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醫療發展與產業趨勢

- 撰文者:
- 2020/01/10 瀏覽數:3646
因應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在家醫療或遠距診斷照護之需求也快速增加,加上資訊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進步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時代來臨,遠距醫療已是多數國家之發展趨勢。近年來,遠距醫療可應用的場域愈來愈廣,不僅可克服地理障礙,亦成為提升照護效率與照護持續性的重要工具。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遠距醫療的定義「使用互動式視訊及資訊通訊技術,進行包括診斷、治療及諮詢等醫療照護行為,以及衛生教育與醫療資訊的傳遞」,都屬於遠距醫療的涵蓋範圍,而非過去大家所認知為醫療不便的環境,簡單來說,隨著數位醫療的發展,只要是結合資通訊技術與醫學專業的服務,大到醫療設備,小至數位手環,都是屬於遠距醫療的解決方案,這類的系統與產品,又稱為數位醫療產品。其優點在於打破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將數位醫療投入遠距需求,不僅能為病患爭取處理時效,更可將醫學中心醫師和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供給到偏遠及離島地區的民眾。藥師應用專業知識並透過通訊電信設備向病患及家屬提供直接與藥物使用相關的遠距藥事照護服務,讓病患不須與藥師直接面對面溝通也能獲得用藥安全保障。隨著國內分級醫療之推廣,市區或一般社區也漸漸有需求。醫護機構與人員除了可透過數位醫療進行診斷、治療與溝通,甚至執行手術;病患家屬保持亦可透過遠距設備與醫護機構保持聯繫,以即時回應與相互支援。
另一方面,為促使國內醫療資源有效運用,並避免不必要之醫療花費與就醫,我國中央健康保險署積極推動分級醫療與雙向轉診,進而促使衛生福利部107年5月新定「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運用之範疇及場域,明定以下5款特殊情形之病人,亦得進行通訊診療,不限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
一、急性住院病人,依既定之出院準備服務計畫,於出院後三個月內之追蹤治療。
二、機構住宿式服務類之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訂有醫療服務契約,領有該醫療機構醫師開立效期內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之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者,因病情需要該醫療機構醫師診療。
三、衛生機關有關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法令規定之病人,因病情需要家庭醫師診療。
四、衛生機關認可之遠距照護,或居家照護相關法令規定之收案對象,於執行之醫療團隊醫師診療後三個月內之追蹤治療。
五、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之非本國籍,且未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境外病人。
在實際成果面上,目前全國率先執行之醫療機構為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成功分院與高雄長庚醫院簽約合作,可由高雄專科醫師以醫療視訊診療台東病患,造福偏鄉民眾。初期以耳鼻喉科、眼科與皮膚科三個專科為主,突破距離之限制並提供偏鄉院所醫師在診療上即時建議。
鑑於此趨勢,在此「通訊診察治療辦法」鬆綁之前,有多家國內資通訊大廠如緯創、研華、明基、達碩智慧科技等業者已紛紛投入,相繼推出智慧醫療的相關應用,舉凡遠距醫療相關裝置,含括視訊、通話、影像,以及生理量測與資料傳輸等功能,目前國內產業各別項目發展均已臻成熟,且有許多廠商皆以各別項目為其遠距醫療服務及產品開發項目,可見我國在資訊通訊技術產業的硬實力,正是展現台灣醫療軟實力的關鍵基礎。除此之外,我國在發展遠距與數位醫療上,確實具有相當大的環境潛力:科技與醫療服務的整合,正是遠距醫療解決方案的基礎,也是台灣最具優勢的兩大領域,台灣擁有完整的電子製造供應鏈與舉世聞名之醫療成就及研究貢獻,若能擁有合適之場域必定能發揮所長。
借鏡國外之經驗,鄰近我們的香港也早已著手發展遠距診斷照護。香港醫院管理局擁有完善之資料系統,其近年建置之「醫管局數據實驗室」計畫更成為其推廣遠距醫療之基礎。該資料管理系統載有病患之臨床數據,包括醫療、藥物治療、住院紀錄、過敏、手術紀錄、檢驗與影像檢查等資料,醫院管理局轄下管理43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各醫院及醫療機構可透過該系統及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共享系統交換病患資料,必要時亦可透過數據共享申請與國外醫院共享臨床數據。另一方面,醫院管理局預計於2019年底推出「HA Go」手機應用程式。此程式除可提供預約服務、檢視預約紀錄、檢視過去一年回診紀錄、用藥資訊也能讓醫院與診所或病患家中,進行遠距監測,病患或長者可定期回傳脈搏、血壓、血糖等生理數值,醫護人員也能據此診斷病情或調整用藥。
總結而言,我國業者除持續保持現有之產品研究之外,也可參考目前已漸漸浮現之未來趨勢:隨著遠距醫療產品逐漸與手機、平板電腦等 3C產品整合,對醫療院所來說,遠距視訊醫療或是雲端症狀診斷工具需求將愈來愈人性化,人工智慧大量數據的統整推論,將使得數位化醫療服務愈來愈精準,讓使用者或輔助者很容易使用,就能找到最適當的線上醫師,以及到達最少等待時間的醫療機構,避免醫療機構人潮塞爆。對病患來說,也可盡量避免在候診時再度感染或是傳染他人的危險。另一關鍵應用,則是配合已知的醫療數據資料庫或雲端病歷等讓資料蒐集和整合更快更精準,協助政府和醫療機構迅速採取疫情對策增進醫院與診所、居家間之溝通效率。我國業者若能及早規劃,待國內遠距醫療環境及法規配套措施發展更成熟後,結合長期照護體系必能取得更大之產業商機與促成社會利益。
--------
參考資料
1. https://www.mohw.gov.tw/cp-16-41136-1.html
2. https://www.who.int/sustainable-development/health-sector/strategies/telehealth/en/
3. http://technews.tw/2018/04/01/telehealth-business-taiwan/
猜你喜歡

現在世界上因人口老化,所衍生出的醫療照護上所會遇到的問題與作業盲點,而台灣也逃不過這波艱鉅的挑戰,醫療照護問題不再是難以解決與難以突破;方法與制度的設計,才是我們要去深思的方向。對於醫療照護改革首要由先找出問題在哪裡?再來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經由問題的分析與改善反饋到制度設計上的盲點,並且加以修訂改正,使整個醫療系統更趨健全完善。面對21世紀的人口老化問題,全世界各國都在用同樣的思考方式來面對醫療照護與老年人口的生活與醫療花費,如何設計能提升醫療價值的系統,要做到如此的作為,惟有思考如何做到更好、更快、更省時與省錢的醫療照護系統設計,而這也是本篇與大家共同分享的話題:創造高價值的醫療照護系統設計。

低生育率情況下,造成人口急速老化及少子化,因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既而衍生出新的醫療問題。隨著高齡人口的增加,民眾對醫療品質要求提高,完整導入資訊化的醫療院所,可使醫療資源進入居家環境,而醫療體系也可向持續性照顧體系發展,發展出能符合未來病患需求的新型態且優質之智慧醫療服務模式。

在翠綠的群山下的小村鎮,高一生小薰(化名),一早被智慧手機的訊息通知吵醒。原來,她訂的球鞋已經利用無人機送達了。無人機透過人臉辨識技術確定小薰的訂購資訊,而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建議下,智慧家電幫女主角準備好早餐。與此同時,小薰的奶奶正藉由遠距醫療科技,接受醫生的例行檢查。接著,小薰穿著新買的球鞋奔跑到巴士站牌。途中看見利用GPS精密操作的無人農耕機正在田裡耕作。最後,小薰跟學長一起坐上開往學校的無人電動巴士。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