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尚勤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企業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y, CU),指得是由母企業成立的教育機構,利用系統性課程規畫,提升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人力資源培訓體系。
它稱不上是新穎的點子,1956年由美國奇異(GE)創辦的管理學院,被視為全球第一所企業大學;甚至,1890年代早期,西門子(Siemens)訓練工程師、繪圖員作為培訓師,最後造就一流集團,也被視為具備企業大學的雛形。
只是,近年企業大學的發展,似乎成為一股銳不可擋的潮流。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的統計,美國正式成立的企業大學,在1997年至2007的10年間,翻倍至2,000家,目前預估至少超過4,000家,而接下來還會繼續成長。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則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成立企業大學,它們付費把高階經理人送進商業學校進修的意願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砸更多的預算在內部訓練。《經濟學人》長期追蹤發現,由雇主支付員工學費就讀EMBA的比例,從2005年的69%,在2015年已驟降至39%。
企業為何願意挹注資源、甚至重金挖角知名商學院教授,成立自己的訓練機構?
超級蘋果》永續傳承核心價值
來看看蘋果大學(Apple University)的故事。蘋果能持續十幾年推出不同的產品,並且不斷受到市場歡迎,這除了需要有技高於人的技術團隊,也不免令人好奇,源源不絕的創新究竟從何而來?這得從已故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起。
前蘋果資深副總裁艾略特(Jay Elliot)在其著作中提到,蘋果推出Apple Lisa電腦後,賈伯斯深感團隊的創造力衰退、行事變成像中規中矩的「海軍」(Navy),而喪失了「海盜」(Pirate)式創新精神。
因此,2008年賈伯斯延攬了耶魯商學院院長波多爾尼(Joel Podolny),正式成立蘋果大學,創立宗旨之一,就是要將蘋果的企業文化傳遞給每一位員工,並進一步維持「不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核心文化。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對3位蘋果員工的採訪報導中,談到一門名為「The Best Things」的課程。這個名字源自賈伯斯曾說的話,為的就是要提醒員工必須讓自己被最好的事物包圍,才能做出最好成品。一位授課老師帶著學員走訪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這是透過設計師巧思,讓城市居民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環境,而這正呼應了賈伯斯「讓複雜的電腦科技變得自然、易理解」的理念。
蘋果大學,成為賈伯斯離世7年後,公司仍能承襲其一貫風格與美學的重要關鍵。
或許是蘋果的魅力,大量企業開始建立、升級學習活動,更是為了透過組織化學習,在現今複雜、變化快速的商業環境中,能有更彈性的因應,並且勝出。
創造人才池》專注企業特殊需求
「世界正快速變化,」BCG的資深合夥人、董事總經理斯達克(Rainer Strack)對《經濟學人》說,無論金融危機、人工智慧或是全球化,每家公司面對不同挑戰,而在內部支持下培訓,可以更容易專注企業的特殊需求,而傳統商學院可能過於標準化。
由於經濟活動加速,迫使組織必須調整戰略、在越來越短的時間內重塑商業模式,因此更需要根據公司的戰略量身訂做、獨家設計、以迎合組織當前學習需求的課程。這不僅是企業大學的特色,也是更多企業選擇自創學習系統的主因,因為客製化、實務勝於理論的課程,在傳統教育體系或公開市場中並不多見。
以全球最大鋼鐵製造商安賽樂米塔爾(ArcelorMittal)為例,它的粗鋼年產量超過1億噸,全球佈局60國擁有近20萬名員工,在盧森堡、南非等地擁有7個企業大學。由於僅約15%員工的第一語言是英語,因此需要大量的語言培訓,這有助於培養當地管理人員,而不必透過派遣外籍人員來管理業務。
「在後工業時代,人才稀缺的狀況越來越顯著,而這也成為企業的主要挑戰。」BCG發佈報告點出的這個現象,正好是企業大學試圖解決的問題。
為了未來人力資本的長遠發展,越來越多公司從策略的角度來重塑員工的學習地圖,一來是要對動態商業環境有更好的適應性,更進一步的因素是:提供特殊的學習機會,不但能維持員工競爭力,留住人才,甚至可以吸引頂尖人才。一石二鳥的做法,也使全球領先企業領袖把企業大學視為「必須具備」(Must-Have)的策略資產。
例如:全球動畫龍頭皮克斯(PIXAR)有皮克斯大學(Pixar University)來刺激藝術家和電腦專家交換知識和創造力;號稱錄取率比哈佛還低的麥當勞「漢堡大學」(Hamburger University),聚焦提升領導力、強調服務、品質和潔淨,以幫助學生進入餐飲工業的管理職位,麥當勞超過4成的資深主管皆畢業於此。
章魚人才世代》微學位需求大爆發
然而,企業大學仍有其局限性,其中之一,就是「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相較於在企業大學內部學習,在一般學校商學院進修的員工,比較容易接觸到其他同行的意見,也能放心提問,而不會有影響職涯的風險。
對於員工個人而言,獲得企業大學的證書,雖然更能符合所處公司的需求,但相反的,對競爭對手的吸引力也比較小,換句話說,被挖角的機會可能因此降低。
所幸,由新科技所帶動的線上學習潮流,彌補了這個不足。不僅有「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呈現爆炸性成長,還出現了將課程內容分成小段的「微學習」(MicroLearning)模式,甚至麻省理工學院也推出微碩士(Micromasters),創造「先就學、後申請」的全新型態學位。企業訓練與新型態學習模式共同演化的結果,造就了人才資本發展的全新風景。
線上學習平台Class Central發表報告指出:「起初,MOOC平台提供大量的、來自大學課程線上化的免費產品;現在,大型MOOC業者提供了廣泛的價格帶。其中一個族群,便是線上學位(Online Degree)以及企業訓練(Corporate Training),該市場商機上看10億美元,不少業者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Class Central觀察到,許多以MOOC為基礎的線上學位在2017年發表,吸引超過7,000名學生註冊。而在企業訓練端,超過500家公司在2017年註冊了知名MOOC平台Coursera的商業服務,比起去年同期的30家,足足成長了15倍以上。
在現今的「章魚人才世代」,多元化發展個人技能已不可或缺,企業留才、吸引人才,也成為維持競爭力的關鍵課題,而更多彈性的作法,提供了更多迎向成功不同的途徑。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8年9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