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經濟的意義
共享經濟是新興經濟運作形式,觸發了多樣新的商業模式,並且讓人對資產的擁有進行重新思考。對於其定義,從維基百科到學院派的經濟學觀點,都有其各自說法,本文並非要嚴格來探討其定義,謹在文章的開頭,引用共通性最高的幾個特徵來說明其意義「發現有價值的閒置資源,利用最經濟的中介模式,使需求與供給兩端在適切的時候可以達到最佳的資源使用邊際效益」,簡單的說,將過去對於物品的「擁有權」轉變成「想用就有得用」的使用權,進而減低各種資源因為被儲存所產生的無效率,近來因為網路和各種行動終端的發達,使得這種經濟模式更加盛行。
二、共享經濟時代企業所要面對的問題
然而這種「追求資源應用效益最大化與最適化」的運作邏輯,其實侵犯了很多企業的獲利模式;不可諱言,很多商業模式的「利益」來自於資訊的不對稱,或是資源的「中介」服務(各位可以想一下各種實體經銷的作用),甚至於刻意的無效率化(例如登機時空空如也的VIP通道);而在共享經濟興起的當下部分企業已經受到其衝擊而嚴重影響獲利,部分企業則是從中得到機會。隨著智慧行動中端的普和資訊鴻溝的縮減,共享經濟只會日益興盛,而企業未來要面對的問題主要就是以下兩個:「已經受到衝擊的企業,如何減低所受到的傷害,進而轉變商業模式」與「還沒受到衝擊的企業,如發展適合這種經濟態樣的商業模式」。要解決這些問題,得先了解共享經濟的運作要素,以下就以在中國上海所觀察到的幾個現象為例,說明這些要素如何運作。
三、共享經濟的運作要素分析
最近大陸流行各種餐點外送,連一些不具規模的小店,都可以看到提供APP訂餐服務,讓我懷疑的是,這些店家能有提供服務外送,且保證快速送達的能力嗎?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執行外送的是第三方單位,原來,很多外送服務員是「摩D」(一種非法以機車提供計程車服務的灰色職業),這些人身邊放著各家不同外賣平台的送貨籃,只要是收到通知就立刻放上代表平台的貨籃送貨。對這些人來說,等客的時間就是浪費,外送平台給他們多一點收入的機會;而對平台,這些勞動力提供了最低廉的物流成本。
1.找出被閒置的資源
看到此狀況,我突然發現,原來共享經濟的最基本要素是要有「被閒置的資源」,在上述案例中,「沒有客人的摩D」就是處於閒置狀態,就是因為閒置,所以資源提供者會願意接受最低執行成本,就如同,多年以前,我在公車站等公車去機場時,遇到一個計程車司機,願意用公車價格載我去機場一樣,原來,他本來就要去機場接人,想說順便多賺一點,現在的UBER不就是做類似的事情,其關鍵點在於「能讓供給與需求在對的時間結合」,所以閒置資源並不一定是「沒有被使用」的資源,而是「沒有充分發揮功能的資源」,就如同案例中,空車去機場的司機,在等客人的摩D業者。
2.資源的需求時機媒合
由上述這個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閒置資源不會一直閒置,而其是否能發揮經濟學上最大邊際效益的關鍵在於「需求時機」,換句或說,在其閒置階段是否能有可配對的需求產生。在上面的例子中,還沒有UBER時代的司機,就只能憑經驗或碰運氣,所以UBER真正的功能是提供了「需求時機媒合」這項服務,而這也正是共享經濟的第二個關鍵。其實共享經濟的型態早就存在,租書店、公共汽車都是典型共享基本型態,但這種早期的共享還是以「中心(服務提供者)」對「點(顧客)」的方式來提供服務,是「點」來遷就「中心」,這樣的結果往往造成浪費,租書店不知道今天會有多少客人,時間到還是要開店;公車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等,時間到就是要開車。而當下共享經濟最大的改變,就是把「中心對點」的模式變成「點對點」的模式,這個改變最重要的內涵,是讓交易價格由中心訂定,變成點對點的協定,理想情境下,在共享經濟體系中,隨時間而消逝的資源價值,應該都能在其歸零之前,找到願意支付的需求者。
如果各位還覺得上述的描述太抽象,可以想像一下飯店的「最後一刻住房價格」,對大部分的飯店來說,如果過了當日「某個時間點」,空出的房間的價值就在遞減,因為這間空房租出去的可能性越來越低,理論上來說,只要能符合變動成本(客房清潔、服務)就應該將之賣出去。在理想的共享經濟狀況下,飯店的每個潛在消費者身上都應該有一個跟隨時間降低住宿價格,當價格低到理想價位就應該會立刻有人訂購,這個理想價位是隨著需求者的不同情境而變動;當然現在我們的消費習慣都是事先預訂,因為「安心」也是一種價值;此外,沒有足夠的點對點網路來確保當我們有需求時有足夠的房間來提供也是一個問題,但當區域內飯店的平均空房一直存在時,這樣的平台網路建構就有一定價值,甚至,在大數據運作下,飯店可以「預測」空房的存在,而在某個時間點來臨前就開始降價,以提前吸引潛在顧客,其實,在中國「攜程網」上已經開始類似模式,顧客可以選擇某個時間點的「最後特價房」,但無法指定飯店,只能知道大概在某一區內,一直到入住之前的兩小時,才會告知顧客所訂到的房間在哪裡。
3.對交易品質的保障
共享經濟的第三個關鍵是「交易品質的確保」,這也是目前許多共享經濟平台正在努力的方向。共享經濟的交易模式將使交易對象成為不特定的大眾,交易的雙方很難判斷對方有哪些能量來履行交易,對共享經濟的很多爭議也是由此而生,而目前共享經濟商業模式中較成熟的第三方平台,卻不保證這一個關鍵要素,就像Uber無法保證顧客的乘車服務品質。過去很多文章提到『共享經濟能成型,在背後支撐的是交易雙方的信任』,但這樣的信任,卻是需要有制度來從旁協助。當下電子交易平台最常用的方式是評價法,我認為這點目前做得最好的是淘寶網的各種評價機制,其讓消費者有很大空間來發表其購買後的心得,甚至鼓勵貼出使用照片,整個評價機制的核心,就是讓交易過程與結果透明化,讓其他人有更多參考依據。但未來的分享經濟有很多可能性,有些甚至無法讓你上網用曬照片的形式來呈現評價,我們將需要更多的即時資訊來支撐共享經濟中的安全感。
確保共享經濟的交易品質,可能也會變成未來企業的商機,最近淘寶網有個做法,其背後思維或可供參考。因為大陸物流品質很差,常出現貨品損壞或遺失,因此,在交易完成後,買家可以選擇「貨運保險」;大約只有成交價的百分之三;來確保貨物不出問題。這種讓消費者了解風險,自行評估是否要買保障的方式,或許是未來共享經濟解決信賴度問題的另一種解答。
四、企業該如何因應
經過上述分析,以下提供企業一些參考原則,供企業發想與共享經濟對應的商業模式:
1. 共享經濟不是只考慮「交易」
在前面案例中,被「共享」的摩D司機,其實不是交易過程中直接的顧客,它們比較像「雲端硬碟」這種屬於生產流程一部分的共享。當下的經營者們可能會著重於「如何透過共享理念來與消費者產生交易以創造獲利」,但其實共享理念可用於企業整個經營流程之中。共享的最終境界,就是讓所有的資源被充分使用。初期,經營者可以從「員工行為分析」、「生產流程分析」、「空間環境分析」等面向,解構自身經營流程,找出各種「閒置狀態」並思考這些閒置狀態下的資源能否再被使用。當企業對整個環境的掌握擴張之後,可以把同樣的眼光放到整個環境與你所熟悉的顧客群中,看看可以幫你的既有顧客,找到那些具備共享價值的資源,作為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起點,已經受到衝擊的企業可以考慮從這兩個方向幫自己找到機會。
2.善用科技與「生態系」連結
共享經濟的關鍵有賴於企業所屬經營環境中各種「網」的建構;當網中的個體連結性越高,越可以即時的交流與互換所需的資源。承襲前一段之論述,當企業找出閒置資產之後,就要找到別人來使用才有意義,或是企業臨時需要哪些資源需要有人供給,但這些閒置資源往往有時效性,所以一個「網」中,各個單元連結的緊密度與溝通的效率,將影響共享經濟的推動。過去我們大多強調與消費者的連結,未來應該把眼光放在整個「經營生態系」(這個生態系的大小,取決與企業的情報掌握程度),建構各種連結機制,例如對消費者可能透過APP,和合作企業可能透過電子訊息交換、上下游間可能有策略聯盟…,這些形式不勝枚舉,唯獨,要記得認識與利用現在的各種IT技術,以智慧化的方式來提升「網內運作效益」,可能的話,也擴張企業的經營生態系範疇以增加企業對可用資源的掌握。已經受到衝擊的企業,這點是扭轉劣勢的關鍵,而預期從中得到機會的企業,這已經變成基本競爭條件。
3.信賴機制化之商機
對新投入共享經濟市場的企業來說,成為第三方信賴機制的提供者,可能是企業未來的新機會,就如同案例中所出現的「貨運保險」,未來不一定只有平台經營者能提供,只要能針對特殊群體找到新價值,就可以發展出不同的信賴確保機制,而且還可以利用既有平台來加速擴散;就如同架構在FB上的種種收費婚仲社群,其得以收費就是確保了「約會對象品質與沒意願結婚」的風險;最近常被提出大眾募資平台該對大型集資專案有保障,也是類似的理念。
另一方面,對受到衝擊的企業來說,可信賴性也是反轉顧客印象的機會,要強調自身的「相對低風險優勢」,有店面、有可申訴的總部與管道,可以給顧客「萬一出問題有人可以負責」的印象,但光有這一點不夠,這還是落在就商業型態中,已經受衝擊的企業,還要將既有產品或服務,與其他延伸服務或產品連結,讓顧客有「找你企業服務很方便」這樣的印象,把「依賴」與「責任」相加,而由這個理念所衍生的作為,就是企業的信賴機制。
以上三個建議,希望對企業主思考如何應用與因應共享經濟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TOON MEELEN AND KOEN FRENKEN.2015.
Stop Saying Uber Is Part Of The Sharing Economy. 2015.
李開復,2015,共享經濟才剛開始,大部分服務業都會被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