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紡織成衣業概況

瀏覽數:3173


  COVID-19的肆虐對全球紡織成衣產業造成嚴峻打擊,從去年年初開始中國因疫情關係,工廠停擺造成主副料斷鏈危機,疫情的蔓延更導致東南亞地區部分廠房停工,產能急遽下滑,但對目前產業衝擊影響最巨大的仍是歐美品牌客戶因市場消費需求下降而取消訂單。隨著J Crew、Brooks Brother等知名服飾品牌相繼宣告破產,ZARA、H&M等快時尚品牌也前後關閉眾多實體門市,多數品牌商只能將虧損轉嫁至成衣廠,成衣廠再層遞虧損至主副料供應商身上,去年各國紡織成衣業者甚至聯合拍攝一部影片「United We Stand-Textile Manufacturing」(註1),請求品牌商不要再砍單或要求成衣廠折讓費用。時至2021年,疫情仍未見曙光,全球服飾品牌訂單量勢必仍趨於保守。品牌商除了販售庫存品外,更因考量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為降低可能產生的新庫存量,而要求成衣廠縮短交期,面對大環境的困境,台灣紡織成衣業者該如何因應挑戰?

  智慧製造一直是紡織業發展的必然進程,透過物聯網串接所有設備的數據資料,連接上、中、下游各生產環節,更可藉由消費端資訊的反饋,即時調整產線,因應市場變化。但智慧工廠的建立需投入相當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在疫情起伏仍未明朗的當下,製造業的開源節流仍建議回歸到踐行精實管理。以成衣製造為例,除了提升庫存布的利用率外,重新安排模組化的產線工序,搭配自動化機台設備,以最基本節拍式的生產流程結合標竿式學習,不斷改善工序時間並且達到產線平衡,有效節省人力與空間配置,提升機台稼動率與產線效率。在成衣製造這樣勞力密集的成本結構中,方能創造出更多利潤。

  此外,紡織成衣業者組成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也能有效提升產業利基。以越南廠為例,台灣上中下游紡織業者已在越南深耕多年,形成足夠強韌的供應鏈。若依各家企業專長深化合作關係,不僅降低開發與摸索的成本,更能縮短研發製程與產品交期。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公佈2020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註2),2019年在全球前十大紡織品與成衣出口國中,只有越南與前一年度仍有成長。再者,2020年8月生效的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越南對歐盟出口的紡織品與成衣將免稅。綜上,越南整體的產業環境將會是台灣業者疫情逆境中的助力。但值得注意的是,越南的缺工問題也是各家業者最頭痛且急需解決的困境,且因為疫情而產生的員工健康安全問題,更是不只在越南,甚至全球生產基地都需要嚴正以對。

  處於後疫情時代的現在,防護用的紡織醫療用品如拋棄式隔離衣與口罩等儼然成為台灣紡織業新商機。另外因為疫情封城限令的關係,多數國家的企業公司都改成在家工作,服裝品項轉變為追求舒適輕便的類運動服,這些都不啻是紡織業轉型求生的新方向。消費市場走向本就多元多變,如今因為病毒擾亂了全球的貿易活動,業者更應善用過去累積的雄厚產業能量,順應市場改變來面對這樣巨大的挑戰。

註1:YouTube影片:United We Stand-Textile Manufacturing

註2: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20

 

【參考資料】

  • Five ways world textile and apparel trade is changing, Dr Sheng Lu, 2020
  • 新冠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對全球紡織成衣業造成衝擊, 紡拓會 市場開發處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