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地方創生」之一:隨創理論

瀏覽數:1840


  「地方創生」一詞,為日本於2014年安倍內閣提出的政策,是日本安倍政府為了恢復國家地方的經濟活力,並克服日本人口日益減少,而新創的一個詞彙。少子化與超高齡化兩波浪潮合一侵襲,使得日本於2014年啟動地方創生政策,由上而下地全面推廣,視為國家生存的重要戰略之一。數年來經過無數次的修正與執行,已見創生雛形。在2019年正式出台的日本地方創生資訊支援系統(Regional Economy Society Analyzing System, RESAS地域経済分析システム: トップページ, https://resas.go.jp/#/13/13101)有完整的地方創生統計資料作為日本政府執行創生議題的堅實基礎,以實際數據進行政策解析與判讀。

創生的本質 – Revitalization

  但是,若要明確地了解日文「地方創生」的漢字原意,需從日本官方公開文字中去抽絲剝繭地深入研究,方可得出最為嚴謹的脈絡,官方原文為Regional Revitalization,意指地區的活化或復甦,針對創生(Revitalization)一字進行查詢,在眾多的英文辭典中有不同的版本。由牛津辭典解釋其意義為「用新的生命和活力灌注某些東西的行動」(The action of imbuing something with new life and vitality),當中關鍵的字義為「灌注imbue」、「行動action」,意指一種深化投入至地方的行動措施。但是,另外於劍橋辭典中有另一種層面的解釋,其意義為「是一種再次使某些東西成長、發展或成功的流程」(the process of making something grow, develop, or become successful again),當中以「流程process」與「再次again」為關鍵。

創生的關鍵 – Process & Again

  「流程」指一個導入後可運作的程序或方式,而「再次」表示將既有、舊的東西或資源再次發揚光大。因此,我們認為,施行地方創生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套適性適地的地方創生流程,使地方可透過某種資源的活化而再次振興,達成人口止流、回流、成長的三階段發展」。

  地方創生的提倡者-日本政府希望透過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區域並能使公民安心工作、結婚並撫養小孩,也讓在這個土地上生活的公民們能對未來抱有希望跟夢想。其目標是使每個角落都能感受到經濟復甦,在人口下降和老齡化人口提高的現實下,仍能充分利用日本各地區的獨特資源,努力組建一個擁有自主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社會。

創生的思維 – 隨創理論(Bricolage)

  「隨創理論」(Bricolage)的源頭來自於木匠的就地取材等回應資源有限的作為,以木匠的角度而言,若非有著對過去對於木材的認識與經驗累積,如何能知悉何種木材具備何種特性,若非了解木材的特性與原始生長態樣,如何能熟悉應用。因此,透過資源脈絡熟知資源的起源、演變的過程及適用的情境或場域,方能找到資源的新意,也是隨創理論應用於地方創生層面之關鍵。以地方田野調查為手段,尋找地方資源的任何可能 性,方可能進入創新的階段,應可有效地產出某種創新脈絡思維。

  法國人類學家Levi-Strauss於1935~1939年間居於巴西,觀察原始住民,如Guaycuru、Bororo、Nambikwara、Tupi-Kawahib等族人的社會風貌,以田野研究模式調查後,提出著作《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在書中提出以隨創為基礎的三種特質,為「就地取材」(resource at hand)、「創造新用途的資源重組」(recombination of resources for new purposes)與「將就著用」(making do)等三個基本的隨創作為,也提到不論地域或文明而有差異(Levi-Strauss, 1968),這是隨創逐漸明確定義的開始。而後,隨創引入創業研究(Baker & Nelson, 2005),以此三大要素去分析資源如何湊合著用與創意組合。

  「資源拼湊」乃是隨創的原型,其三項特質是如前所述之「就地取材」、「將就著用」、「資源重組」。拼湊是動手組合手邊的資源,用以解決新的問題或創造新的機會,當資源匱乏時,隨手取用身邊的資源加以拼湊,最終可推出不講究的創新,以解決眼前困境(Baker et al., 2003)。在解決問題時,從隨手可取的素材中去創造資源新的應用,用以解決局部的問題,即是隨創。

  經由時代的演進,運用「隨創」的環境已然改變,現代社會已沿用至各個專業領域或是工作場合中,不論企業經營或是地方產業之環境與人脈皆屬之。簡言之,資源拼湊是一種拼裝思考,就要把現狀全部打散、重新組裝,從中衍生出全新的想法,始可創造競爭優勢(Senyard, Baker, Steffens, & Davidsson, 2014)。資源拼湊後必須創造新價值。新創企業於經營過程中,在各項環境與條件的限制下,往往顯示出因資源不足而產生的窘境,使用「隨創」為思維前提的應變行為,是資源不足而受迫下的應對作為,在將就著用的前提下僅有的資源益顯珍貴,而引發更多的想像空間,以求創造更高價值。在積極意義上,將資源透過拆解與重組,使創新再一次賦予地方特色物產、在地專屬服務、獨有特殊地景環境上,方可找到隨創之於地方創生的新意。

  「就地取材」就是尋找隨手可得的有限資源,需要敏銳的眼光觀察,需要細心的體會,以免漏過閒置資源或是錯失看起來普通卻是寶藏的資源。「將就著用」就是不講究,不要想著別人的富裕資源而埋怨自己的匱乏狀態。要有不管如何差的資源,到了手上必定能成為好資源的信心。講究不如將就,可是卻能在將就的資源下,看出講究的方法。最後,「資源重組」是要將手邊看似普通的資源嘗試進行拼湊,透過拼湊巧思而找出創新方案。

  隨創理論與地方創生之需求有其相同的脈絡思維路徑,雖每個地方的狀態、規模與優勢都不一樣,在人口外流的前提之下,有資源極度缺乏而凋零的村落,也有物產或觀光資源極其豐盛但卻未加善用的城鎮。前述狀態與國發會於2019年1月所發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中人口高度流失區域相吻合,但普遍來說,前者對於資源的缺乏與不足遠勝於後者,人口流失也更加快速,社會大眾所鎖定的地方創生優先導入地區應為前者,但是,後者卻是地方創生政策導入後具有高度示範效益之處,兩者有不同實質效益,以創生而導入的關注重點也不相同,端賴地方如何看待自己的居民、文化、物產、土地等資源,及促成轉化創生的企圖心。後續將針對地方創生中重要關鍵元素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蕭瑞麟,2011,讓脈絡思考創新,台北,天下文化。
蕭瑞麟、歐素華、陳蕙芬,2014,劣勢創新:梵谷策展中的隨創行為,中山管理評論,22 卷2期:323~367。
蕭瑞麟,2016,思考的脈絡:創新可能不擴散,台北:天下文化學術叢書。
方維熙,2016,原鄉隨創:由服務設計辨識創業歷程,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程文化創意、科技與資通創新組碩士論文
蕭瑞麟,2017,不用數字的研究:質性研究的思辨脈絡,台北:五南學術原創系列。

 

英文文獻
Baker, T., Miner, A. S., & Eesley, D. T. 2003. Improvising firms: Bricolage, 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 Research Policy, 32(2): 255-276.
Levi-Strauss, C. 1968. The savag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nyard, J., Baker, T., Steffens, P., & Davidsson, P. 2014. Bricolage as a path to innovativeness for resource-constrained new fir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31(2): 211-230.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