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我們要談的是教學遊戲設計Instructional Gaming,不是遊戲化 Gamification,其中的不同在於「教學遊戲設計」是輔助培育或發展職場上技能的遊戲,而「遊戲化」則是將遊戲元素導入教學活動或其他非遊戲的活動中(例如行銷活動),以增加參與度。這裡要談的是如何開發真正的遊戲教學,首先要問3個問題:為什麼(Why)需要遊戲教學?什麼(What)叫做遊戲?要如何(How)設計遊戲?
在談遊戲教學之前,我們要先來分享一個被廣為大家所知的調查數據,往下看之前可以先想像一下現在的學習者普遍是什麼樣子呢?
現在的人每5分鐘就會被打斷,不論是學習或是工作;大多數的人平均不想看超過4分鐘的學習影片,也許是容易被打斷,也許是因為現代科技使用的方式讓大家的專注力無法維持太久;約2/3的工作者都在抱怨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工作,這是很普遍發生在許多場合當中,筆者懷疑也許不只2/3的工作者會抱怨時間問題;對於在培訓領域上深耕,有熱情的培訓專家們,最後有一個殘酷的事實,就是工作者平均只有1%的時間是用在學習上!
在這樣殘酷的現實數據顯示之下,這幾年不斷提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或教學再次浮現出其重要性,筆者以往在教學上也常分享我們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來思考,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在有限時間內讓學習者能夠願意多投入或參與完成學習活動,美國知名理財公司 Edward Jones 的資深學習策略家 Dr. Joe Totherow 就提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設計要有4項原則,分別是符合預期、量身訂做、整合學習內容與學習者能夠融為一體,以及以活動為導向,簡單圖示如下。
其中活動只是其中一環,並不是只有活動就可以符合學習者的需求,舉個簡單例子,有沒有人曾經上過一堂培訓課程,課中講師不斷邀請學習者念教材、分組討論、發表之後又重複相關的循環,相信上課的學習者到下午可能開始就會產生排斥或負面的情緒。這就是講師只考慮到讓學習者可以充分討論和藉由念教材來提神,卻忽略了相關的設計應該也要符合學習心路歷程,符合學習者的預期,讓不同的活動與課程融為一體,為不同的背景學習者量身訂做相關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更符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設計。這也是遊戲教學在這幾年越來越熱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開發符合教學目標的遊戲之前,首先要定義什麼叫做遊戲。在「The Grasshopper - Games, Life and Utopia」這本書中定義了「玩遊戲是自願嘗試克服不必要的障礙。」玩遊戲有三個特性─目標導向、熟練行為和參與。也就是學習者在透過玩遊戲的過程中試圖實現遊戲(教學)目標,透過不同回合不斷的練習,找出在遊戲限制內可允許的最有效方式努力贏得遊戲。因此,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透過遊戲中熟練的行為,遷移至工作中應該要有的行為展現,這也是遊戲教學或遊戲體驗價值的主要5項原因(如下圖)。
- 讓學習者能夠自主學習:一個好的遊戲能夠為成年玩家提供廣泛的選擇,沒有明確和明顯的最佳選擇。
- 不斷的回饋循環:一個好的遊戲提供強大的回饋循環,幫助玩家調整他們的決定。
- 培育加速器:一個好的遊戲可以幫助加速敏銳度。
- 提供安全環境:遊戲提供一個安全環境來練習在職場上成功至關重要的技能,特別是那些很難練習的技能。
- 遊戲是有意義合宜的創新:只要學習者開心(能夠遞延並遷移至職場中運用),L&D將會持續獲得資金與支持。
了解遊戲這件事後,接下來就是要開始設計專屬自己的教學遊戲,以下兩個步驟可供參考:
- 第一步是訂策略(骨架),包括:評估組織準備情況、定義設計遊戲的擁護者、團隊建立與選出團隊領導等。
- 第二步接著將遊戲機制設計出來,也就是填上肉,包括玩法、解構、相關文件等。建議從模擬遊戲,例如紙牌或棋盤遊戲開始,它們更容易原型化,也不需要基礎設施投資,不要覺得模仿不夠有創意,要能夠成功必須從小開始做,有了成功經驗會比較容易說服別人獲得支持,也較容易有信心。
以筆者與同事共同開發的課程為例,在我們第一次發想教學遊戲時,就以大富翁為模仿的開始(如上圖),設計教學技巧卡、教學活動卡和知識卡(如下圖)三種卡片讓學習者在事前共同參與,提出學習者平時就會使用的相關技巧和活動,透過課後遊戲的練習和競賽,讓學習者了解不是只有軟性課程才能運用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來進行。
最後要來打個預防針,通常在培訓教學上要發展遊戲有一定的限制和難度,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獲得利益關係人的支持,除了可以呈現現代人在學習上的相關客觀數據之外,有一些溝通話術可以參考:
- 遊戲能夠提高學習者對關鍵技能和能力的敏銳度。
- 允許員工練習難以實踐或練習的關鍵技能。
- 幫助員工自我評估目前關鍵能力的水準。
希望志同道合的遊戲教學夥伴們,都能設計屬於自己課程教學的遊戲!
Reference:
Enhancing Your Organization's L&D Strategy Through Instructional Gaming , Dr. Joe Totherow, 2019.Feb.27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