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威廉·赫茲利特(William Hazlitt )說過:「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要達成溝通的目的,傳遞資訊,溝通情感,提升影響力,達到自己的目的,對自己有益,並不只在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對方要聽進去!
如何讓對方更願意聽你說的話呢?或者說,什麼樣的字能夠更好的傳達到讓對方接受?實際上一般人日常生活會用到的語言文字都差不多。而這些每天都在聽,聽久了會讓人呈現自動反應。這些自動反應到底是會引起什麼樣的效果,大部分的人已經忘記了。即使是負面的效果,也因為從小到大的慣性,而不去注意一用再用。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這些枝微末節不斷在傷害溝通的效果,然而自己卻不知道,還持續允許這一切發生。
比如下面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但究竟在傳達什麼意思?
「你說的很對,不過...」。所以,我說的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你做的很棒,可是...」。所以,我做的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
有時候我們想與對方建立一致性,達成共識;想要提升影響力,讓別人認同,建立良好關係。遍覽群書,告訴我們要傾聽,要有同理心,要認同對方。但真的講出口的時候,卻忽略了那些自己習慣了講了一輩子的話,用了一輩子的字,卻一點一滴地在破壞我們的溝通,破壞我們的影響力。
同一句話,如果用不同方式表達出來,會不會有不同感覺?
「你穿的衣服很有品味,但是髮型差了點!」
「你髮型差了點,但是穿的衣服很有品味!」
「你穿的衣服很好看,但是如果頭髮能再多整理一下,一定更迷人!」
「你穿的衣服很好看,同時如果頭髮能再多整理一下,一定更迷人!」
「你穿的衣服很好看,所以如果頭髮能再多整理一下,一定更迷人!」
我們自己又會更喜歡聽到哪種表達方式?那種方式會讓自己更願意去改變?
自己如此,他人也是如此。是不是可以從今天開始,我們在表達的時候,也細細咀嚼一下自己的用字遣詞,讓那些美好的善意更能夠被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