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與地方創生

- 撰文者:
- 2020/09/10 瀏覽數:587
受益於新興科技技術,強調使用者/消費者導向的體驗設計成為品牌經營與行銷的重要一環,形成五花八門的體驗經濟,而這一波體驗經濟不僅於商品市場及品牌端引起風潮,文創產業也有所受益,例如去年紅極一時的電影《返校》於西門町打造電影場景「翠華中學」體驗館,吸引許多影迷前往朝聖;拜AR技術所賜,一向給人傳統印象的故宮博物院亦設計許多歷史與文化的體驗展場,吸引年輕族群走進博物館參觀。
臺灣近年來的顯學之一:地方創生,其實也是體驗設計實踐的場域之一。
近年來,由於城鄉發展失衡、人口老化等現象,使源自日本的「地方創生」一詞日漸成為顯學,行政院除宣示108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更將地方創生定位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長年關注並於高雄甲仙、台東池上等偏鄉親身實踐地方活化的洪震宇於108年底出版的《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一書,引起許多迴響。
書中認為須以旅人的思維、編劇的洞察及導演的實踐等三要點設計打動人心地方風土特色,有了無法被複製的「地方感」,才能進而創造有形的經濟價值,從而造就風土經濟學。洪震宇提倡的地方創生三要點其實正與體驗設計的核心思維不謀而合,
「體驗經濟的價值,在於不只是提供商品跟服務,而是創造一場難忘感動的親身經歷,商品跟服務只是其中的道具,難忘的回憶與故事,才是顧客的需求」。
習慣於UI/UX等使用者體驗優化後,似乎使體驗設計與科技畫上等號,然而體驗設計最主要的精神其實是以人為本,由於人的情緒感受來自過往的經驗累積、文化養成與社會陶冶,因此心理學、社會學、藝術文化與歷史等情境脈絡一一構成體驗設計的內涵,從人文的角度出發,才能使設計的內容更容易打動人心。而《風土經濟學》書中強調的也是如此,唯有深掘鄉土中有別異地的風物、情懷與故事,才能創造無可替代,令人回味再三的風土體驗經濟。
【參考資料】
- 洪震宇,《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11月),頁42。
猜你喜歡

體驗設計是農場體驗成功的關鍵,有機農場友善土地的態度又有更多的自然資源與理念可以分享。善用農場的獨特性來設定體驗主題,並以該主題整合相關的資源設計體驗內容,引領遊客深入體驗有機的繽紛世界。

隨著體驗經濟的普及,因此商圈店家的產品、消費行為及環境都被「體驗」、「美感」及「創意」所包裝,全通路銷售時代,隨著O2O服務越來越普及,交易來自於移動端的影響,透過粉絲團、youtube、line@…等管道,進行O2O整合行銷溝通;目前較成熟的商圈,也逐漸導入生活科技Beacon應用,將優惠資訊提供進入商圈的消費者,進而吸引顧客入店消費等服務。

1994年文建會提倡「社區總體營造」後,經過25年的發酵,在社區居民與專家學者的努力之下,許多特色社區粹煉而生。
然而,隨著時間線拉長,社區中的年輕人逐漸流失至都會區,沒有其它產業,也沒有觀光客來,假使社區居民去世後,社區文化便逐漸消失。因此行政院訂定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期望透過產業發展以及地方特色推動,達到「均衡臺灣」的目標。

疫情衝擊全球讓跨國旅行成為天方夜譚,但是歐、美、日本各展奇招,從萌系貓咪到塗鴉壁畫,發揚地方創生魅力,運用在地連結帶來遊程的質變。使國內旅遊能沉浸在獨有的在地風情中,玩出全新體驗,讓報復性旅遊長長久久。

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衝擊,導致城鄉經濟差距越來越大,行政院提出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透過政策規劃與資源投入,提振地方經濟。我在多年前倡議3.5級產業
與地方創生是殊途同歸。日前在工商時報發表「以地方創生談3.5級產業」,與各界分享中心投入3.5級產業的成果,以及如何銜接地方創生產業的想法與執行重點。

當代場域的吸引力,已不再仰賴單一亮點,而是來自整體的系統設計,包括意象、價值、體驗、營運和永續等五個面向。
本文作者長期參與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中小企業體驗設計價值提升計畫」,以第一線輔導經驗出發,分享「目的地經濟」概念,說明地方如何從短期熱點轉變為具有長期共鳴力的體驗場域。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