輔導似乎對許多夥伴而言是相對陌生的,因此我希望憑藉自己過去的部落經驗提供讀者一些建議,從調整自己的觀念和態度層面做起,相信要成為優秀的部落產業顧問並不困難。

來自西方世界的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強調的是社區、社群的互動和參與。而當外國的CSA,進入到以「群體」為主的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時,是否擦出不一樣、屬於在地的火花呢?值得一探我們究竟。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