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議題自108年被正式提出以來,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地方創生的目的是透過發掘地方特色、發展在地經濟,來解決城鄉發展失衡、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產業衰退等問題,提升地方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增加地方的幸福感和認同感。然而在實施過程中也面臨很多挑戰,如:較不為大眾所知、難以直接複製成功經驗、需有永續經營的思維、在創生過程中容易感到挫折。
因著這二年執行「鼓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而接觸到地方創生團隊,才知道他們其實早已在地方蹲點多年。他們將自己的專業能力結合在地的優勢及劣勢,找到在地方發展事業的機會點。在此列舉二個成功的案例,有助於更具體了解地方創生的實際情況。
例如,在雲林西螺經營超過一甲子的手工醬油,通過傳統製醬技術與現代行銷手段的結合,不僅保留了地方特色,還發起了「飛雀餐桌行動」,帶動了當地經濟。
又如,花蓮七星潭團隊,他們是一群愛海的人,想要喚起大家對海洋環境的重視,讓更多人認識漁業和海洋。於是投入一場台灣漁業的革命,將食魚教育切入產業,從消費端來影響生產者,改變大量捕撈的方式,重新找回了小漁村的生命力。著實這5年多來持續投入相關資源及在各方的努力下,地方創生已初見成果。
地方創生是每一個在乎土地的人,非關心不可的議題,也有越來越多人想要加入。然而在真正投入之前,首要掌握自身的能力及長處,更要了解家鄉的優勢、劣勢及問題所在,與在地人互動溝通相互理解,並找出最適合地方發展的方式。然而從無到有需要長時間的蹲點與實踐,從他人的成功案例裡找到方法,或者在交流中獲得答案,「共好」是持續讓地方獲得動能的不變理念。
總體來說,地方創生是以人為本,結合新創觀念,由地方青年觀察家鄉的發展面向,主動提出解決方法,且運用政府部門提供的資源協助完成行動計畫,進而期望帶動地方復興,並吸引更多青年留鄉、返鄉實現想法,有望成為解決台灣城鄉發展不均問題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