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農業應對農民經營的困境

瀏覽數:229
關鍵字:


  行於田間,進行農業調查時,農民經常提及近年氣候異常造成作物歉收,或是自己年事已高,子女也沒有打算耕作,這些現況反映了現今農業經營的主要困境,氣候變遷與從業人口老化,這也是在2022年APO所舉辦的小農數位化耕作多國性考察研習團經常被提及的兩大關鍵問題。

  首先是氣候異常,這幾年乾旱跟豪大雨接連侵襲,對農作物造成損害,農民傳統的耕作與經營方式,已經難以應對愈發極端之氣候,為了應對極端氣候,農民與科技公司合作,透過在田間設置微型氣象站與感測器,透過蒐集並分析環境監測之數據,能針對極端氣候做出預警,讓農民提早準備,還能結合line機器人建立對農民較友善的預警及查詢平台,在病蟲害防治上,農業試驗所的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也可運用line機器人進行查詢及通報,這樣的方式讓年長的農民能迅速熟悉新的技術,在推廣上也比較方便,而這又連結到另一個問題:農業人口高齡化。

  農業人口高齡化造成了勞動力不足以及農業經驗難以傳承,在勞動力不足這方面,許多人會認為是人力運用或是薪資結構方面的問題,對大型的農業經營者來說可能是如此,但對許多小規模經營或是自力耕作的小農,妥善運用有限的人力確實是一大要務,智慧農機便成為這些農民的不二之選。

  自動灌溉系統與自動農機的導入,減少了農民的勞力成本,在田間更是經常看到農民使用無人機進行噴藥作業,對於農民來說,工具與器材的革新是可以立竿見影的,但經驗的傳承卻並非一蹴可及,雖然許多動化智慧農機在操作上,使用者的經驗不會造成太大差異,可是在管理決策上的經驗同樣難以同樣方式傳承。

  而對於經驗傳承,數位分身會是不錯的選擇,在溫室的管理上,可透過設置溫度、濕度、光度、土壤濕度等感測器,充分監控溫室環境,並透過控制系統蒐集操作者之決策,例如:風扇、捲揚與灑水開關時機,便可建立數位分身,可分析操作者習慣或檢測設備數據異常,亦能以人工智能將操作者行為模式化,讓數位分身可以像操作者本人一樣,提供其他操作者決策建議以提升效率,達到經驗的傳承。

  智慧農業技術對於目前的農業問題而言,無疑是一帖良藥,如何向農民推廣,普及這些工具與技術,資金成本與小規模農戶意願可能會是比較大的問題,智農聯盟和地方農會應該會是良好的推廣管道,成本問題可能得有賴政府補助及農民貸款或是技術改良,無論如何,在諸多農業問題的背景下,智慧農業的趨勢已成必然。

 

【參考資料】

  • 智慧農業政府網頁,智慧農業、2022線上成果展。
  • 數位分身對於農業的應用,農業試驗所作物組/呂椿棠研究員。
  • 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智慧科技氣象預先知 做好農業決策零損失,CNEWS匯流新聞網/王佐銘
  • 行政院農業試驗所,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 APO小農數位化耕作多國性考察研習團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