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年創業蔚然成風,在各式媒體推波助瀾下,創業頓時成為一門顯學,各種創業教學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有鑑於創業動能對臺灣整體產業的正向影響,政府早在20年前,就已著手布局對於創業的輔導機制。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自民國86年推動育成政策,為創立一套創業育成輔導系統,委託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針對國際上的創業育成制度進行研議,並開始在臺灣試辦育成中心,由點而面,將育成中心的成功經驗逐步推展,時至今日,臺灣育成中心總家數合計已超過130所。
建置育成機制 打造無限可能
透過育成中心此一機制,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協助政府建置起環境,讓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可以就近尋求育成中心的資源。而在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推動下,目前國內的育成中心可依照母體組織區分為四種類型,分別為:一、政府經營型(如:南港軟體育成中心)、二、大專院校經營型(如:臺灣大學育成中心)、三、財團法人型(如:鞋技中心)、四、民間經營型(如:之初育成中心),各自依照不同母體組織特性,對症下藥提供獨到的創業輔導。
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張寶誠總經理表示:「生產力中心為一個有專業的顧問團隊服務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的平臺,有系統組織地一步一步協助新創團隊,變成一家可以永續經營成長的企業。」
從0到1這個階段,生產力中心提供相關的創業育成輔導工作,協助創業者在初期可以系統性地架構商業模式,並且透過生產力中心所提出的「創業育成加速輔導體系」,讓創新有跡可循且可被管理。此階段除諮詢服務外,也辦理相關教育訓練課程及國內外的考察團,讓新創團隊得以強化基礎能量與人脈網絡之鏈結。
而當新創組織站穩腳步,要從1跨到100之際,生產力中心便開始協助取得各類政府的補助或輔導資源,例如:經濟部工業局的「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CITD)、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經濟部商業司的「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SIIR)等,透過挹注研發資源,加深新創團隊之核心競爭能量。
在組織逐漸成熟,處於自100往N邁進的躍進期,則安排不同專業領域的顧問團隊提供進階輔導,例如:製造業卓越服務團、農業卓越服務團、流通業卓越服務團、創新研發服務團、e整合服務團等。而對生產力中心的服務效能,張總經理對整體布局深具信心:「在全國北中南都有我們的服務據點,可以很快地來服務客戶。」
兩中心攜手 互補扶持新創能量
而為了協助篩選具備潛力與創意的新創企業,生產力中心更積極與櫃買中心相互配合,於103年2月14日通過櫃買中心認可,成為第一家申請登錄創櫃板公司之「推薦單位」。首先在受理資格方面,由於生產力中心以自籌經費方式運作,因此主要以自身服務之企業顧客為主,即如:5年內曾接受生產力中心輔導、生產力中心企業會員、曾合作執行經濟部、農委會、原民會等部會相關補助型或輔導型計畫,符合上述任一項資格,才具備受理資格。
通過受理資格後,會舉辦一次面對面審查會議,邀集3位外部資深學者專家,以及與受理企業相關領域之2位生產力中心資深顧問共同擔任審查委員,就新創企業所展現的各方面創意呈現交換意見,張總經理認為此過程與其說是審查,更接近是在交流對創新創意的看法。透過會議中的交流,對申請者提供意見回饋,對企業更具有積極的建設性。會後若獲得3位以上委員認可,通過審查程序後,便由櫃買中心接手後續作業。
一家企業的經營成長,不脫生產、行銷、人才、研發、財務五大議題,生產力中心與櫃買中心攜手合作,櫃買中心負責擅長的財務領域,其他議題的輔導與協助則交由生產力中心一手包辦,充分發揮互補加乘、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張總經理亦指出:「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也協助轉介企業去爭取適合的政府補助資源,讓創櫃板企業所獲得的資源可以從財政部系統擴大到經濟部等其他部會,達成政府倡議的跨域資源合作。」
短診服務 為新創企業健康檢查
除常態輔導外,生產力中心更提供「企業短診服務」。自擔任創櫃板推薦單位以來,已促成9家企業取得創新創意意見書,4家企業登板。為使企業登錄創櫃板後體質更加健全並加速成長,櫃買中心與生產力中心更共同規劃持續性輔導,提供已登錄創櫃板公司顧問諮詢診斷服務,讓企業更深入了解所面臨之問題及解決方針。
作為專業諮詢機構,生產力中心先自過去數十間登板企業的近距離訪談與診斷中,歸納整理出四個企業經營的缺口,依序為:一、市場╱顧客的洞察能力的缺口、二、組織發展的管理能力缺口、三、技術創價實踐能力的缺口、四、籌資融資能力的缺口。接著以國家品質獎(BEPASS)的診斷模式為核心,重新開發出適合創櫃板短診服務的診斷機制,當中包含了幾個面向:一、領導與經營理念、二、策略管理、三、研發與創新、四、顧客與市場發展、五、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六、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七、流程管理。張總經理強調,透過綜合角度評量,就如同家庭醫生一般,可以仔細地為企業診斷經營體質,找出無可取代的強項,及可投入資源提升的關鍵。
以近期登錄創櫃板的「同仁康拓生物科技(股)公司」為例,創辦人以令人感佩的濃厚社企精神,秉持健康照護的強項,藉由全新的營運模式提供一條龍的整合性服務。從初次接觸起,生產力中心即由解析市場╱顧客與資源盤點的創新商業模式角度,協助釐清經營面向,特別於顧客價值主張方面,試圖協助找到正確的目標顧客,並透過經營管理的思變、創價、綜效等面向,提升原有經營的優勢。
洞見優勢 促進永續經營
生產力中心一直以「成為華人企業最具信賴價值的經營管理顧問機構」為使命,面對目前迅速發展中的微型及小型企業新創熱潮,張總經理觀察指出:「現代年輕人都是抱著網路長大的。接受資訊速度快,腦子裡充滿新奇的點子,加上行動力十足,自然而然將創業作為生涯的另一種選擇。」隨著時光遷移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崛起,如嘉義縣阿里山鄉的達娜伊谷的鯝魚、南投縣埔里一新社區的筊白筍等,都是臺灣新一代微型企業運用互聯網能量和在地文化底蘊的互相融合,激盪出更多想像的例子。
但青年創業在世代優勢與熱情之外,也面臨許多問題,張總經理表示,報章媒體經常把創意與賺錢畫上等號,讓年輕人以為有創意就能開公司,開公司就會快速致富,「對顧客與市場缺乏深刻了解與分析,結果總是不如人意。太過薄弱的動機更容易在遇到困難就放棄,畢竟一旦創業後,創業者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遠比在公司上班要辛苦上千倍、萬倍。」
生產力中心這類育成機構的重要性,正在於協助新創企業妥善梳理商業模式及獲利模式,以突破各階段必定面臨的管理、財務等阻礙,於策略、資源、人才與軟硬體上預先準備,善用強項,提升不足,張總經理期待未來能促成更多新創企業走向永續經營之路,讓臺灣年輕的創意能夠結合在地能量,快速躍上國際舞臺。
(本文出自證券櫃檯雙月刊no.185(10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