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智慧」吃飯的科技農夫


  你對於農夫的印象還停在「看天」吃飯嗎?最近這幾年,台灣有越來越多三十歲到五十歲年輕科技農夫,他們將「感覺」轉換成「數據」,他們是用科技收成的新世代農夫-新智農。

  現在農學院教授的不只有種植技術、品種改良,更要學習田間數據資料庫管理、程式語言撰寫等大數據相關課程,台大農學院盧虎生院長說,智慧農業也可以說是農業4.0,透過跨界科技整合,讓農產品從產到銷都能具預測性,藉此提高成本效益。

  隨著科技進步,傳統第一級產業的樣貌正在改變,所以現在的年輕農夫不拿鋤頭,改拿智慧手機或平板在田間作業了嗎?其實,這複雜多了!本文整理商業周刊的台灣首份智慧農業新地圖中二個案例,了解他們到底如何進行智慧耕種:

案例一:彰化和美「嘉生菇場」

  位於彰化和美,國內最大菇類供應商萬生科技的嘉生菇場,總經理黃聖義導入液態菌自動化設備系統,將杏鮑菇二十天的生長期細分為五個階段,將廠房模擬適合菇類各個生長階段的自然環境,透過監測、控制廠內環境的溫度、濕度、光線與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嘉生菇場用數據養菇,不但縮短了菌種培育時程,也讓杏鮑菇產量增加三成。

案例二:台南柳營「瓜瓜園」

  位於台南柳營,全台最大的地瓜契作農的瓜瓜園,種植總面積達1,000公頃,利用無人空拍機、GPS定位,代替人工進行巡田工作,設定好巡田路線,將蒐集到的圖資回傳「田間即時管理」雲端系統,透過大數據判讀解析影像色差後,以APP通報哪塊地可能缺水或有蟲害,再派人去處理。瓜瓜園用空拍機巡視田地,不但整合千頃契作地瓜田,六百位農民也不必走遍整片田地,節省更多人力。

  當科技結合傳統,用科技收成!新世代農夫下田,發揮創意投入智慧農業行列,未來比拚的不再只是種植面積大,而是看誰跨界整合力強,將有限資源發揮至極大化,特別是台灣這塊土地,當農業遇上新科技,「精準農業」才是新農業的決戰點。

【參考資料】

  • 商業周刊1628期
  • 能力雜誌734期
猜你喜歡
*
專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駿季》工業4.0助攻 智慧農業開啟新農業典範

隨著全球化競爭、極端氣候、人口老化等因素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與利潤,加上近年來消費者對食安的重視,皆讓以小農為主體的臺灣農業面臨永續發展的挑戰。

*
不再看天吃飯》精準+預測 AI餵飽全世界

農業向來給人充滿汗水、泥塊的印象,從業人口不僅日漸減少,同時也邁向高齡化。再加上全球人口持續成長,面臨越來越迫切的糧食危機,導入AI的智慧農業,讓農業不再擔著髒與累的負面印象,也使農民脫離看天吃飯的辛酸。

*
我所看見的智慧農業-始於改善民生問題、帶動產業永續發展

面對全球可耕地面積縮減、氣候變遷的嚴峻考驗、農村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造成農業人力大幅短缺及政府食安監管日益嚴格,在重重的考驗下是當前農業的最大挑戰。如何透過政府推動之「智慧農業4.0」計畫,在面對農業各產業所需之智慧化發展、需求皆不同,盼能透過新科技技術導入降低生產投入成本與資源,進而促進內外營銷,使產業進行橫向縱向之聯盟,才是「智慧農業」回歸到農業發展最初之本質。

*
從德國蝴蝶蘭產業看智慧農業發展

台灣過去有蝴蝶蘭王國的美名,生產的蝴蝶蘭約9成外銷,產業鏈已有明確的分工,從新品種的研發育種、組培苗培養、小苗、中苗、大苗的栽植、物流運輸及市場行銷等,各個業者選擇其發展利基,各司其職。本次藉由考察德國智慧農業相關發展之機會,前往參訪全球最大的蘭花組培公司-Hark Orchideen,以及德國最大的蘭花公司-Bremkens Orchids,除學習瞭解兩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及焦點領域外,更從中學習如何透過產業內的分工及合作,提升產業價值。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