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全球極端氣候頻傳,世界各地所面臨的極端氣候如熱浪、乾旱、森林大火、暴雨、水患、暴雪等,均已經影響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氣候變遷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十分緊急,引起了世界各國之重視。
為了解決氣候變遷危機,世界訂定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台灣也於2021年4月加入,因為台灣為半導體、電子產業重鎮,提高綠電使用、節能減碳的同時,也正面對產業轉型的挑戰,此挑戰包含企業半數以上必須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改變材料、耗能設備汰換及能源來源與製程等問題。
這些將是企業面臨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對我國要達成淨零碳排目標過程中所需面臨及解決的重要課題。
全球淨零趨勢及供應鏈減碳壓力,產業轉型刻不容緩
全球淨零趨勢及供應鏈減碳壓力,產業轉型刻不容緩,多數國家已設定淨零排放目標以呼應全球淨零趨勢,歐盟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要求進口產品依碳含量繳交CBAM憑證,以加速各國減碳進程。
我國為出口導向經濟體,未來勢必面對國際碳管制的挑戰,更是攸關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之重要課題,故須提前布局淨零轉型,以符合國際貿易的減碳趨勢,因此淨零轉型勢在必行。
在產業面,國際大廠紛紛要求旗下供應鏈廠商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促使供應商將產品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等,則未來產品碳排量將成為影響競爭力的關鍵。此為產業一大挑戰但也是轉型契機。
依據渣打「零碳倒數」 調查發現,供應商無法配合永續供應鏈進行減碳行動,主因有二:1、相關知識不足與數據資料不足;2、供應商提供的資料數據品質堪憂。這些都反映出企業需要有專家團隊輔助諮詢,包括人才的培育、產業的跨域合作,企業主和員工參與的永續活動實作等,方能與國際永續準則同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而邁向淨零,無法只靠再生能源,必須同時採取能源和資源端的減碳措施,而要達到這些目標,首先必需知道所屬的企業每年排放多少溫室氣體,因此要針對自己的企業進行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盤查,包括營運過程、生產製造。
減碳的第一步就是盤查,企業瞭解自身碳排放來源,才能擬定減量對策,盤查之後就要針對各種溫室氣體產生的狀態去分析,以減少或替換方式進行減碳工作。
政府支援投入,助攻企業邁向淨零碳排目標
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共識,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是產業淨零轉型化危機為轉機並且掌握商機,因此產業的減碳必須加速,因應淨零碳排、永續發展與後疫情時代的挑戰,政府也積極投入預算協助我國產業加速轉型,以迎戰新經濟時代市場所要面臨的改變與挑戰,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協助掌握發展契機,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政府相關單位有協助產業建構碳盤查、碳足跡及減碳能力,導入符合實際需求與解決產業痛點之成果,帶動整體產業轉型。
目前低碳化轉型的企業,因應客戶需求,提早規劃低碳轉型,可以使企業更能聚焦思考什麼是低碳化,而內部既有設備改善、能源管理系統以及精實管理流程改善等即是企業節能減碳及低碳化的方向,礙於其現行並無一套完整的碳排放評估標準,所以只能從減少的電費、燃料費等省下的費用來進行簡單的估算,無法針對各項製程或是尚未改善的地方進行評估。
為了使公司可以建立完整的碳排放標準 並與各大廠的碳排放標準一致,企業期望藉由補助案進行完整的碳盤查工作並導入各項節能減碳的製程技術,並委託專業單位協助其建立碳盤查機制,並於計畫執行期間進行改善前後的碳盤查及產出溫室氣體盤查清冊,提供碳健檢平台授權使用,以及進行實體輔導課程來提高公司員工的減碳意識,建立良好思維至關重要。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在低碳智慧轉型上有針對低碳製造業輔導、升級轉型補助及人培再充電,依企業之需求,指派專家提供相關諮詢、診斷,進而找出廠內問題並提出診斷報告,而對於廠內碳盤查製程的改善,提出改善建議報告,進而協助業者進行碳盤查。
找出企業之真正問題後進行改善,減輕企業的負擔、加速低碳化的轉型升級,達到「穩經營、助升級、留人力、注資金」的目的,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企業在這條路一定要走得穩、走得好,方可走得遠,以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
淨零碳排產學合作模式協助企業成功轉型
國科會產學合作模式案例:清華大學-長春產學合作計畫
推動淨零碳排產學合作 清華大學助長春發展前瞻綠色化工技術
清華大學-長春產學合作自103年開始推動,投入化工領域前瞻技術研發,以「淨零碳排」概念先行,從協助石化產業開發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材料、降低產品碳足跡、減少製程能耗、製造綠色產品等技術需求切入,提升現有產品功能與價值、拓展其應用領域,加速帶動化工產業高值化與國際競爭力。
清華大學團隊亦協助長春開發高值化環境友善產品,包含利用嶄新的基因編輯技術改造酵母菌,生產高性能、高價值原料-長碳鏈二元酸,產量可超越世界領導技術約50%,更為協助長春開發生分解技術,所改良的ASTM降解系統需要的分解時間,從過去180天縮短為30天,過程效率提升6倍。
團隊也利用其專利奈米鈀製程,開發最尖端超薄厚度之銅箔,應用於電動車/儲能用鋰電池以及高頻高速通訊元件,使台灣產業技術升級並達到降低碳排放、綠色永續之目的。
上述案例為企業與學界以中長期產學合作之模式,企業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建立前瞻創新技術,協助化工產業減少化石能源材料、降低產品碳足跡,調整產品生產路徑朝向綠色技術,提升產品功能與價值,將關鍵性技術移轉落實於企業,並將關鍵專利布局且長期培育專業研發人才,藉由學界在淨零碳排的關鍵技術以協助企業成功轉型,創造新契機。
國科會多年來積極推動「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以「業界出題,學界解題」模式,導引學研界前瞻研究瞄準未來產業需求,加速推動我國關鍵產業升級與轉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情勢嚴峻,淨零碳排已是各國產業發展重點,也是全球環境永續的共識目標。
面對產業未來零碳新賽局的挑戰,不僅需政府機關長期多面的投入,也有賴於企業及學研機構共同努力,以奠定產學長期穩固合作關係並超前佈局。
產、官、學攜手合作,邁向2050淨零轉型
2023年是充滿變化與挑戰的一年,在一場無法預測的全球性疫情、俄烏戰爭下,造成多國經濟制裁、供應鏈混亂、供貨異常,影響了全球市場,而淨零轉型已經不只是環保課題,更是攸關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之經濟課題。
企業轉型及升級實屬不易,但現在不去改變、未來則無法生存,這也是目前產業界都在做轉型及升級的原因,身為地球的一份子從自己做起,開始降低碳排放愈來愈重要,除了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外,更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工作。
蔡總統在2021年世界地球日提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要達到2050淨零碳排之目標,國發會3月已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碳路徑與總說明,另在行政院「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架構下,由經濟部召集「產業及能源效率工作圈」,邀集產、官、學、研各界共同討論產業邁向淨零轉型關鍵課題,以循序漸進之方式在短期(2030)達成低碳執行目前可行減碳措施,長期(2050) 朝零碳發展布局長期淨零規劃達到淨零碳排。
藉由產、官、學攜手合作,由政府協助大企業轉型、再由大企業引領小企業,而產業將採取「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共同減緩轉型過程中可能帶來的衝擊,由上而下建構完整藍圖及推動路徑,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去執行,才是邁向永續經營的正途及共同尋找淨零新商機!共同為地球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
【參考資料】
- CSR@天下, 【台灣淨零排放路徑】8年9000億 2030年淨零轉型要帶動4兆民間投資
- Dun & Bradstreet, 淨零碳排是甚麼?中小企業如何開始著手?
- ESG遠見, 一文搞懂什麼是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10月上路!
- 商業周刊, 碳盤查該怎麼做?中小企業適用:3步驟算出溫室氣體排放量
- 海基會兩岸經貿網, 政府民間攜手合作 啟動產業淨零轉型規劃
- 中央通訊社, 蔡總統:台灣2050淨零排放一定要成功 四大路徑前進
- 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
- 國科會產學合作計畫資訊平台, 國科會清大長春記者會/清大長春個案成果
- 產業競爭力發展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