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沉浸式數位展覽的進化

- 撰文者:
- 2025/05/12 瀏覽數:269
COVID-19疫情帶給全世界博物館及商務展覽巨大的衝擊,沉浸式數位展覽館成為最佳的解方,創造了結合尖端技術與創意表現的創新商業模式,發揮極大的商業潛力。疫情結束後,沉浸式數位展覽在生成式AI新科技進化下,將具有更大的價值,其發展前景甚至可能更加廣闊。
以下從市場需求、技術發展、環保價值和新商業模式四個角度分析其商機:
- 市場需求:消費升級與多樣化體驗
- 消費者需求
隨著消費者對文化體驗和個性化活動需求增加,沉浸式展覽提供了傳統展覽無法達到的多感官與互動式體驗。
- 適應後疫情時代
數位展覽館不受實體空間限制,能吸引全球參與者,突破地域限制,參觀者無需移動,降低時間和交通成本,線上展覽需求上升。
- 適用場景廣泛
從藝術、教育到品牌推廣,沉浸式數位展覽館可應用於多個類型展覽,吸引不同受眾群體。
- 技術驅動:尖端科技的普及應用
- 沉浸科技發展
AR、VR、全息投影和生成式AI等科技技術日益成熟,可生成個性化內容,提供超越現實的創意體驗,實現更多感官沉浸體驗感受,並且能降低創建沉浸式內容的成本。
- 數位平台拓展
隨著元宇宙與虛擬現實空間的崛起,沉浸式展覽館可為品牌和參觀者提供了接觸新興技術的切入點。
- 數據驅動個性化
利用AI分析用戶行為,為參觀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體驗,提升黏性與滿意度。
- 環保價值:減少實體資源消耗與物流碳排放
- 節省搭建與拆卸材料
傳統實體展覽需要大量的展位搭建材料,如木材、金屬、塑膠和布料,這些材料通常在展覽結束後被廢棄或無法重複利用。數位展覽完全基於虛擬技術,避免了這些資源的使用和浪費。
- 參觀者交通排放
實體展覽通常需要參觀者長途旅行,特別是國際展覽,大量的飛機、火車和汽車交通產生了高額的碳排放。數位展覽無需移動,參觀者只需透過網路即可參與,極大減少了交通相關的環境負擔。
- 展品運輸排放
實體展覽中的展品需要從各地運輸到展覽現場,運輸過程的碳排放量可觀。數位展覽使用數位化內容替代實物展品,完全免除了物流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 新商業模式:多元化收益途徑
- 探索新的收入模式
如會員訂閱模式、授權數位展覽內容、虛擬商品、贊助合作等,擴展傳統展覽的商業可能性。
- 實體展覽的補充或延伸
適合需要廣泛覆蓋受眾、展示創新內容或長期運營的情境,提供參觀者混合式參與模式,作為品牌進入新市場的創新工具,吸引全球受眾。
- 持續吸引用戶流量提供長期價值
企業可透過沉浸式技術進行品牌推廣、產品展示和消費者教育,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
疫後的沉浸式數位展覽將朝著技術整合、內容創新與商業模式多元化方向進化,成為展覽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混合模式與個性化體驗,它能夠滿足更多元的市場需求,甚至在未來與實體展覽並駕齊驅,形成一個高潛力、高成長的市場。
如果能有效結合實體展覽打造「線上+線下」整合式體驗,既發揮實體展覽的真實感,又延伸數位展覽的影響範圍,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與影響力。
教育訓練網
CPC整合內外部顧問、講師、學者及專家,透過公開班及廠訓,為企業界培育無數傑出人才。培訓內容包含:經營領導、策略規劃、ESG永續發展、智慧製造與數位應用、生產/品質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發管理、設計創新、財會與內控管理、專案管理、勞工與消防安全、公共工程品質管理、語言進修等。
猜你喜歡

展會主要是在特定時間內提供一個交易平台,促成商貿合作的機會。拓展海外業務最適合的方式,就是參加的「國際性專業展會(B2B) 」。參加「國際性專業展會」要表現出專業性,做好整體規劃,掌握企業未來欲在國際上發展的方向,進而發展合作機會,創造企業發展的新藍圖。

展前完善的籌備,可達到參展效益最佳化。筆者利用國內外豐富的參展籌辦經驗,提供參展廠商建議,包含參展前資訊的蒐集、展位設計、爭取媒體曝光等,協助展覽籌辦者進行完善考量。

自從2020年起,全球受到covid-19的影響,無論對一般民眾生活或是經濟層面而言,都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及影響,而對於球經濟及產業供應鏈而言,更是面臨結構性的翻轉。然而,疫情對於全球會展經濟產業的影響,更是打擊甚深。

在元宇宙成熱門概念與議題的當下,企業可以考慮善加運用VR、AR等虛擬技術增加更多服務、商品的體驗,不只強化線上與線下共融的OMO商業模式,也能更優化體驗行銷手法,勾起消費者對產品的興趣。

短短20年,世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回顧2000年,全球僅12%民眾擁有智慧手機,如今已超過60%;當時Facebook尙未創立,現在每天有15億用戶在「刷臉」。消費者無時無刻的行為變化,正讓消費市場經歷一場破壞式創新……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