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帶給全世界博物館及商務展覽巨大的衝擊,沉浸式數位展覽館成為最佳的解方,創造了結合尖端技術與創意表現的創新商業模式,發揮極大的商業潛力。疫情結束後,沉浸式數位展覽在生成式AI新科技進化下,將具有更大的價值,其發展前景甚至可能更加廣闊。
以下從市場需求、技術發展、環保價值和新商業模式四個角度分析其商機:
- 市場需求:消費升級與多樣化體驗
- 消費者需求:隨著消費者對文化體驗和個性化活動需求增加,沉浸式展覽提供了傳統展覽無法達到的多感官與互動式體驗。
- 適應後疫情時代:數位展覽館不受實體空間限制,能吸引全球參與者,突破地域限制,參觀者無需移動,降低時間和交通成本,線上展覽需求上升。
- 適用場景廣泛:從藝術、教育到品牌推廣,沉浸式數位展覽館可應用於多個類型展覽,吸引不同受眾群體。
- 技術驅動:尖端科技的普及應用
- 沉浸科技發展:AR、VR、全息投影和生成式AI等科技技術日益成熟,可生成個性化內容,提供超越現實的創意體驗,實現更多感官沉浸體驗感受,並且能降低創建沉浸式內容的成本。
- 數位平台拓展:隨著元宇宙與虛擬現實空間的崛起,沉浸式展覽館可為品牌和參觀者提供了接觸新興技術的切入點。
- 數據驅動個性化:利用AI分析用戶行為,為參觀者提供量身定制的體驗,提升黏性與滿意度。
- 環保價值:減少實體資源消耗與物流碳排放
- 節省搭建與拆卸材料:傳統實體展覽需要大量的展位搭建材料,如木材、金屬、塑膠和布料,這些材料通常在展覽結束後被廢棄或無法重複利用。數位展覽完全基於虛擬技術,避免了這些資源的使用和浪費。
- 參觀者交通排放:實體展覽通常需要參觀者長途旅行,特別是國際展覽,大量的飛機、火車和汽車交通產生了高額的碳排放。數位展覽無需移動,參觀者只需透過網路即可參與,極大減少了交通相關的環境負擔。
- 展品運輸排放:實體展覽中的展品需要從各地運輸到展覽現場,運輸過程的碳排放量可觀。數位展覽使用數位化內容替代實物展品,完全免除了物流過程中的環境影響。
- 新商業模式:多元化收益途徑
- 探索新的收入模式:如會員訂閱模式、授權數位展覽內容、虛擬商品、贊助合作等,擴展傳統展覽的商業可能性。
- 實體展覽的補充或延伸:適合需要廣泛覆蓋受眾、展示創新內容或長期運營的情境,提供參觀者混合式參與模式,作為品牌進入新市場的創新工具,吸引全球受眾。
- 持續吸引用戶流量提供長期價值:企業可透過沉浸式技術進行品牌推廣、產品展示和消費者教育,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
疫後的沉浸式數位展覽將朝著技術整合、內容創新與商業模式多元化方向進化,成為展覽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混合模式與個性化體驗,它能夠滿足更多元的市場需求,甚至在未來與實體展覽並駕齊驅,形成一個高潛力、高成長的市場。
如果能有效結合實體展覽打造「線上+線下」整合式體驗,既發揮實體展覽的真實感,又延伸數位展覽的影響範圍,開創全新的商業模式,創造前所未有的價值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