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群聚創新發達之路 搭上全球競爭 高速列車

瀏覽數:10388
關鍵字: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08-200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台灣產業群聚發展指標排名(state of cluster development),連續3年位居全球第一,被譽為全球創新產業群聚發展典範,從而也可知產業群聚是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的資產與優勢。緊密的上下游供應鏈結構,加上彈性及敏捷的生產優勢,以快速且彈性因應市場變化,有效降低成本,促使台灣產業群聚的競爭力傲視全球。

產業群聚創新優勢

 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曾指出,一個國家是否有國際競爭優勢,與該國的優勢產業是否能形成所謂產業群聚密切相關。他曾對台灣的發展前景提出建議:「台灣應該要特別重視與強調產業的獨特性, 必須強化技術創新能力, 進而發展出屬於台灣的特色群聚, 創造出新的產品產業以提高全球競爭力。」

 產業群聚的形成, 主要是因地理位置相近,廠商可以分享因彼此互相接近所產生的規模與範疇的經濟效果,並節省許多有形、無形交易成本,及區域重要資訊的分享,因地理位置相而促成了產業群聚的形成與發展。

 早期的專家學者多從區域經濟觀點提出看法,是以區域距離近,運輸成本較低的觀點,來解釋群聚經營可降低成本,故早期群聚非常重視區位,即地理相鄰的關係。然而在近10多年來學者、專家研究與觀察下,認為群聚成員的地理相鄰關係,相較於研發創新、專業團體、產業關係的因素已略顯遜色。過去的群聚概念強調區域性,新的概念更強調網絡價值鏈的聚合,使得群聚突破產業界線以及地理疆界,形成跨產業甚至跨國界的群聚。

 1990年麥克.波特將產業群聚定義為:產業群聚是在某特定領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鄰近、有交互關聯的企業、專業化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以及相關的法人機構(如大學、制定標準化的機構、產業工會等),並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補性連結。

 群聚業者分享彼此互相接近產生的規模與範疇經濟效益,節省許多有形、無形交易成本,分享重要資訊,相關廠商以地理相鄰為基本要件所形成的垂直連結(供應商、購買商),與水平連結(一般消費者、技術、配銷通路⋯⋯)現象,並強調群聚間的競合關係,以有效率、品質保證的產品或服務滿足顧客需求。

 群聚成員可能是同一產業的競爭者,或上下游供應商形成的產業群,也可能是相關服務業,或大學、研究機構或公會等支援機構。產業群聚彼此合縱、連橫,既合作又競爭,形成一種緊密的關係網絡,藉由頻繁接觸與互動的夥伴關係,促進資訊與情報的快速交流,進而刺激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上圖)台灣科技業徹底發揮群聚效應,聚集人才、資金、資訊,提高競爭力。

整合力量補足缺口

 在各國發展群聚時,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我國政府亦計畫性地推動國內產業群聚的發展,從過往的工業區發展、近期的商圈發展,到中小企業類型的群聚發展。台灣從北到南依地方發展及產業特性,形成許多產業群聚,例如:台北地區的數位內容、陶瓷、印刷、塑膠材業、鞋業等;新竹地區如:光碟片、汽車、玻璃等;台中地區的自行車、精密機械、樂器、食品包材、健身器材、行動輔具等; 彰化地區的織襪、自行車、車輛零組件、綠色能源等;雲林地區的毛巾、紡織業、醬菜釀製業等;台南地區的食品業、紡織毛衣、文化觀光、眼鏡業、電線電纜等;高雄的遊艇業、造船業、螺絲螺冒業、化學材料、觀光旅遊業等⋯。

 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指出,隨著世界經濟整合及比較競爭優勢的變動,亞洲產業分工明顯朝在地化及群聚化發展,尤其是新興國家的產業新聚落陸續出現。台灣雖有優異的產業聚落,但為了持續保有競爭優勢,仍然必須加速促進多元產業創新研發,開發新型態產業群聚領域。因此,目前政府除持續深耕表現優異的高科技產業群聚外,也積極推動整合在地文化、工藝、美學、傳統產業等,振興及推廣地方群聚,帶動經濟成長與創造就業機會,展現競爭利基。

 對於台灣總數達1百多萬家的中小企業而言,群聚發展更形重要,中小企業的優點是封面故事彈性大,因應市場變化快速反應,缺點則是規模太小、資源不足,可藉由群聚整合的力量,來補足個別企業的競爭力缺口。尤其市場競爭漸趨成熟,中小企業所承受的壓力與衝擊,越來越劇烈,有許多中小企業面臨生存的問題,在贏者全拿的時代,透過群聚的機制,以打團體戰的合作模式,有助於中小企業聚集人才、資金、資訊,降低個別企業打響名號的難度,同時共同強化經營體質,厚植市場競爭優勢,促成整體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上圖)振興及推廣地方群聚,能帶動經濟發展與創造就業機會。

 根據聯合國產業發展組織(UNIDO)表示,中小企業的共通問題在於,廠商與廠商間缺乏網絡關係,導致資源不斷地重覆浪費、資訊無法溝通、技術無法擴散。該組織認為,群聚經營是協助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藉由群聚成員間緊密的合作關係,有助於克服中小企業先天規模較小的缺陷,並可促進中小企業彼此學習與模仿能力,讓企業專注於本身核心能耐外,亦達到規模經濟效益。

政府扮演群聚推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是中小企業類型群聚的推手,推動中小企業類型群聚經營有多年時間,投入地方產業群聚的資源相當大。聚集中小企業以群聚方式經營,並結合當地政府、學校、公協會,及輔導單位,共同發揮群聚特色,以創新的經營模式,提升中小企業獲益。協助各項管理制度建置、強化與群聚輔導等,透過群聚內外部資源的分工整合、共享共榮,以發揮最大群聚綜效,並讓各群聚茁壯成長,成為未來中小企業經營的標竿。

 舉例來說,中小企業處自2008年起推動「中小企業群聚創新整合服務計畫」,即是藉由發展重點產業群聚、推動群聚創新整合、建構群聚服務網落等,並透過群聚輔導與整合性服務,協助中小企業運用知識加值產生創新服務,促進產業繁榮、發展。又如深耕多年的「中小企業品質管理提升計畫」,近來也逐年提升對於群聚輔導的比重,以今(2009) 年為例,即規劃由輔導單位、公協會於各地區內集結6家以上中小企業,或由1 ∼ 2家大型企業帶動6家以上中小企業,形成群體,從不同產業別中凝聚共識,將各企業的核心價值擴大至群聚經營的價值鏈,以創新的經營模式再次展現中小企業活力,一年內完成10個產業群聚輔導。

 群聚輔導的重點在於,建立並擴大產學研合作能力,即將群聚的創新經營模式、群聚內技術能力,透過與學校及研究單位合作,以擴大群聚營運效益;另一方面學校與研究單位亦可將技術移植群聚內,發揮產學研合作的綜效。

 此外,藉由蒐集全球產業群聚經營典範案例,選定國外經營成功的群聚典範案例,進行個案分析、彙整,深入探索群聚形成的過程、運作方式及經營成功的秘訣,供業界參考。在國內本土案例部分,進行群聚的品質作業參考範例的撰寫,以各企業核心價值建構之群聚價值鏈,作為參考範例,中小企業標竿學習的範例。 

(上圖)群聚業者分享地理相近產生的規模與範疇經濟效益,節省許多有形、無形交易成本。

群聚經營思維蛻變

 近年來持續致力群聚輔導,引導群聚發展的中國生產力中心(CPC)顧問團隊強調,當今中小企業除強化個體經營能力外,更需走向整體性網路性結構,將單獨經營的「點」(企業)擴散到多數企業共同經營的「面」(群聚),有效運用區域經濟特色,以群聚創新發展商機,促進商品行銷國際,才能持續成長。

 群聚需要良善的管理,有助建立群聚品牌,如能建立資訊通透的e化平台,更有助於商機撮合、共同行銷、共同採購、異業結盟等協同合作機制的形成。對於中小企業群聚的發展,須以長期研發的角度來進行思

考,為促成產業群聚的成功,需要不斷的溝通及資源的投入,善用地區的競爭優勢與特殊資源,充分發揮產業合作的綜效。

 群聚經營對中小企業而言,是一種新的經營方式。因此,在思維與決策上,必須與時俱進,過往經營者習慣個人決策,但是由多家企業共同成立的群聚,決策則是正式或非正式組織運作的結果,是多數經營者共識之下達成的集體決策。因此,共識的凝聚就很重要,群聚若因意見不合而有嫌隙產生,很可能導致運作不良。因此可以挑選具領導及溝通協調能力的企業擔任領頭羊,負責溝通協調與凝聚共識,進而共同決策。

 另一方面,群聚應思考各企業核心專業價值所在,並發揮本身核心專業,同時學習其他企業的優勢,截長補短,讓群聚的整體戰力倍增。群聚內企業共同經營項目,若偏重於製造生產,可結合群聚內其他企業的專業能力,共同研發新產品,以開創新利潤;若偏重於服務性質,可共同發展新服務模式,另闢商機。其中「品牌」是項重要因素,而「群聚品牌」所產生的價值歸屬,則是群聚經營是否成功的另一關鍵。

(上圖)群聚的決策是多數經營者共識之下達成的集體決策。

 群聚創新整合創造出新的經營模式,使群聚永續經營並擴張群聚經營範圍,讓企業藉由「點」到「面」、「圈」到「網」的群聚經營,搭上全球競爭的高速列車。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