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法定工時為一天八小時,平均一個禮拜工作五天、休息兩天。朝九晚六,似乎是許多上班族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有時為了配合加班,可能晚上七、八點才踏出公司大門。這種情況在我們習慣繁忙生活的季風亞洲,似乎已經司空見慣。甚至,在富庶的新加坡和香港,若亦假設一個禮拜工作五天(實則在香港有許多公司是週休一日),則他們每天平均比台灣多工作一個多小時;而常被我們拿來比較的南韓,在工時方面,雖然較少,但亦是與台灣相去不遠。
然而,若我們把目光轉移到西歐、日本,這些二次大戰前就工業化的國家,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平均工時竟大多至少少去台灣一小時。但做得少,並不代表賺得少。德國人均一年工作1371小時(台灣一年平均2134.8小時),平均工時為全世界最低,但人均月收入卻有2448.02美元(相較於台灣的1306.88美元);而工時略高於德國的瑞士人均一年工作1568.2小時,人均月收入卻高達5335.77美元。將許多主要國家放入圖表中,我們可以得到下文的散佈圖:
橫軸為人均年工時(單位:小時),縱軸為人均中位數月薪(單位:美元)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工時較高的經濟體,除了香港和新加坡以外,都是月收入偏低的。而以上述國家之資料做出之迴歸線,竟顯示著工時與工資是呈現反比的關係。若再將人均薪資除以工時,則會得到下表: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瑞士的單位小時的產值是較其他國家突出許多的,在工時方面,亦是屬於極低工時的區域(接近德國)。反觀墨西哥,呈現的是一個高工時、低工資的狀態,其中的原因不難推論是產業類型的不同。但是此表除墨西哥外,其他國家境內都有一定的工業水平,遑論我國。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重工業、1980年代設立新竹科學園區之後,工業方面的技術漸漸突飛猛進,並在國際社會取得一席之地。而目前國內經濟亦早已不依賴傳統製造業,而是朝高科技工業的方向發展。但在上圖中,台灣的每小時產值還是很明顯的處於後段班。這時候,我們心中就有疑問:為什麼出口與產業類型相似,德國可以做到的低工時高工資,台灣卻做不到?就算不與德國相比,台灣的每小時產值仍然輸了當年的對手──南韓一大截?因此筆者試就幾種可能的情況,推論台灣產業所面臨的問題。
(一)勞動力未被充分運用
舉與台灣月收入差不多的義大利來看,義大利平均收入有每月1558.43(相較於台灣1306.88),平均工時卻只有1733.9,比台灣的2134.8一年少了400.9小時。義大利平均每個小時產出的薪資,則是台灣的146%。若是以義大利的工時/工資關係來推算,台灣的月薪1306.88美元,應該對應到每年工作約1454小時。然為什麼台灣的勞動力每個小時所產出之效率,會遠低於義大利。值得我們深思。筆者推論,義大利的工作人口,可能更傾向於密集的勞動,亦即義大利勞工的單位小時勞動密度或許比我國勞動人口來得高,故同樣的工作或許義大利人能夠在7小時內完成,而我們則需要花上8小時。而這時我們就可以思考:8個小時的工作,是否可以透過更密集的勞動,在7小時內完成,進而在不影響產值的狀況下透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
(二)產業附加價值不高
舉凡低工時的國家,我們會發現,他們普遍有一些附加價值高的工業。例如,瑞士的鐘錶業、德國的雙B汽車、丹麥的樂高積木等等。這些產品本身帶來的附加價值可能來自設計、或是品牌名聲,讓員工不用付出勞力,就可以得到較高的產出(即施振榮先生所提出之微笑曲線概念)。然台灣的產業轉型進行多年,許多代工廠卻遲遲無法轉形成自產自銷的品牌。這個問題,已經被台灣人民思忖好幾個十年,但我們卻還沒找到解方,或許需要政府的協助,得以幫助台灣的中小型企業慢慢創立品牌,進而讓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而筆者認為,既然因為國內中小企業之經濟型態,不利於發展大品牌,則是否可以透過多家中小企業聯合經營單一品牌的模式,(類似於農會的概念),增加打開國際能見度的機會,並創造因為具有大品牌而產生的附加價值。若國內中小企業的聯合品牌模式難以推行,則政府可以考慮創造一個認證系統(例如紐西蘭的Zespri奇異果模式)。舉例來說,假設政府想要讓台灣的工具機產業發揚光大,主宰世界,是否可以透過建立一個名為TAIMHN的品牌,去授權合格的、品質極為優良的工具機製造商製造工具機,而製造商在擁有自己品牌的狀況下,仍然需要印上TAIMHN的標誌,這一方面協助TAIMHN(簡化自Taiwan Machine)在國際市場打響知名度,一方面顯示此品牌是經過國家級的認證機構檢驗合格的優良、頂級品質的工具機。
(三)外銷的對象國家普遍不夠富裕
台灣是許多工具機設備的出口大國,許多車床、滑軌皆是從我國出口到世界各地。然德國同樣出產這些工具機設備,經濟體模式相似,但每個小時所產出卻遠遠高於台灣,其中的問題是否是因為台灣無法爭取到大量的已開發國家訂單,或是因為亞洲地區的工具機購買力遠不足在二戰以前就工業化的歐美地區,造成平均下來,台灣人的每小時產出之薪資無法與歐美國家相比?而若要克服此問題,我們是否更要增加富裕的外銷的對象,例如:外銷煉油設備或相關產業之工具機給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等,進而可以在同一產品單位創造更大的利潤?
總結
綜合以上三點推論,筆者認為,台灣若要成為低工時高工資的國家,建立自有品牌是不二法門。或許我們可以慢慢向德國學習,如何把工業技術結合品牌形象,進而創造每個單元的更多價值,亦不會淪為像墨西哥一樣的高勞動比代工國家。舉凡低工時的國家,我們都不難舉出幾個聞名世界的品牌,不論是法國的香水、義大利的奢侈品、瑞典的家具品牌等等。若台灣政府能與業界充分合作,試圖在建立品牌這條路找到解方,或許可以提升產值,進而降低平均工時。
參考資料
https://www.numbeo.com/cost-of-living/
https://smallbiztrends.com/2018/11/working-hours.html
https://data.oecd.org/emp/hours-worked.htm
http://statdb.mol.gov.tw/html/trend/103/514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