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研究如何走出象牙塔

瀏覽數:1571


壹、背景說明

  台灣學術在長期耕耘與發展下,已經累積豐厚的學研底蘊。這尤其可以從我國在科技產業研發方面,所匯聚的深厚能量,窺探出來。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9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在63個受評比國家,我國排名第16,其中「科學建設」更是其中第8名。(註:科學建設包含:有效專利數、研發部門研究人員、研發總支出占GDP比率等等)

  學術研究成果若以專利作為衡量標準,根據USPTO報告中資料顯示,近年在美核准專利數統計,台灣每百萬人口就約有532件專利在美獲證,成績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表現甚至比美國還亮眼,美國每百萬人口才515件專利獲證。亦即在專利數量的產出比較上,台灣可謂世界領先。(如圖1)

圖1.主要國家專利產出

  而專利被視為是技術研發成果的重要展現,透過專利的引用可以反映出其對相關領域後來技術發展的影響。然而,就專利影響力而言,台灣專利的影響力評比為0.63卻只有美國(1.54)的三分之一而已。(如圖2)

圖2.專利影響力

  也就是說,雖然台灣學術能量產出豐厚,但是否能讓這些科研成果衍生後續產業應用,使效益發揮極大化,顯然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而如何讓台灣專利走出學術界的囹圄,發揮科研專利影響力,使學術研究能順利落地後續產業應用,進而帶動我國產業加值升級,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國家發展問題。所以,建立產學界之間永續交流合作的機制,是勢在必行,並且在促進我國產業發展上也具有龐大的潛在經濟效益。

  以下,本文除將分享國外在產學政策上的標竿作法外,近年我國科技部所推出的科研政策「創新生態圈3D1C」,也正是努力營造我國創新產學合作機制建立的重要方針,在我國產業發展與升級的推動上,也扮演重要的幕後推手。

貳、國際標竿產學政策方向淺析-以G20國家新加坡、德國為例

  一、新加坡

  新加坡的產學合作推動方向上,是與其所推出之RIE2020國家發展計畫相對應,已承諾投入190億美元的資金,將以四個戰略為主,包含:

  1. 鼓勵更多學術上的人才與企業,擴大合作的可能性。
  2. 持續將資金運用在更有競爭力的經濟機會 。
  3. 更加重視價值創造,幫助企業擴大開發新技術。
  4. 促進研究人員在公共與民間、企業間的合作效應擴大,持續鼓勵公私部門合作研究。

  新加坡產學合作相關計畫包含公立南洋理工大學(NTU)南洋新創公司(NTUitive Pte Ltd)、ACE創業行動社團、企業天使計畫、早期階段創業資助計畫、iSTART加速和催化創業計畫、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IDA)和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的科技型事業商業化計畫(Technology Enterprise Commercialization Scheme, TECS)、新加坡麻省理工聯盟計畫、BLK71(Block 71)創業基地等。其中,南洋新創公司結合創業教育和指導,以解決知識和技能的差距,幫助具有潛力的企業家發展業務,協助其想法拓展和技術上市;而科技型事業商業化計畫(TECS),旨在協助新加坡研發專有技術朝向科技構想產權化、商業化所需的早期資助。

  二、德國

  德國的產學政策方向主要為深化產學合作、強化學術界的產業研發能量、結合地方產業與大專院校資源並融入創業精神。德國產學合作相關計畫以中央政府的EXIST計畫為近期較受到矚目的產學合作計畫,且值得台灣借鏡參考。EXIST計畫自2000 年3月起,分為四階段針對全德國大學研究人員、校外機構創業家、德國高等教育機構進行補助。其計畫階段性規劃如下 :

  第一階段:EXIST啟動種子基金計畫,為提供學生、研究生及年輕研究助理財務支持,協助發展商務點子,以利新創開展。

  第二階段:研究成果商業計畫化。團隊人員,最多4人(3學術研究,1業界),準備階段可獲得7萬歐元補助。提出商業計畫的期限為18個月24個月,計畫提出後可獲得15萬歐元。

  第三階段:啟動EXIST創業者獎學金,為大學及校外機構創業家能夠在資助下實現商業計畫,在2011~2013年投入4,750萬歐元的獎助資金。

  最後是EXIST-創業文化-創業大學打造大學創業文化,透過競賽,選出創業標竿大學。又分為兩個部分,第1部分為期半年,計畫相關支出,可獲補助最多7萬歐元,第二部分為期5年,補助金額最高為100萬歐元。

  該計畫主要精神在改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創業環境,以及增加基於技術和知識的業務初創公司的數量和成功率。同時,為大學生、高等學子、學研教授提供支持,以幫助他們準備基於技術和知識的初創公司。EXIST致力營造與倡導在大學校園中踴躍永續的企業家文化。

  整體而言,從上述案例不難發現目前國際產學合作機制正漸往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1. 合作資訊透明平台化

可以讓學術界與產學界的需求認知差異逐漸簡化,讓大學中的技術與相關人才培育能真正地與產業做連結。

  1. 產學合作機制國際化

學術界不僅僅可以與自身區域的產業合作,更有機會看到其他國家的潛藏商業機會,激化自身之產業成長。

  1. 學術與新創產業鏈結擴散化

以上案例皆顯示出,「創新力」將會是一個國家是否能成長的指標之一,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國內新創產業的扶持,從建立完善的創投生態系,由政府扮演火車頭的角色,協助天使資金以及其他私募基金資源投入於其中。

參、「深耕科技田,打造創新3D1C產學合作生態系」─ 我國科技部近年主打之產學政策

  我國科技部在產學政策推動上,近年全力透過共同研究開發、產業化、創新創業等產學合作模式,輔以國際人才、技術與資金的連結,逐步完整創新產學合作生態體系,最終目的在加速創新生態圈3D1C(Discovery、Development、Delivery、Commercialization)的進程,使產業有效運用學研能量,以極大化研發成果的社會及經濟價值。

圖3.3D1C創新生態圈

  以下分就3D1C各階段,介紹其最具代表性之計畫與機制:

  1. 基礎研究

針對各學術領域理論性的、科學性的研究,用來探討並取得新知識,像是科學發現、構想產生、概念驗證等,以闡述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係、驗證假設與理論。在科技部分別就自然、工程、生科、人文等學門統領各基礎研究能量。

  1. 產學大聯盟

透過「業界出題,學界解題」模式,鼓勵國內企業籌組聯盟、提出early age產業研發議題,與我國頂尖學校合作,共同投入前瞻創新技術研發如台積電大聯盟提出「如何突破超3奈米技術」。就縮小產學落差、強化關鍵專利布局、協助長期關鍵技術研發人才培育等面向,使計畫成果達到產業外溢效果,提升國際競爭力。目前,有臺、清、交、成等頂尖大學領銜與台積電、聯發科、長春集團、廣達電腦、中華電信、中鋼等企業合作共同研發,已吸引廠商投入研發經費24億元,成果專利申請數557件,累計培育碩博士生3,440人次,促進就業人數984人。計畫成果豐碩,產業效益甚至協助中鋼打造頂級極薄電磁鋼片,成功打入國際電動車Tesla馬達核心元件唯一供應廠商,後續帶動我國電動車產業發展。

  1. 國際產學聯盟

為加速學術研究及國內產業發展與國際接軌,鼓勵大專院校成立國際產學聯盟,匯集國內學界研發能量,促進學術研究與國內外企業合作,進一步讓國內產學研創新能量與全球技術領先的產業供應鏈接軌。目前共有20間大學國際聯盟,國內外會員數超過350家,新創超過60家。為我國學校學研能量與企業成功嫁接國際各種資源。

  1. 價創計畫

建立產學研連結創新研發之生態系統,選拔符合政府產業創新政策推動方向,具潛力發展為破壞式創新之技術,由學界與業界人才共同籌組價創計畫創業團隊,將科研成果商業化成立衍生新創公司或促成廠商併購技術團隊。目前計畫成果計累積國內外募資金額逾16億元,衍生新創公司估值超過37億。

  多年來,科技部致力推動基礎及應用科技研究,已累積深厚科研能量。為促使業界有效運用學校創新研發能量,進而帶動產業之創新與競爭力,規劃多項產學共同研究開發計畫,如以業界出題,學界解題,推動產業需求導向之產學合作,鼓勵國內企業與學研界共同投入前瞻技術研發;促進產學互動、鼓勵業界投入的一般產學合作計畫;或是以不同形式推動之主題式產學合作,並鏈結國內外資金、衍生新創事業;鼓勵學術研發成果進行市場測試,加速創新至創業之進程;整合矽谷資源,強化國際生態系鏈結。

肆、結論

  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為提升綜合國力的主要動能。科技部積極推動科技研發支援產業創新,並以「小國大戰略」的思維,聚焦臺灣優勢產業,透過「跨領域、跨產業、跨國際、跨人才」的結合,以有限的資源,連結跨域創新價值,創造以小博大的整合綜效,引領臺灣學研產業再創新局。

  以龐大的專利數為後盾而言,台灣已經積蓄豐厚的學術及產業軟實力能量,也受到國際上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及美國USPTO等國際有力機構的肯定,更應該讓軟實力的世界第一名,淬鍊成實際堅強的硬實力,相信台灣已經準備好,蓄勢待發。

 

【參考文獻】

  • USPT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
  • 國研院科政中心-政策研究指標資料庫。
  • 科技政策觀點,主要國家專利發展趨勢觀測與影響力評析。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