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農損就靠科技小幫手-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瀏覽數:517
關鍵字: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四面環海又接近陸地,因此氣候型態深受影響,春天有連綿不斷的梅雨,夏天有颱風、豪雨侵襲,冬天則有冷氣團籠罩的寒害,再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與過去相比,更加變化多端,如此多變的天氣型態造成需多農業災害並帶來為數不少的農作損失,也影響農產品的產銷供需平衡,農民如果能即時了解災害資訊就可以預先防範並減少損失。

  農業試驗所和中央氣象局、國家防救災科技中心及農委會各區改良場共同開發了「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並結合手機APP功能,可以即時預警災害訊息並通知農民,同時將農業氣象站即時觀測資料、專區氣象預報、二十四節氣、作物生長特性及災害防制方法整合在平台中,讓農民在災前、災中、災後都能隨時掌握資訊,即時採取災害應變措施。

圖一、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中包含的資訊有:

一、 作物災害預警:

  農民可在作物災害預警頁面中點選想了解之縣市或鄉鎮地區查詢作物致災情形。作物災害預警以中央氣象局提供的氣象預報資料為基礎,並以各地區種植面積最多的五種作物作為預報重點,呈現綠、黃、紅三種燈號作為預測指標,並提醒可能發生之災害,同時結合作物防災栽培曆使用,讓農民了解相關災害訊息的應變方法減少災損。作物防災栽培曆以「月」為單位,呈現包含作物的生育週期、肥培及其他管理事項、作物常見災害及防災措施建議和災後復原建議、常見病蟲害等訊息。

圖二、作物災害預警(a)災害預警:以綠、黃、紅三色作為警戒提示 (b)作物資訊:以該地區種植最多的5種作物為預報重點 (c)種植面積:該區種植面積最多的5種作物。

圖三、作物防災栽培曆了解作物生長期、常見災害及病蟲害等管理事項。

二、 農業專區預警:

  台灣有許多作物是跨區生產,本系統以容易受到災損或重要的經濟作物為原則,標示62個重要的作物生產區,並介紹作物生理特性,同時依作物生理特性標註致災臨界條件及各式災害防範方法。該作物專區的天氣預報資料由中央氣象局提供,在系統中以綠、黃、紅三種燈號作為各災區作物之預測指標,提供作物早期災害預警,並可經由手機APP預警功能,讓農民提早知道災害相關資訊,先行進行預防。

圖四、農業專區預警: (a)專區重要作物以綠、黃、紅三色作為災害警戒提示  (b)作物生理特性介紹  (c)各類型災害防治建議。

三、 台灣農業氣候型態、氣象災害發生率及氣象資料查詢:

  中央氣象局以長期氣象資料分析台灣的氣候型態,系統中可查詢歷史資料中每個月的平均溫度及降雨累積量(圖五)。

  氣象災害發生率是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資料,以「旬」為單位,依日低溫、日高溫、單日累積雨量、3日累積雨量及連續降雨量等氣候型態,分析過去各類型極端氣象變數發生的頻率,可自行設定溫度或雨量查所需要的數值作,以圖像化資料方式呈現,可作為農民栽培作物及防災之參考(圖六)。

  氣象資料查詢可指定全台各地區氣象觀測站作查詢,找出該觀測站近二週的即時氣象資料及近30年歷史氣象資料,包括:氣溫、降雨量、最高氣溫、最低氣溫、日射量、相對濕度等資料;也能自行選擇日期區間查詢並依需求選擇氣溫、溫差、濕度、降雨量、風速、日射量、日照時間等氣象資料;另外也提供近期農業氣象旬報、一週農業氣象預報,方便農友依作物地區查詢及調整栽培管理計畫(圖七)。

圖五、台灣農業氣候型態

圖六、氣候災害發生率

圖七、氣象資料查詢

四、 二十四節氣及、氣象單位換算: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源黃河流域,每個節氣約半個月,各個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量和霜期長短。雖然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與黃河流域不盡相同,但二十四節氣仍影響農民安排農務,依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進行播種、收穫及田間管理等農事。

  氣象單位轉換包括溫度、光度、風速,可任意輸入數值轉換成需要的數據。

五、 防災計畫執行成果:

  包含近年各式防災研究報告及成果展現,可供農民參考應用。

  過去因為缺乏即時通報系統,在農業災害發生時,農民得到的訊息也不夠完整,因此很難立即應變防災。在科技的輔助下,現在將作物、氣象及災害相關資料整合在「農作物災害早期預警平台」中,透過中央氣象局及各觀測站提供的即時氣象資料,讓農民能提早防範災害及了解災後復原應變措施,但天災有時來的速度很快,如果能依各作物搭配相關智能自動化設備輔助也能降低損失,以達成產銷平衡,穩定生產端的農民收益及消費端的農產品價格。

 

【資料來源】

  • 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智慧農業網站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