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淨零排放

- 撰文者:
- 2022/03/23 瀏覽數:627
認識淨零排放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愈來愈大,生產活動所燃燒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運行,都使得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幅度增加,造成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極端的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氣候變遷影響的不只是環境,更影響到產業的運作以及日常生活,近幾年的森林大火、嚴重乾旱、暴雨等,讓全世界意識到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已迫在眉睫。
2021年舉辦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the 26th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26),首次在決議中納入逐步減少(phase-down)燃煤使用,隨著COP26落幕,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或正在規劃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淨零排放」、「碳中和」、「淨零碳排」、「減碳」已成為目前最熱門的議題之一。本文將簡單介紹淨零排放及目前國際參與淨零排放之趨勢。
什麼是淨零排放?
根據國際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淨零排放(Net Zero)指的是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通常為一年),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人為的溫室氣體移除量達成平衡的狀態。其中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包含直接燃燒煤炭、石油與天然氣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工業製程所產生的含氟氣體、農業與廢棄物所產生的甲烷氣體等。
所謂的移除量則包含透過負碳技術減少溫室氣體產出以及透過植物、土地及海洋等自然從大氣中吸收碳以抵銷溫室氣體。顧名思義,邁向淨零排放不代表完全消除溫室氣體排放,因為並非所有排放都能減少至零,也無法只靠再生能源達到淨零排放,還必須同時採取能源和資源端的減碳措施,例如推動能源轉型,使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停止森林砍伐,加快植樹造林等。
碳中和又是什麼?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與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概念類似,根據IPCC的定義,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經過使用低碳能源(例如再生能源)、植樹造林、節能減碳等形式,透過人為去除,正負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代表達到碳中和,或是淨零碳排。
淨零排放與碳中和並不完全相同,碳中和僅代表二氧化碳的正負抵銷,要達到淨零排放的條件更為嚴苛,因為造成氣候暖化的溫室氣體不只有二氧化碳,還包含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氟化氮等7種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所規範的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範圍包括上述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都接近零值。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情形與全球相比又是如何呢?
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2021年版)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287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扣除碳匯約21百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19年我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266百萬噸,其中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總排放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 的90.80%,其次依序為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7.10%,農業部門1.15%,廢棄物部門0.94%,而2019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33,622百萬噸,我國排名第22位。
全球有多少個國家一起為淨零努力?
推動淨零排放已為國際趨勢,依據Net zero tracker 統計,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共同為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在努力,這136個國家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88%以上,透過立法、研擬政策內容、聲明/承諾、提議/討論淨零排放目標等方式共同為淨零努力。這些國家依立法進度由高至低分為以下4個分類
- 已通過立法:
包含德國、瑞典、葡萄牙、日本、法國、英國、韓國、加拿大、西班牙、愛爾蘭、丹麥、匈牙利、紐西蘭等國。
- 研擬於政策內容:
包含芬蘭、奧地利、冰島、美國、義大利、智利、厄瓜多、斐濟、土耳其、中國、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國。
- 透過宣示及承諾:
澳洲、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南非、哈撒克、以色列、愛沙尼亞、沙烏地阿拉伯、奈及利亞、印度等國
- 尚在提議/討論階段:
孟加拉、尼泊爾、瑞士、比利時、祕魯、緬甸、斯洛伐克、寮國、塞內加爾、巴布亞紐幾內亞、海地、印尼等國。
由此可見,淨零排放已經是全世界都在關注的重點議題,全球淨零趨勢連帶引發各國設置碳定價與碳交易機制,將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採購指標,各項減碳措施不只影響企業內部,各大品牌商、國際大廠也要求全球供應商提供碳排放數據,不符合「永續供應鏈」的供應商恐難接單,其影響擴及全球供應鏈。
企業如何節能減碳?
面對國際淨零排放要求,像是蘋果、NIKE等國際品牌都已宣布達到碳中和,許多品牌也要求供應鏈要符合永續減碳,而台灣企業一直以來都與國際大廠維持緊密合作的關係,不能置身於這場減碳趨勢之外,企業如何節能減碳,參考國內幾家減碳績優生,整理出以下幾種方法:
- 降低溫室氣體直接排放
鼓勵員工少搭電梯、非營運時間熄燈節電、空調溫控26-28℃、採用環保文具或環保紙張、推廣無紙化運動、採購綠色設備等等。以富邦金控為例,即透過每季定期進行辦公室環評及營業單位節能競賽,讓同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能減碳的習慣。
- 減少溫室氣體間接排放
企業可透過採購綠色能源,導入負碳技術、外購碳權、自建再生能源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間接排放。例如研華已於2021年8月宣布斥資5.3億元蓋太陽能電廠,預計將有10MW太陽能綠電產出,以確保公司達成2026年50%綠電的承諾目標;而為了節能減碳,台積電除採用節能機台以提升能源效率,也購買再生能源,包下沃旭能源兩座離岸風場的電力,並向中油購買碳中和天然氣等等。
- 攜手供應鏈一起減碳
淨零絕非獨善其身可以達成,大型企業應把減碳設為採購指標,協助供應鏈碳足跡盤查並設定目標,將供應鏈減碳作為當前發展重點。
例如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永續會」的半導體業會員,都已積極要求供應鍊達成2030年前至少減碳20%的目標。以聯電為例,2017年起倡議「Triple R大聯盟」,截至去年底共減碳40.9萬噸,約156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一年碳吸附量。
在全球響應淨零排放的趨勢下,企業應要學習如何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盤查,針對排放的溫室氣體去分析,尋求低碳營運模式的新做法,例如節電或是採用再生能源,以及減少生產及運送過程中的能源消耗,以達到溫室氣體的減排,發展低碳商業模式,對我國企業來說必然是未來趨勢。
【參考資料】
- 經濟部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推動辦公室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Net zero tracker
- Energy &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
- CSR@天下,什麼是淨零、碳中和、氣候中和?一次搞懂Net Zero、Carbon Negative、Climate Neutral圖文懶人包
- CSR@天下,企業低碳轉型不能等 5大心法拚淨零
-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淨零排放」成為2021全球熱議關鍵字,11月「COP26」台灣也不應置身事外(2021/06/28)
- 數位時代,台積電、台塑、中鋼展開30年脫碳計畫,脫碳大計怎麼做、有何難題?(2021/12/08)
ESG永續發展學院
企業淨零轉型壓力日增,國內出現綠領人才荒問題,過去70年來,CPC陪伴國內企業走過各階段轉型期,適時導入管理變革與人才培育策略,面對永續議題,CPC已訂定ESG永續發展系列職能培訓藍圖,針對製造業及服務業之不同性質,提供不同的培訓課程!
溫室氣體查驗證服務
本中心為使國內企業營運能與聯合發布ESG企業經營指標相符,111年度成立ESG新事業發展委員會;奠基過去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與ISO27001資訊安全管理系統驗證之基礎下,率先其他國內管顧機構獲得ISO14001及45001驗證通過,取得ISO環安衛雙認證,正式成立「ESG永續發展學院」,開辦永續經營系列課程,透過北中南各地訓練中心,為企業提供絕佳綠色人才養成修練道場。
猜你喜歡

綜觀近年來的國際能源發展,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化石能源價格不斷飆升與能源安全顧慮等困難環境中,以開發再生能源、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發展減碳科技及能源新利用技術為策略,希望解決能源所引發的問題,達到能源、環境與經濟三者永續發展的目的。

為什麼各國都在「低碳」?節能減碳要到什麼程度才算過關?臺灣目前也訂定各種執行目標,大從製造業,小到城鎮或居民自身,都有一套可以落實的低碳手冊;那與「綠色」又有何不同? 兩者最終目的都是要達到永續生活,是比較強調一種生活態度,選擇傳遞的說詞讓民眾有感。

21紀的企業領導力,在於改善環保績效,在於轉型為綠色企業的關鍵,成為有遠見且社會所需要的企業,在企業核心策略中加入環保觀點,將企業轉型為綠色企業,除了獲取商業利潤、提升產品效率、降低碳排放,並且使商品增值(也就是有價值導向的環保綠色企業),帶動綠色經濟,讓地球永續發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