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際間湧現許多新興的設計獎項,且品質普遍不俗,顯示市場對「國際設計認可」的需求日益重視。透過設計獎的第三方認證,不僅能提升產品的市場公信力,也從多面向-如美感、製作工藝、創新性、市場潛力與永續性等-間接證明設計品質。
設計獎的肯定,不僅能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也有助於建立產品辨識度、提升品牌競爭力,成為企業開拓新市場的有效工具。然而,設計獎項五花八門,各自設有不同宗旨、類別與評選重點,該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產品的獎項,成為許多企業邁入參展領域時的第一個難題。
一、策略參獎起手式:辨識產品定位與設計獎項特性
- 識別產品的國際競賽定位
清楚瞭解自己的產品在國際評審眼中的定位,是策略參獎的第一步。這考驗我們對產品特色與對應市場價值的掌握是否清晰到位。
大多數設計獎項都會明確列出可參加的類別,例如:品牌設計、包裝設計、工業產品、生活用品、數位設計等,並附有各類別的定義說明。參賽者需判斷:你的作品置於哪一類中,最能成為該類別中「具代表性」又「獨具特色」的典型。
「典型」,意指作品符合該類別的核心定義,不會引發爭議;「特色」,則要求在符合典型的基礎上,展現超越同類型作品的價值或差異化。
舉例來說,我們公司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常設展」設計的一面互動主視覺牆面,曾參加美國 Core77 設計獎。我原本考慮投稿至互動類(Interaction)、展覽類(Exhibition)或視覺傳達類(Visual Communication)類別。這件作品是一面動態牆,有許多象徵木藝的機械裝置,會隨觀眾經過而動作展演。
圖: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常設展中的互動主視覺牆面,會隨民眾經過而作動展演。
雖然它具備互動性,也屬於展覽的一部分,但互動僅限於感應啟動,較不符合深度參與的互動類別標準;至於展覽類別,它只是入口區的主視覺牆,亦無法代表完整展覽策劃。最終我選擇以視覺傳達類投稿,強調這是將視覺主軸立體化、機械化的創新傳達方式。結果榮獲該類別首獎,證明這樣的類別選擇是正確的策略。
因此,唯有認清自己作品的類別「位置」,才能更有效率地選擇對應的設計獎項。
- 設計獎的兩大類型取向:競爭型與認證型
整體而言,國際設計獎大致可分為兩種取向:
- 競爭型設計獎:
這類獎項通常設有名額限制,例如每個類別僅選出一名首獎(Winner),評選標準嚴格,競爭激烈。代表性獎項如 Core77 設計獎、台北設計獎等。
- 認證型設計獎:
偏向作品的專業評鑑與品質授證,得獎名額相對彈性,較多作品可同時獲獎。常見例子包括國際獎項協會(IAA)的MUSE 設計獎、倫敦設計獎等。
對於首次參與國際設計獎的企業來說,建議可從認證型獎項著手,逐步累積參賽經驗與作品素材,為日後挑戰更具指標性的競爭型獎項做準備。
二、案例分享-智慧調酒機:從零經驗到國際設計獎鉑金獎榮耀
就在撰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剛結束對一位業者的輔導,欣喜地收到他們的好消息:其智慧調酒機產品榮獲 MUSE 設計獎最高榮譽-鉑金獎。這家業者過去從未參加過任何國際設計競賽,但隨著產品即將進軍國際市場,他們希望藉由國際設計獎項的認證來提升品牌價值與市場信任度。
經過評估後,我建議他們先從「認證型」的國際設計獎項入門,因此我們選擇了近年在台灣備受關注的 MUSE Design Awards 作為起點。
圖:由專業攝影團隊拍攝的智慧調酒機參賽照片;分為棚拍及情境拍攝兩種。
- 決定成敗的關鍵:作品照片的專業呈現
以這家科技業者為例,雖然他們已事先拍攝了多張產品照片,但經我審視後發現,這些影像並不符合國際設計獎項的視覺品質要求。幸運的是,在中國生產力中心的媒合下,我們得以運用專業輔導資源,邀請攝影團隊重新規劃拍攝。
這款智慧調酒機屬於工業設計產品,除了需展現高質感的外觀設計,數位操作介面的清晰呈現也同等重要。此外,細節與使用情境的具體展示能幫助評審全面理解產品的設計脈絡與應用場景。
我們規劃了兩種拍攝情境:
- 第一種是在酒吧場域中請模特兒扮演調酒師,強調產品在真實使用情境下的便利性與互動性;
- 第二種則是在純白背景的棚拍中,透過專業打光凸顯產品外型的設計細節與材質質感。
最終,我們從約 50-60 張照片中嚴選出 10-15 張,搭配約 300 字的產品介紹文字,上傳遞交至 MUSE 設計獎平台。
無論參與任何設計競賽,一組高品質的作品照片永遠是最關鍵的基礎。
特別是隨著設計獎項趨勢轉向線上評審,實體作品審查已非必需,評審多仰賴影像、影片與文字資料做出判斷,因此,視覺呈現的品質高低往往直接影響最終結果。
- 打動評審的文字撰寫技巧:「沙漏造型」的敘事結構
那作品文字該怎麼寫才能吸引評審的目光?我常建議使用「沙漏造型」的敘事架構,也就是「由大到小、再由小放大」的方式。
- 由大到小:
先從宏觀角度切入,從產業趨勢、社會需求、經濟環境或永續議題等面向,說明產品誕生的背景與設計動機,並點出當前市場或生活中未被滿足的需求。接著收斂到產品本身,說明設計特色、巧思與創新之處,以及這些特色如何在前述大背景下解決問題、體現價值。
- 再由小放大:
從產品的特點出發,闡述這些創新能如何進一步影響產業發展,未來或為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等層面創造更深遠的可能性與正向影響。
這樣的寫法能讓評審迅速掌握產品的設計核心,同時建立更高的評價基礎。
- 補充資料,提高獲獎機率
當高品質的照片與清晰有力的文字完成後,整體參賽準備最主要部分已大致完成。剩下的,則來自補充內容的完善程度,例如:前期設計研究資料、發想草圖、影片紀錄、專案報告或設計施工圖等。
儘管許多設計獎項將這些資料列為「可選擇性提交」(Optional),但根據經驗,資料越完整,越能加深評審對作品的理解與信任感(前提是精準而專業的呈現),也更容易爭取好評與脫穎而出。
這次輔導的科技業者成功奪下 MUSE 設計獎的最高榮譽-鉑金獎。在策略上,這個獎項是一塊極佳的敲門磚與試金石,業者也藉由這次參賽過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作品資料與高品質形象照。接下來,他們將可以這些素材為基礎,進一步挑戰更具競爭性的國際設計獎項,如全球知名的四大設計獎:Red Dot、iF、Good Design、IDEA。
作品要會說話,而照片與文字,就是最強大的武器。這次智慧調酒機的成功案例,印證了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事實:只要方向正確、策略清晰、準備周全,第一次參賽也能一舉奪下國際大獎。
三、從競賽現場到市場前線:設計獎如何為品牌創造影響力
- 從評審角度看競賽:掌握趨勢與差異化
過去我有幸多次擔任設計獎項的評審,深知在評選過程中,常常面臨「時間緊迫、作品量龐大」的挑戰。因此,作品的差異化與第一眼的吸引力便顯得格外重要。
在眾多參賽作品中,視覺呈現是吸引評審目光的第一關鍵,而清晰有力的作品敘述則是進一步加分的要素。若能採用具結構性的敘述方式(例如「沙漏式架構」),不僅能有效降低評審理解門檻,也有助於激發共鳴與認同。
此外,設計若能回應當前社會主流價值,例如氣候變遷、環境永續、社會平權、弱勢關懷等議題,往往更容易獲得評審青睞。畢竟,對評審而言,支持具備公共價值與時代意義的作品,往往比選擇未涉及這些議題的作品更無爭議性,也更具說服力。
- 設計獎的影響力來自你怎麼使用它
俗話說得好:「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產品也需要適當的包裝與第三方認證,尤其是在競爭激烈、資訊爆炸的市場中。
透過國際設計獎的肯定,不僅能提升產品與品牌的價值,也能大幅降低與客戶溝通的信任成本-當設計品質已獲得國際權威背書,自然就不必再花費過多心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前提當然是你的產品本身要夠好。
當作品獲獎後,多數國際設計獎會提供一份「得獎素材包」,通常包含:得獎Logo(可使用於行銷與包裝)、新聞稿模板(可改寫為符合品牌語調的版本)、官方認證文件或獎狀等。這些資源都能被運用於品牌宣傳。例如,你可以將產品照片搭配得獎Logo進行視覺化行銷,讓潛在客戶在第一眼就建立對產品的信任與認同。
不過在使用這些資源時,也要注意行銷溝通的策略與取捨:若同時獲得多項獎項,是否每一張宣傳圖都要放上所有Logo?還是挑選幾個具有指標性與對應市場的獎項會更好?例如,若想打入歐洲市場,可以優先強調 iF 設計獎;若目標是日本,則 Good Design Award(G Mark)可能會更具影響力。過多的Logo反而可能引起消費者對參賽動機的疑慮,甚至誤解為「為得獎而參賽」。
換句話說,從參賽策略、得獎素材運用,到後續行銷的每一步,都應該有一致且精準的品牌溝通策略。如此才能真正發揮設計獎的價值,為產品與品牌創造長遠的加值效益。
最後,我整理了一份國際設計獎項分類表,作為大家規劃參賽路徑的參考工具。透過了解各獎項的特性-無論是認證取向、競爭取向,或是混合取向-設計師可以根據自身作品的風格與品牌策略,選擇最合適的參賽方向,提升參賽效益與得獎機會。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同的取向代表的是評選機制與獎項定位的差異,並不直接等同於得獎的難易度。認證型獎項通常著重於對優良設計的多元肯定,名額相對較多,但評審標準未必寬鬆;而競爭型獎項雖然每類獎項名額有限,卻可能聚焦於特定領域,對作品的要求也各有側重。
因此,與其追求「哪個比較容易得獎」,不如回到初衷,思考哪一個舞台最能展現你的設計價值與理念。
表:國際設計獎取向分類表
認證取向 | 混合取向 | 競爭取向 |
MUSE Creative Awards MUSE Design Awards London Design Award French Design Award A’Design Award Graphis |
iF Red Dot Good Design Award(G-Mark) German Design Award 金點設計獎 |
Communication Arts Core77 Design Award AIGA 365: Year In Design ADC Annual Awards(New York Art Director’s Club) IDEA 台北設計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