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旻擎 攝影/吳俊毅 圖片提供/貝殼放大、東方IC】
彷彿走入時空隧道,午後的陽光透過舊式的鋁窗,灑在數位低頭挑選鉛字的人們身上,細看他們的臉孔,來自不同年齡層,甚至不同國度。它是台灣最後一家鑄字行-「日星鑄字行」,曾經在數位化的浪潮下節節敗退,差點淪為歷史的餘燼,但它以復興繁體漢字、銅模修復等文化理念為號召,在募資平台成功募集到近千萬元,贊助人數更是超過6千人。不僅如此,日星鑄字行在群眾募資打響名號,成為文青必訪的熱門景點,吸引大量觀光客來此朝聖,進而帶動大同區太原街一帶的觀光熱潮,這是透過群眾募資,協助地方創生最成功的案例。
要做到地方創生,日星鑄字行的案例,或許很適合寫進教科書裡。由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執行的「日星鑄字行:字體銅模修復計畫」,把老鑄字行的故事說得完整又動人。
加速聚焦 老鑄字行變文青聖地
台灣最後一間鑄字行——日星鑄字行,為店中珍藏的世界上最後一套、能鑄造出繁體中文「鉛字」的銅模發起募資修復。經過40多年的使用,這批老銅模陸續開始出現崩損的狀況,原本鑄字師張介冠先生嘗試一人獨自修復,但銅模崩壞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已經65歲的張師傅一人修復,尚需65年才能完成⋯⋯因此不得已要向外界求援,徵求更多鑄字人一起加入這項修復計畫。
如今,日星不僅成功募集到近千萬元的資金,這裡還成為國內海外觀光客必訪的熱門景點。過去乏人問津的老店,搖身一變成為文青聖地,來到這裡,遊客可以化身為撿字員,伴隨著鑄字機的聲響,如同回到當年鑄字行的熱鬧場景;或者,挑選自己喜愛的鉛字,發揮創意,打造專屬的鉛字印章、印出獨一無二的名片作為紀念品或伴手禮,日星成功的吸引了旅客,並發射輻射般的效應,成功帶動周邊的產業發展。
群眾募資能否協助地方創生?貝殼放大執行長暨創辦人林大涵肯定的表示:「群眾募資能加速聚焦,快速創造第1個籌碼」,但也不否認不能單靠它,若要做到地方創生,最終還是得依循商業模式,培養回頭客。
匯聚人氣 齊柏林空間擁鐵桿粉絲
除了加速聚焦外,群眾募資對於地方創生還有什麼幫助呢?林大涵認為:「透過群眾募資,能為地方創生做到的可能是匯聚人氣,找到關注這個議題或空間的人們,當這個議題或空間被看見後,慢慢會在周邊形成生態圈,進而創造地方的繁榮。」貝殼放大近期執行的群募案件「齊柏林空間」,就是很好的例子。齊柏林空間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要在淡水得忌利士洋行後棟建構的紀念齊柏林的博物館,預計在今年4月開幕。
林大涵談起這個募資案,興致勃勃地說:「這和我們剛剛提到的日星鑄字行有點類似,都是源自於共同記憶,我們對齊柏林導演的共同記憶,投注在一個可看到的空間,而這個空間景點,未來很可能帶動得忌利士洋行周邊一個新的生態圈。」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別於傳統的籌資方法,群眾募資最大的特色是「具名性」,所有的贊助者未來可以在這個空間找到自己的名字,林大涵笑著表示:「這很像在傳統廟宇看到的某某某信徒敬獻,試想假如空間建設完成,贊助者除了自己本身會來,會不會帶自己的親朋好友到這裡?在空間尚未建成前,就有了隱性的支持者。」
身為群眾募資的專家,林大涵深度剖析並認為:「群眾募資最大的價值在於參與感,一群人一同參與一件事、在這個地方做出些什麼,我能摸得到或看得到的,結果成功了、繁榮了,但是,我又能得到什麼回饋?」其實並不是金錢,他認為情況有點像幾個朋友投資酒吧,如果有天晚上大家要揪一攤,一定會優先選擇自己投資的那一間,還可和朋友說嘴一下「這是我投資的店」,感覺很有面子,這就是群眾募資的最大特色,贊助者能獲得正面回饋,這回饋未必是錢。
聚焦受眾 稻田裡的餐桌複製體驗
「稻田裡的餐桌」則是另外一個以體驗空間為概念的群眾募資成功案例,有別於近期流行的「從產地到餐桌」,強調食材的新鮮與安全概念,「稻田裡的餐桌」卻是把人直接送到產地去用餐。這個計畫主打空間的體驗,以宜蘭為背景,當地的故事為核心,在過去所舉辦的活動中,已經在稻田裡、魚塭旁、海灘上、茶園中、果樹下等地舉辦過餐會,呈現出當地食材和主廚精心構思的創意料理食譜。「稻田裡的餐桌」藉由多樣化的創意餐會,讓農村的模樣超出我們原先想像,變得更有趣、更豐富。「稻田裡的餐桌」一開始也是透過群眾募資平台找資金,前季原先設定募資金額16萬元,最後成功募到50萬元,才讓計畫得以付諸實現。
那麼群眾募資該怎樣才會成功呢?林大涵認為群眾募資不管是什麼理念,參與的方式就是先付出錢,取得有力明確的憑證,發起者有了錢,就能完成想做的事,但是每個人都會講故事,除了故事要說得好之外,團隊有多大的能力,最後能吸引到多少人願意支持這樣的理念或計畫,是群眾募資能否成功的重點。
除此之外,群眾募資不可或缺的重點,就是把故事說清楚。他說:「在這個地方,我想賣什麼?是小旅行、文創品,還是空間體驗或人的故事?我要賣的東西是否是永續的?如果是人的故事,通常不是永續,因為熱潮過了就沒有了。接著要思考,我賣的『體驗』能不能被複製、會不會被厭倦、甚至過氣,簡單而言,要先弄清楚,想賣的是什麼,要賣給誰,可以賣多久,以及可以賣多少錢?」
利己主義 幫川普築牆結局迥異
假設有個鄉鎮,想透過群眾募資進行地方創生,林大涵建議,一定要把計畫列清楚,這個鄉鎮想做的題目是什麼,要完成什麼目標。「募資平台的特點,就是在於利己,而非利他」,他舉了最近美國一樁超大規模的群眾募資案為例,在名為「GoFundMe」的平台上,成立了「幫川普築牆」的募資案,不過,募資案壁壘分明的分成兩派,一派是幫美國總統川普募資,要築美墨邊境的牆,另一派則是募資,要做出可以越過那堵牆的梯子。大部分人認為川普派的應該不多。
但結果大出意料之外,幫川普築牆的募資金額,較另一派多出10倍。
封閉主義大於開放主義,這樣的結果,或許頗令人失望,但從此可發現,若是對贊助者有利的案件,贊助意願就會隨之提昇。
「由此可知,若台灣有個鄉鎮想透過募資進行地方創生,首先一定要弄清楚,希望誰付錢給你?是這個地方,還是外面的人?假如某個鄉鎮想蓋一個漫畫村,想吸引的是喜歡漫畫的旅客嗎?要怎麼去描述這個計畫?漫畫村蓋好後,贊助人能得到什麼好處?」林大涵不諱言的直說。
近年來,群眾募資成為創業者尋找資金的重要管道,貝殼放大成立4年有餘,募資案件240件,贊助者30萬名,累計募資金額高達10.5億元。
林大涵引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裡的一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時,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他認為當我們看到某個人,在某個地方做的某件事情,如果我們相信他可以完成,這時候就要思考,再過5年,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好情況下,這件事情可以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用群眾募資的方式參與時,暫時的終點就出現了,接著我們一步步逆推,需要什麼、怎麼做,才能走到那一步」,林大涵說。
關注爆量 火箭大叔登MV主角
群眾募資的另一項優勢,就是藉由專案的規劃,可以把專屬故事好好說完,有機會得到很多媒體關注,甚至找到更多重要的企業贊助者。「一位大叔堅持兒時的夢想努力打造研發火箭,伴隨著五月天熱血的音樂,相信感動很多人」,林大涵表示這個故事的原型是貝殼放大第4個群募案件-「ARRC 前瞻火箭」。
「自己的火箭,自己做」,台灣要發射火箭,乍聽之下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浪漫想法。這個浪漫計畫的發起者是一群教授,並以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為首,希望能在台灣製造出可以發射自己衛星的火箭。為了達成這個計畫,於是一群火箭大叔抱著「殺豬公」精神,甚至負債也在所不惜,最後透過群眾募資,募集到足以還債、繼續走下去的資金。
林大涵說,這個計畫除了順利籌資,還有2個意外的亮點,一是「喚起企業贊助者的注意」,這個籌資案件擴散出去後,吸引到一家準上櫃公司的關注,願意出錢讓教授繼續做研究。另一個亮眼,則是五月天的MV「頑固」,就是以這個計畫為故事背景,並找來知名的港星梁家輝飾演吳宗信教授。
「這個計畫目前還在挑戰中,去年底教授在新竹試射小火箭並進行直播,線上有3、4千人同時觀看,顯示這個案子確實受到了關注」,林大涵說。
台灣為什麼需要火箭?曾經覺得很遙遠的議題,透過群眾募資計畫,讓更多人有了參與的機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台灣有了火箭,對於國家的經濟與人才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同時也讓更多曾經不在意此事的人,透過群眾募資參與進來,或許這就是群眾募資的迷人之處,若能以這些群眾募資成功案例作為地方創生的概念發想,相信偏鄉不再又老又窮,反而成為吸引年輕人回流、創造共同記憶的最佳捷徑。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9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