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麗秋 資料來源/韋萊韜悅】
是什麼問題會讓來自全球38國家(包含台灣)企業CEO晚上失眠?答案是:缺乏因應組織數位轉型的人才。
根據韋萊韜悅顧問公司《未來工作模式全球趨勢研究調查》(Future of work)指出,邁入2020年企業的組織設計將顛覆傳統以全職員工組成的科層架構,改由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獨立工作者、約聘人員、顧問及兼職員工等全新人才結構來取代。
儘管許多企業雇主都認為需要更多創新方法來因應新的工作型態的轉型。然而,全球卻只有5%的雇主認為自身組織已經做好數位轉型的準備,且人才也已經到位。再者,相較於全球與亞太區雇主,台灣雇主的準備程度明顯偏低。例如:一項有關詢問CEO組織是否針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規劃的選題,調查結果顯示全球18%企業回答準備好了;亞太區有23%的企業表示完全準備好;但台灣則高達65%企業回答並無準備。
另一方面,伴隨著組織因工作自動化而帶來員工多元化,技能與職能之間的平衡也將被重組。根據調查報告指出,台灣雇主認為工作自動化可讓企業以更少的員工人數就能來完成既有的工作比例增加到65%。但是,人數減少如何與高績效正相關?73%的雇主認為不拘要拘泥於固定的工作場域;65%的雇主則將增加工作彈性;65%則針對特定技能的員工提供更高獎酬,以作為誘因。
多領域》人才結構首當其衝
2020年工作自動化勢不可擋,直接衝擊到企業生態演化的進展。《未來工作模式全球趨勢研究調查》針對組織發展與人才管理領域中的關鍵課題,蒐集了全球38個國家的企業共909份有效問卷,其中507份來自亞太區,55份來自台灣。其目的是洞察全球領先的企業及組織如何因應數位化,而在調查過程中受訪企業CEO紛紛提出了對「工作自動化」的迷思。
首先是CEO認為,當企業使用自動化後可減少成本與改善良率;其次是工作自動化只有IT領域受影響;再者為工作自動化會對員工及現有職位產生負面影響;最後一個迷思則是讓多數CEO對導入工作自動化採觀望態度的主因,那就是他們憂心一旦組織導入工作自動化會導致裁撤大量員工,進而激發勞資關係對立,增加組織變革的難度,也影響企業品牌。
事實上,根據調查報告顯示,工作自動化影響的層面的確廣泛且全面,包括組織架構、領導力、績效管理、網路安全、人力資源功能的角色、職涯管理等領域都需要突破性的作為來迎接挑戰。就舉「領導力」選題為例,組織領導者與管理階層將需要溝通或主導新世代員工與自動化合作模式變革。同時,因應合作模式的轉變,在績效、產能或成果上的「衡量」將更為頻繁,由衡量帶動的是學習訓練,組織必須教育員工了解自動化如何改變工作內容,進而設計組織結構釋放人本價值。
多元化》借調型員工成熱門
此次的調查結果顯示,許多企業將因應工作自動化改變,不僅重新設計員工職責,更會大幅增加對非雇傭人力的運用。所謂「非雇傭人力」包括在Upwork、Topcoder等人才平台上的自由業者、獨立工作者以及「借調型員工」。借調型員工之所以出現,來自於企業因應激烈競爭與市場開拓的不可逆緣故,他們會憂心現有組織內人才招募及培育跟不上企業發展的腳步,因此採取與其他生態圈策略夥伴企業做「人才交換」。透過與策略夥伴企業合作的員工帶來高技能帶來的即戰力,助攻企業在新市場、新產品開發建構新競爭優勢。同時,透過職責的重新設計以及連結獎酬制度的激勵方式,驅動借調型員工支持新營運策略的企業文化,提昇對組織的向心力與認同感,並在全新的人力結構下發展出新的合作路徑。
多方針》協同大於取代
《未來工作模式全球趨勢研究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工作自動化所衍生的組織變革或是數位轉型帶來的人才需求,讓企業在人才、獎酬、領導各方面都需要突破性的作為。在此需求下,領導人更需洞察迷思,才能進一步啟動變革,提昇組織對人才與工作趨勢的應變。因此,未來的行動方針,聚焦在1.解構與重組工作以因應自動化組成的改變;2.規劃被自動化取代的人力技能轉型路徑;3.創新管理與組織凝聚方式,進而找出人才與自動化的最佳組合。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4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