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集邁向品牌化發展,持續轉型提升商機

瀏覽數:140


傳統市集為民生必需之場域

  以傳統零售市場與夜市為主體的傳統市集是提供民眾日常民生必需品之場所,與民眾的生活習習相關,也是臺灣經濟發展過程重要的一環。傳統市集對民生經濟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不僅是一般民眾消費的場所,更是許多基層庶民生計的來源。

  根據經濟部資料顯示:現有列管之公民有傳統市集共計有1,068處[1] (包含419處公有市場、公有攤集區84處、165處列管夜市、400處民有市場及攤集區),共計有108,384攤鋪位,估計從業人數約有32.5萬人,年產值約162.58億元,顯見傳統市集之營業規模在我國商業結構佔有重要地位,並對於國內就業穩定與社會安定均具有重要的功能。

  傳統零售市場(包含早市及黃昏市場)主要以販售各式的魚肉生鮮、蔬果、百貨等,商品種類琳瑯滿目,是一般家庭或餐飲店家採購每天料理食材的場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環境以及消費者購買行為轉變等諸多因素之影響,民眾對購物環境之要求愈來越高,強調舒適生活與購物品質,超級市場、百貨公司或量販店等新式商場也相當受到歡迎,使得軟硬體設備未臻完備的傳統零售市場漸漸被捨棄,其中又以年輕世代的表現為最明顯。

  然而傳統市場帶給消費者的那份親切與溫馨感、價格便宜與平民化,以及具有地方特色與傳承古老風味的商品,這些都是傳統市場最重要的精髓與特色,也是無法被取代的元素。除了和攤商閒話家常外,偶爾還可享受殺價或獲贈食材的樂趣,如此富有濃厚的人情味是傳統市場至今仍無法被取代的重要特色,因此即使在大型連鎖量販店及便利的超商林立下,依舊有不少民眾偏好到傳統市場採購食材與熟食。

  而以臺灣庶民美食天堂著稱的夜市,每當華燈初上攤商們開始張羅營業,總吸引著許多準備大快朵頤的人群。夜市一直以來為提供特色小吃與庶民消費民生必需品之場域,多元且物美價廉的商品,吃喝玩樂應有盡有,且熙來攘往、摩肩擦踵的人潮相當熱鬧,是夜市獨具魅力的特色,也是臺灣的生活特色之一。

  夜市不僅滿足民生需求,也具備了觀光休閒的功能,因此在各縣市的旅遊景點裡總少不了各特色夜市,也是國內外觀光客前來臺灣各地觀光旅遊、體驗在地特色生活時的首要景點,並大啖特色美食或小吃。

傳統市集軟硬體需待改善

  傳統市集的發展包含了軟硬體層面,在硬體方面,國內許多市集的建物雖具有特色景觀,但由於建物普遍老舊且早年設計規劃不佳、照明不足與通風不良、攤鋪凌亂與整潔度低。常有陰暗潮濕與氣味不佳、攤鋪欠缺設計美感、周邊環境髒亂,這些都是最常被民眾所詬病的市集問題。

  而在軟體面方面,傳統市集所擁有的一些特殊人事物與特色故事,但常因缺乏良好的包裝,致使未能進行品牌化經營。此外傳統市集為由許多攤鋪共同組合而成,每個攤鋪皆為各自規劃發展,因而欠缺整體性設計,使得市集缺乏整體一致性,也無法形成市集獨特的定位。

  隨著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舒適的購物環境是許多民眾所喜愛的,也會要求更高的服務水準。而當前多數市集的整體經營環境無法與大型量販店、連鎖超市、百貨美食街等比擬,大幅降低民眾前往消費的意願。為了讓消費者能有更友善與舒適的遊逛空間,以及乾淨清潔的消費環境,市集美化、特色街區營造、營業環境改善為市集最需整頓之項目,以提升市集的整體形象與服務品質。

  以上種種都需透過政府、專業輔導團隊的瞭解與分析,進行全盤的發展規劃,協助市集與攤鋪服務向上躍升與改善服務品質,以吸引更多的民眾或遊客前來傳統市集進行遊逛與消費,進而帶動更多經營商機。

  此外,為了展現傳統市集的經營水準,經濟部自2010年起積極推動「優良市集與樂活名攤評核」活動,迄今已邁入13年。各地方政府亦均加碼挹注資源在市集與攤鋪的經營輔導。而通過的高星等優良市集與樂活名攤,也成為全臺市集與攤鋪形成良好的典範,在眾星閃耀的光芒下,進而帶動其他市集與攤鋪追求成長,更有助提升市集與攤商整體的經營品質與營業額。

  綜上所述,為讓傳統市集能再度展現蓬勃的朝氣與無限的商機,應給予適當的輔導,持續協助市集與攤鋪進行再造或美學優化,全面改善市集整體的硬體與衛生環境,強化市集之服務機能,以及營造舒適環境空間與氛圍;並融合與發展各自市集的特色,建構整體市集嶄新的風貌以及朝向品牌化發展,促使傳統市集持續升級轉型,改善國民購物環境,進而提升傳統市集在經濟發展的地位與增進社會繁榮進步。

市集美學優化與品牌化推廣

  為型塑傳統市集的差異化及特色化以提高附加價值,亟須積極提升市集營運環境,透過軟硬體的優化與改善,提升市集與攤鋪的美學與整體營業環境。然而傳統市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不僅要乾淨、舒適、明亮等優點,但仍應結合與保留市集原本具有濃厚的人情味與地區文化等特色,甚至包含了當地情感與記憶底蘊,此即為傳統市集最重要的營運優勢。以「在地、文化、特色」為賣點,並同時滿足一般消費者「豐富便利」及觀光客「新奇有趣」的需求。

  在市集與攤鋪進行優化後,需將各攤鋪獨自運作的傳統市集整合,憑藉著傳統市集獨有的濃厚人情味、在地食材新鮮供應、結合美食文化等特色,並考慮消費者需求,塑造出市集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以進一步發展成市集獨特的特色,讓傳統市集整體無論在環境、內涵、品質皆可達到一定水準,以及奠定各市集發展基礎與區分其定位,塑造出各市集的長遠發展特色,以朝品牌市集之方向邁進。而各市集依其發展現況如賣場環境、特色經營、營運現況、顧客服務等狀況之不同,可分別發展為如「觀光市集」、「社區市集」、「創意市集」、「綠色市集」等。

  而為了呈現協助市集與攤鋪美學優化之成果,並行銷與推廣特色市集與名攤,讓各市集及一般民眾能夠瞭解到傳統市集的改變,重新塑造出傳統市集為具有濃厚人情味、在地創意的舒適購物場所新形象。透過全國同步舉辦特色主題行銷活動的辦理,以及多元媒體宣傳策略進行整體行銷推廣,並同步宣傳市集美學導入、推廣綠色低碳經營之理念,吸引更多民眾至傳統市集遊逛並消費,帶動傳統市集之整體商機。

  另外,再藉由市集品牌推廣活動的辦理,充分與消費者溝通並讓消費者體會與認同市集之轉型;並引領年輕族群走入市場,讓傳統市場展現新氣象。進而創造在地話題熱度與擴大活動效益,宣傳傳統市集特色,提高市集攤鋪品牌曝光度。

 

【參考資料】

  • 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網站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