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與地方創生

瀏覽數:520


  受益於新興科技技術,強調使用者/消費者導向的體驗設計成為品牌經營與行銷的重要一環,形成五花八門的體驗經濟,而這一波體驗經濟不僅於商品市場及品牌端引起風潮,文創產業也有所受益,例如去年紅極一時的電影《返校》於西門町打造電影場景「翠華中學」體驗館,吸引許多影迷前往朝聖;拜AR技術所賜,一向給人傳統印象的故宮博物院亦設計許多歷史與文化的體驗展場,吸引年輕族群走進博物館參觀。臺灣近年來的顯學之一:地方創生,其實也是體驗設計實踐的場域之一。

  近年來,由於城鄉發展失衡、人口老化等現象,使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一詞日漸成為顯學,行政院除宣示108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更將地方創生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長年關注並於高雄甲仙、台東池上等偏鄉親身實踐地方活化的洪震宇於108年底出版的《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一書,引起許多迴響。書中認為須以旅人的思維、編劇的洞察及導演的實踐等三要點設計打動人心地方風土特色,有了無法被複製的「地方感」,才能進而創造有形的經濟價值,從而造就風土經濟學。洪震宇提倡的地方創生三要點其實正與體驗設計的核心思維不謀而合,

  「體驗經濟的價值,在於不只是提供商品跟服務,而是創造一場難忘感動的親身經歷,商品跟服務只是其中的道具,難忘的回憶與故事,才是顧客的需求」。

  習慣於UI/UX等使用者體驗優化後,似乎使體驗設計與科技畫上等號,然而體驗設計最主要的精神其實是以人為本,由於人的情緒感受來自過往的經驗累積、文化養成與社會陶冶,因此心理學、社會學、藝術文化與歷史等情境脈絡一一構成體驗設計的內涵,從人文的角度出發,才能使設計的內容更容易打動人心。而《風土經濟學》書中強調的也是如此,唯有深掘鄉土中有別異地的風物、情懷與故事,才能創造無可替代,令人回味再三的風土體驗經濟。

 

【參考資料】洪震宇,《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11月),頁42。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