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全球性疫情,不僅造成世界各國人員及經濟的損失,更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因,然而疫情的爆發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為控制疫情擴散,各國政府皆提倡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以減少人們接觸的機會,雖然造成多數產業的損失,卻也促進「零接觸經濟(0-Touch Economy)」的發展,「遠距行為」及「宅經濟生活」等新興模式被廣泛地討論,這意味著疫情後的生活將轉變成與疫前的樣貌及本質大不同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型態。
新常態為疫情後熱門的議題,意指就算疫情結束,人類社會在短時間內仍無法回到過去的生活型態,就算恢復過往的平靜,在消費及生產端上也會與過往有所不同,這對於需要大量勞力及產品時效性的農業影響甚是巨大,因此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已經開始針對「後疫情時期」(Post-coronavirus era)下的農業發展進行各種策略的擬定,歐盟更規劃於兩年內投入350億歐元將農業數據化作為農業恢復的關鍵元件。
疫情對消費行為的改變
疫情的爆發人們不僅出不了國,農產品進出口也是一大挑戰,由於農產品不同於其他工業商品更具時效性,因此針對內銷市場及冷藏運輸技術的需求也大幅提升。同時糧食運輸上的困境,讓人們對食品供應鏈脆弱性的認識不斷提高,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持續抬頭,各國意識到糧食自供率將成為國安議題,讓對糧食安全的議題重新受到重視,並加大了促進在地食物生產的力度,消費者不僅更重視生產品質,產品來源、健康及營養成分也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形成當農產品越本地化,消費者則接受度越高的情況。
此外民眾為降低人群接觸風險,使得消費者對於網購與非實體消費的意願增加,舉例來說,農業委員會因應消費者外出至實體通路採買意願降低,轉而透過網路消費之比例增加,與電商合作帶動農產品網購銷售辦理「臺灣農產嘉年華Plus」網購活動,並已創造新臺幣4.5億元的銷售額,遠超過原本預期的3.5億元目標;正因為外銷與國內市場的此消彼長,農民為增加在地消費者的青睞,更願意導入生產管理系統及相關軟體來記錄並管理生產過程。
借助我國農業科技及互聯網的卓越技術,讓作物生長數據化,提供更透明的生產履歷,並一改以往單打獨鬥的販售模式,藉由農會、農企業、農民團體及跨界合作的行銷模式來打造獨特品牌,提高直接對消費者銷售的可能性,致使消費者與農產品重新建立聯繫,農民也可藉由了解市場需求與通路後,在農產品的採收後處理過程多些改變,不僅為農產品加值也能降低過往生產過剩的風險,讓智慧化技術為農業創造更多元的銷售管道及穩定的市場價格。
疫情加速智慧機械導入
在疫情肆虐下,人們不僅出不去,外籍勞工短時間內也進不來,這對原本就勞動力不足的臺灣農村更是雪上加霜,所幸我國農業依據疫情與消費市場需求,進行產銷流程的調整與規劃,如在生產管理上,藉由省工省力機械設備、輔具及感測元件及無人機的研發應用,並結合跨領域之資通訊技術(ICT)、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分析、區塊鏈(Block Chain)及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等前瞻技術導入,不僅降低移民勞動力的供應,也減輕農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更能提供農民更有效率的農場經營管理模式,以減緩疫情所帶來之衝擊。
舉例來說,桃城蒔菜農業生產合作社過往農民在管理上需花費大量的人力及時間,為穩定設施蔬菜生產,透過感監測及物聯網技術的結合來監測設施微氣候變化,並且搭配智慧環控系統及遮光設備,依據蔬菜生育期自動灌溉,藉此提高灌溉及施肥精確度、節省水資源及省工管理,並透過大數據運算來預測生長模式,而台中農改場也積極輔導文心蘭園導入智慧補光技術來提高花卉品質及延長採收期,在採收上,國外已有果園及花卉溫室,將影像辨識技術與採果機器人結合並相關省力運輸技術,讓採收效率翻倍,不僅降低投入人力,更能提高作物收穫量及品質穩定性。
稻作、鳳梨、茶園、毛豆這類的露天種植的作物,則朝向機械結合定位系統及物聯網技術,農民可透過無人機不受地形限制地大範圍偵測作物及農田狀況,再藉由物聯網的訊息傳遞,並搭配影像辨識技術與田間製圖技術的結合以及人工智慧的運算,將作物生長狀況、未來生長預測以及最新市場價格與需求即時呈現於智慧裝置上,讓農民可以遠程管理農場,找出最合適的生產排程。
家禽、畜產業對於疾病防範的意識更加強烈,智慧化機具的導入可減少人為操作過程中將疾病、外來菌種帶入環境的機率,降低動物感染的風險,因此國內已有部分業者如元進莊、芳源畜牧場除了陸續興建密閉式養殖禽舍,整合IoT設備、系統整合及大數據,除可遠端監控禽舍,亦自動調控溫濕度、通風及光照等以維持禽舍環境,建立智慧家禽飼養系統,以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家畜產業則藉由清潔機器人、推草機器人、餵養機器人…等,並搭配相關聲音及影像感監測技術,來減少重複性高且勞力需求大的工作,不僅降低人事費用,更能預防疾病進入場域的風險,並能即時監測動物的生理狀況,將過去勞力密集的養殖業轉變成自動化智慧化的先技產業。
疫情為推力,讓農業能防範於未然
COVID -19的全球疫情無疑給農業部門帶來若干挑戰,但或許成為我國智慧農業落地應用的另一隻推手。我國智慧農業計畫自107年開始,時至今日相關智能機具、省力輔具之研發及引進日趨完備,投入智慧機械及系統研發的單位及廠商越來越多,然而在推廣上面臨最大的問題在於智慧機械及技術的投入將增加生產初期成本,對於長期仰賴經驗種植的農民來說不具吸引力,因此導入腳步緩慢。
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缺工問題及市場價格波動加劇,提高對於新事物接受度較高的青農的導入意願,再加上農業部門的推廣與補助,讓我國農村智慧化的進程上更添助力,除了降低農民耕作的辛勞,更能提升農機運用效率,促進我國農業智慧轉型的腳步,從先進的溫室農業、露天種植到家畜禽飼養,智慧農業真正地在為農業領域鋪路,從而提高了農業活動的生產效率,它填補了勞力短缺所造成的空缺,使得生產過程達到更高的水平,並減少生產者與消費者資訊的落差,讓人們對農業生產有更深的認識。
此外COVID-19的爆發可以即時提醒我們需要克服的挑戰、優先發展的目標以及當前的方針是否符合未來需求,對農業來說有或許是難得的契機,可加速了農業智慧轉型的腳步更提供農業生產的新途徑,最重要的是,提高我們能預防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能力,成為審視過去的試金石以及展望未來的方針,讓智慧農業不僅造福農業關係人更成為引領國家進步的基石。
【參考資料】
- 智慧農業入口網
- Fan, S. H. E. N. G. G. E. N. (2020). Preventing global food security crisis under COVID-19 emergency.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blog. Recuperado de
- Aishwarya Korgaonkar. (2020). Agriculture Robots Helping Their Way Out in Combatt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from
- Mike Winn. (2020). AI to help create a smarter post-COVID-19 agriculture.
- 楊書綺. 2020. 減少農業部門衝擊,因應措施轉守為攻. 農政與農情 339.
- 劉育姍, 楊雅婷, 王勝平. 2020. 新冠肺炎衝擊下農業勞動力之穩定策略. 農政與農情 336.
- 施柏榮. 2020. 糧食保護主義會出現嗎? 後疫情時代更應該思考的是農民的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