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全球化與數位化的浪潮下,面臨著生產成本增加、氣候變遷與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農糧署為了提升農業的競爭力,推動農業策略聯盟進展到2.0階段,朝農業生態系方向邁進,尤其重視跨產業合作與市場鏈結,創造新商業驅動之高附加價值解決方案與影響力。
農業策略聯盟精神在於各方資源與能力的互補與共享,透過整合不同角色的專業知識與市場優勢,創造價值鏈的全新附加價值。
並以共同目標為導向實現長期合作,透過導入多元行銷、加工加值與拓展外銷農業三箭措施政策,得以彰顯五大核心價值:
- Worth 價值共創(共同打造農業品牌);
- Organization 組織合作(促進技術共享與協同發展);
- Responsibility 產品責任(確保食品安全與永續生產);
- Love 包容信賴(建立互信互惠的合作關係);
- Devotion利潤共享(共同承擔風險,共享發展成果)
促進農業策略聯盟的整合與發展,共創互利共榮的農業經營生態。
一、多元行銷.互利共榮
農業策略聯盟環扣農政單位的多元行銷措施,著重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切入,整合不同產業之間的資源,打造具辨識度的共同品牌;運用多元化的行銷管道,從實體通路到線上平台,擴展市場觸角,使鮮食與加工品觸及更多消費群體。
而品質保證、安全農業與企業責任是農業策略聯盟與消費者的交集點,也是多元行銷環節中極為重要的基礎點。行銷之後的獲利與風險需要聯盟共同分享與共同承擔,分潤機制與風險底線在聯盟合作之前需要明確訂定並設定彈性空間,合作之路才能長久並達到互利共榮的樣貌。
- 農業策略聯盟執行成果案例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日益提升,農業部推行的「三章一Q」分別為有機農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三章)與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一Q),即是從市場端的需求切入。
農業策略聯盟落實產地到餐桌安全之旅的過程,將消費者拉進產業鏈,透過生產端符合「三章一Q」的規範,透明化的生產流程與食品安全標準,提升消費端的信任感,形成品牌價值。
以紅豆策略聯盟為例,透過聯盟內各中心衛星體系,除配合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建立優良種子供應體系、推動「產銷履歷驗證」、設置紅豆「集團產區」契作契銷以及產地擴大「採後分級包裝」,同時也辦理食農教育及美食體驗,打造國產紅豆新鮮安全的形象。
農業策略聯盟是由數個中心衛星體系組合而成,包含具專業與獨特性的農友、產銷班、合作社、農會與企業組織等,在團隊合作中專業分工、企業化經營、共享結果,並透過規模經濟降低成本與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來提升獲利,是聯盟成功的關鍵,加上分潤與讓利機制,讓合作模式得以長久。
以文旦策略聯盟為例,文旦柚花季路跑與文旦十大產區禮盒即是聯盟整合產銷資源,從文旦開花過程即進行產地品牌打造,在產季時推動全國性促銷活動,成功創造文旦話題與中秋節慶的文創送禮品牌;透過瑞穗農會、麻豆農會與冬山農會擔任領頭羊帶頭讓利、各產區分潤模式的認同與聯盟成員的群體號召響應,得以創造話題行銷的風采。
不同的農業品項聯盟,依照其消費需求與特性,透過靈活運用多元行銷手法與管道來創造利基。以咖啡產業而言,臺灣不是傳統的咖啡消費地,現今卻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的現烘、現煮咖啡市場;先打開精品咖啡消費市場,而後引領國產咖啡種植復興,臺灣咖啡產業具有從上游到下游的完整產業鏈[1]。
線上、線下串連多元通路的行銷,除了國內議題推動,從國際知名度帶動國內關注與銷售是咖啡策略聯盟使用的逆向行銷策略手法。
咖啡策略聯盟由臺灣咖啡研究室擔任聯盟領頭羊,串聯卓越咖啡聯盟(Alliance of Coffee Excellence,ACE)合作舉辦「典藏臺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鼓勵並邀請咖啡農友們參加國際競賽,以高品質咖啡豆為基礎,透過國際市場的聲譽,帶動國內咖啡產業生產技術提升與消費。
- 〔操作Tips〕導入商業工具手法連結產銷雙贏
農業策略聯盟的組成需要有「商業模式」為基礎,為了能夠精準且有效行銷,首要明確定義聯盟不同產品線的品牌價值以及主攻市場與目標客群,建議使用「人物誌」、「同理心地圖」與「顧客旅程地圖」,聚焦B2B與B2C需求,以開啟產銷雙贏局面的第一步。
二、加工創新.跨域轉型
加工創新不僅是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的關鍵,同時也是產銷失衡時的調節利器。農政單位透過政策引導、法規制訂、經費補助,持續推動以「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包裝」發展農產加工新產品[2]。
產業跨域的年代,農業策略聯盟開發加工創新商品首要核心點在於以新方法來洞悉消費者需求,導入數位化工具,透過市場調查、消費者反饋與未來趨勢,找到市場中的空白點,進而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
加工創新第二個核心點則是新技術和新包裝的跨域合作,也是農業從生產邁向加工與服務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聯盟透過跨領域合作,將不同產業的技術、知識與市場資源引入農業,形成新商業模式,共同開發新技術與創造出具有市場優勢的產品,實現農產品的新價值,而價值鏈間的高強度整合也將使創新加工產品更具有競爭力。
加工創新第三個核心點則是長期投資與分散風險,農產品加工創新需要大量的技術與資金投入以及長期的市場推廣與品牌培育,聯盟透過對投資計畫的共識,同時整合內部資源來分散風險,藉以確保創新加工產品的市場接受度與長期競爭力。
- 農業策略聯盟執行成果案例
農業策略聯盟2.0開創農世代的競合新未來,相同農業品項的聯盟成員本身具有競爭關係,盤點中心衛星體系具加工量能的中心廠核心業務,在區隔中找出生產、加工與通路混搭的創新合作模式。
以香蕉策略聯盟為例,在生產面,透過聯盟果品暨果園評鑑比賽藉以對各生產單位品質優化的要求,作為鮮果販售與加工的基礎。
加工面除聯盟內各中心衛星體系現有加工品外,另由領頭羊臺灣香蕉研究所示範盤點與區隔品項類別,針對消費者健康飲食趨勢,跨領域邀請如記食品公司使用青香蕉合作開發非即食冷凍油炸青香蕉薯條與常溫即食青香蕉薯條加工品。
通路行銷面則打破壁壘分明的競爭態樣,採迎合循環經濟與飲食趨勢,推廣全株加工加值產品,由聯盟內主力加工單位臺灣香蕉研究、集元果、宏運物產、如記食品聯合參與市集及國際展會,行銷國產香蕉主力加工產品。
在創新加工面向聯盟成員競合關係的突破,透過技術先驅者帶頭示範與讓利,也能創造不同的合作模式。
雲林是落花生的主要產地,落花生策略聯盟的領頭羊虎尾鎮農會為傑出的區域農產品加工中心,加工廠通過ISO驗證具有穩定營運規模,透過聯盟整合內部資源,結合聯盟內鄰近中心衛星體系的特性。
以花生策略聯盟為主體開發不同的花生加工產品,例如虎尾鎮農會的產銷履歷花生清油、元長鄉農會裹粉調味黑金剛、莿桐合作農場年節趣味禮盒與北港鎮農會花生糖新包裝等。
此外更跨聯盟合作,針對小酌的消費族群與甘藷策略聯盟成員-阿甘薯叔共同打造虎霸王花生新品。同為聯盟領頭羊的嘉義東石雜糧合作社(余順豐觀光工廠)則與市場鏈結,發揮其通路行銷與休閒文化強項,透過花生食農教育與產品巡迴展示、嘉年華活動與各大超市、賣場、量販店、希望廣場等辦理展售推廣活動,行銷曝光聯盟的花生加工品。
季節限定、地區限定的行銷手法來自日本,主要是因為產品的稀有性,消費者購買時會產生優越感與幸福感,掌握住「稀少」這個元素,再結合創新,農產品就容易脫穎而出[3]。
以金柑策略聯盟為例,金柑是宜蘭的特有作物具有「地區限定」的特性,聯盟以地方創生為背景連結宜蘭特色,設定休閒旅遊(溫泉季)、健康養生、文創美食三條創新加工路線,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創新加工品如金柑蜂蜜氣泡酒與金柑蜂蜜酒伴手禮、蟲蔘金棗膏健康飲品、金柑創意烘焙美食。
透過在地跨產業的技術與通路合作推動,成功打響地方品牌,提升地方經濟,帶動了金柑產業與地方經濟的雙重發展。
- 〔操作Tips〕洞悉消費者需求與跨域合作的動腦風暴
農產品創新加工除延續以商業模式為基礎,為了避免忽略市場需求為了開發而進行,聯盟可善用現有消費市場趨勢調查資訊,並視情況進行「Mind Map心智圖」、「Rapid ideation快速構思」、「Reverse brainstorming反向腦力激盪」、「The 5 Whys Method 5個為什麼腦力激盪」、「Starbursting星爆法」、「Four actions framework四項行動框架」等腦力激盪與創意設計工具。
初步打造創新加工品與跨域合作的雛型樣貌,接續搭配「生活體驗式的研究設計」來完善顧客需求洞察並驅動加工品創新開發與優化,同時保持靈活性,依據市場反饋不斷調整產品策略與跨域合作型態,以確保市場競爭力。
三、拓展外銷.佈局全球
臺灣屬於海島型經濟,農產品在產能充足而市場有限的情況下,部分農產品會出現淺盤經濟,透過外銷管道拓展,可以調節過度飽合的農產品,穩定內銷市場價格與農民收益。
因應時代進步,消費者需求愈趨多變,農產品創造利潤的關鍵在於品質,拓展外銷市場的第一步即是確保產品符合國際市場的品質與安全標準,鮮果外銷尤其如此。
為此,農政單位推動實施外銷契作及登錄、產銷履歷與條碼追溯管理制度,建立外銷業者與供果園農民長期穩定之合作關係,輔導供果園規劃、栽培管理、分級包裝、貯運改進,訂定標準化作業流程,建構由產至銷之完整供應鏈,穩定外銷水果品質,同時也為外銷市場提供強有力的信任背書[4]。
對於鮮果,消費者重視新鮮與安全,只要運送到消費端的產品能維持新鮮及良好到貨品質,將更能獲得消費者青睞,讓參與供應鏈的生產者及通路商獲取利潤,進而形成產業良性發展,因此冷鏈技術是鮮果外銷成功的關鍵。
農業部推動「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計畫[5],其中有關外銷市場部份,著重於透過農產品全程冷鏈商業模式建立,以前端智慧生產、科技管理及導入冷鏈新技術為核心能量,結合區域冷鏈物流中心設備升級,同時導入農企業能量,帶動農產業整體結構改變及提升。
在外銷面向,農業策略聯盟以產業需求切入,透過中心衛星體系依不同階段需求投入冷鏈基礎設施,確保從生產到運輸的每個環節鮮果品質可獲得保證,並減少運輸過程的損耗,有效提升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檢疫措施協定(簡稱SPS協定),各會員國對於植物疫病蟲害種類,可採行不同程度之限制措施。國產鮮果外銷需要遵循檢疫與安全標準,才能確保農產品在輸出國的市場得以順利銷售,同時提升臺灣農產品在國際的形象與信譽。
在克服農產品外銷檢疫問題上,農政單位和研究機構透過長期專業、技術與資源挹注下已建立系統性處理模式,結合作物栽培、昆蟲病理、病蟲害密度監測、診斷鑑定、農藥使用、採收後處理等多種農業技術應對藏匿於農產品間的病蟲與病害的困擾與問題。
透過農業策略聯盟中心衛星體系的衛星廠從生產端到物流儲運落實系統性處理模式,以在檢疫過程中獲輸入國認可,突破檢疫障礙。
- 農業策略聯盟執行成果案例
對於消費習慣迥異的海外市場,鮮果外銷前的市場偏好與現況分析將有助於了解需求、精準定位、分析競爭對手和評估市場機會,從而制定有效的行銷策略,提高市場佔有率。
以臺灣鳳梨產業聯盟為例,領頭羊臺灣蔬果輸出業同業公會偕同臺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透過訪談國內蔬果貿易、通路商等了解日本消費市場現況,並參考日本消費市場輿情調查報告,搭配國外果品外銷標竿案例,作為發展鳳梨外銷日本的研發與產銷策略規劃參考。
國產鳳梨的品質是外銷市場得以延續的基礎,臺灣鳳梨策略聯盟透過籌組專家團隊進行鳳梨外銷集貨包裝場輔導,並搭配嚴格的品質管理標準,聚焦外銷品質提升關鍵要素,推動產業自主提升管理品質。
過往曾經因為快速到貨與零關稅誘因,導致鳳梨釋迦外銷市場高度仰賴中國大陸,以至於遭中國以檢出害蟲為由而無法出口時產生嚴重產銷失衡。
番荔枝策略聯盟除了配合農政單位開拓其他外銷國家、強化國內行銷及加工輔導的因應措施外,同時也透過中心衛星體系推動GGAP(Global G.A.P國際農產品驗證制度)認證,除實現安全與永續的農業生產,更是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過程中,聯盟成員太麻里地區農會、十股果菜運銷合作社及陽光職農生產合作社得持續以品質為基礎,積極與貿易商開拓銷售新通路,贏得出口競爭力。
- 〔操作Tips〕TGAP PLUS、GGAP到ASIAGAP是外銷通行證
鮮果外銷除了完善冷鏈及採後處理穩定外銷品質外,以TGAP PLUS為基準,取得GGAP驗證也是成功開啟外銷市場的關鍵[6]。
此外,日本政府為了擴增2020東京奧運的食材供應量與來源,並管控食材的安全與可溯源性,制定「ASIAGAP」國際農產品驗證標準,以提升亞洲農產品之跨國流通性,避免因各國在地農業規範之差異,而衍生農藥殘留風險與貿易障礙;與「GLOBALGAP」同樣為國際農產驗證的「ASIAGAP」[7]或許能成為擴大臺灣農產上架日本通路與提升臺灣農產品國際知名度的另一個關鍵。
結論
農業策略聯盟秉持著「價值共創、組織合作、產品責任、包容信任與利潤共享」五大核心精神,透過多元行銷、加工加值與拓展外銷的農業三箭措施,有效整合資源、提升產品價值,創造農業產業鏈的整體效益。
面對全球農業挑戰,臺灣農政單位致力於推動「智慧韌性 永續安心」的行動策略,以提升農業的整體韌性及競爭力,未來,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與科技技術的進步,農業策略聯盟如能持續搭配農業政策並保持靈活性與創新力,強化農業生態系結構及運作,與臺灣農業共同升級與轉型,未來將邁向更具競爭力與長期共好局面。
【註】
- 十年磨一劍:從上游種植到下游零售,台灣精品咖啡產業鏈正在成形。巷子口社會學(2023年12月13日)。關鍵評論。
- 農產加工整合服務中心網站。
- 萬物皆可「限定」!日本「限定食品」為何能讓你不小心就掉入陷阱?食力(2020年5月16日)。
- 水果外銷供應制度。農糧署網站。
- 農業部(113年1月)。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修正)計畫。
- 淺談農產外銷,什麼是GGAP?農業主題館(民國110年9月27日)。
- 台灣農產想在日本LAWSON、好市多、家樂福上架?通過「ASIAGAP」才能拓展外銷通路。食力(2022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