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身份證的魚 打造惜魚文化ifish創新行銷

瀏覽數:4957
關鍵字:


狂牛症、病死豬、禽流感、抗生素、荷爾蒙……,還有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瘦肉精,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消費者常擔心會買到黑心食品或藥物殘留過量、標示不實的食品。縱然有衛生機關幫民眾把關,但百密總有一疏,更何況沒有道德的業者如果蓄意枉顧民眾的安全,製造黑心食品,或為了小利而犧牲民眾的健康,亦是防不勝防,查不勝查。

以生產「白色戀人」巧克力聞名全日本的北海道石屋製果,其產品是日本甚至外國觀光客至北海道旅遊的「伴手禮」首選,提袋率勇冠群倫,然而該公司並沒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品牌價值,只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私下更改產品保存期限,事情曝光之後,除了賠上品牌商譽及企業的前途外,更傷害了消費者的信賴與健康。連最受消費者喜愛與信賴的食品公司都有可能出槌,也難怪消費者常覺得「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怕」。常言道:「病從口入」,消費者常懷疑自己究竟是吃營養還是吃毒素?如果食品也有身份證,在哪兒生產,在哪兒製作,在哪兒包裝,從哪兒運送過來……,皆有跡可循,如此一來,消費者就更可以吃得安心,這也是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優良食品認證及產銷履歷制度的原因。
 
買魚吃魚先看身份證
一如開車需具備駕照,證明個人身份需要身份證,買魚、吃魚之前如果可以先看一下魚的身份證,健康就能夠獲得更多一層的保障。目前市面上已有販售擁有身份證的魚——「ifish身份魚」。創立「ifish身份魚」品牌的海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原先是從事HACCP(品危害分析與重要管制點)的專業服務,協助漁業業者實施HACCP衛生管理制度,通過HACCP驗證與優良水產養殖場(GAP)驗證。此外,也協助漁業署執行計畫,致力提升水產品的安全衛生與品質,助進水產品的貿易競爭力,並協助推動產銷履歷,執行的專案如:海鱺、鰻魚、台灣鯛、蝦類等標準作業準則制訂;優良水產養殖場制度與相關規範擬定;箱網養殖導入HACCP規範與制度研擬: 水產養殖場導入HACCP規範與相關制度研究。也曾經輔導安平活魚儲運中心、嘉義區漁會處理廠、梓官漁會加工處理廠、台中縣漁產運銷合作社及水產食品加工業者等建置HACCP統。
在輔導養殖業者的過程中,發現許多業者擁有專業的養殖技術,對魚池日以繼夜地悉心照料,生產出優良的漁產品,但無法將好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另一方面,由於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及產品來源、產銷資訊等需求日與遽增,購買安全有保障的產品需求日益迫切。因此海業本著食品衛生安全及產業經驗與專業,切入漁產品銷售服務行列,籌設電子交易平台,串連國內優質水產品養殖及加工業者,帶領水產業者開拓新通路。
海業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詩璋解釋「i f i s h 身份魚」品牌創立的背景:「HACCP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設計的基本架構與觀念是『從生產到餐桌』(fromfarm to table)的全流程管制系統,就目前漁產品的產銷模式,除非是一條龍式的垂直整合經營型態,否則所謂的全流程管制,不可能由單一參與者獨立完成,必須有專業的監督管控團隊,才能做到整合及
分工的角色,使每一個環節所需分攤的執行工作很清楚地界定,並且又能上下環節結合。」陳詩璋說道,而這個串聯的角色,就由海業來擔任。「因此我們開始輔導生產者做行銷通路的整合與網路商務運籌管理,讓生產者可以自創品牌自行行銷,不再受大盤商控制或受到中間商的層層剝
削。」在「魚幫水、水幫魚」的思維下,「ifish身份魚」於焉誕生。
 
尋根溯源追蹤魚身世
陳詩璋指出:「取名為ifish,i其實代表著兩種意涵, 一是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identification與fish兩字結合代表有身份證的魚; i 的另一層意涵則是information,以提供資訊為主,並非賣魚而已,而是消費者、生產者關心所有與魚有關的資訊與知識,我們都希望可以提供給消費大眾。
「ifish身份魚」,顧名思義,即是每條魚都可以回溯它的故鄉、身世與養父母,每隻「ifish身份魚」包裝上都有批號,消費者可透過網路甚至手機,得知從生產直到零售各階段漁產品產銷履歷的相關資訊。
消費者輸入編號,即可查詢各項漁產品種苗來源、投餵飼料、水質記錄、疾病及用藥記錄、重金屬與藥物殘留檢驗報告證明、物流單位銷售日期這條魚由誰飼養?吃了什麼飼料?生長的環境如何?無論產、製、儲、運、銷都有記錄可供查詢追溯。「消費者不必再擔心買到黑心食品或藥物殘留過量、不實標示的漁產品,加上通路的縮短及配合低溫物流,使漁產品更能保持新鮮、安全與衛生。」他強調說道。
陳詩璋表示,為確保漁產品的品質與食用的安全性,養殖的過程中需經過嚴格監控,包括:
1.養殖過程生產履歷記錄:每季查核養殖戶產銷履歷記錄的正確性與完整性,確保魚苗來源、飼料來源及使用、用藥情形及業者自主檢驗的落實。
2.水質、藥物殘留監控:每半年查核業者養殖池的水質污染情形,包括藥物留殘與重金屬污染),確保魚隻的養殖區域是安全無污染的。
3.加工物流監控:每季查核配合加工廠的衛生管理、HACC P制度運作狀況與漁產品處理,此外,不定期抽樣調查產品配送到消費者後產品品質與包裝完整性。為防止漁產品變質,從捕獲、加工、儲藏、運送均皆採取低溫方式,與宅配業者配合確保運送過程的溫度管控。
另一方面,每半年查核業者在養殖及食品衛生安全上的管控是否持續,亦針對養殖及作業現場可能發生的危害加以查核。
 
政府資源挹注技術轉移
陳詩璋舉例說道,「在查核時,我們會從很多細節中觀察,例如:從養殖池週遭的雜草來觀察,如果處理得太乾淨,我們就會質疑是不是使用了除草劑,一旦使用,會對水質及魚類的品質產生影響;如果週遭的雜草除得參差不齊,就可能是人力處理的, 就比較不會有安全上的顧慮。」除了從細節中嚴謹地觀察與把關外,也聆聽養殖業者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共同討論,提供協助。「一旦以上任何一環節未達標準,即停止進貨,待問題完全改善之後方能恢復供貨。」陳詩璋
 
Q:HACCP是什麼?
A: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中文名為「食品危害分析與重要管制點」,HACCP是一種有組織、有系統、有條理及有計畫的「自主管理」方法,以危害分析(HA)與重要管制點(CCP)的設為主軸,經由一連串的流程管控,達到從「從生產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全流程安全控管的目的。HACCP引用風險管理的概念,為避免發生危害的預防系統,通過食品生產全強調把關的嚴格程度。但也由於顛覆了以往漁產品的產銷模式,免除中間商層層剝削,因此得以直接高生產者的利潤。「我們給予養殖戶比產地的批發價格高10%,基於互相回饋的觀念養殖戶提供優良的產品,我們也給予比較高的價格。」這是一種互利雙贏的做法。目前「ifish身份魚」與澎湖、彰化、雲林、高雄等十多家養殖業者合作,主力產品包含:虱目魚、鱸魚、鯛魚、鰻魚、石斑魚、文蛤等。
過程的分析,找到產品可能發生的潛在生物、物理和化學危害,通過制訂相應的控制標準、方法、監控和矯正措施,達到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的的,對食品加工產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制度。
Q:世界各國對水產品的安全衛生與品質要求如何?
A:近年來國際間對於水產品認證與生態標籤(Eco-labeling)相當重視各國已推動或制定各類水產品貿易的認證與生態標籤的管理規範。其中HACCP已成為國際間食品管理上的必要規範之一;歐盟也於1991年7月發布91/493/EC指令規定漁產品產銷的衛生條件, 非歐盟國家水產加工廠( 含工船),必須事先取得歐盟認可之HACCP認證後才能將產品輸入歐盟各國;日本亦於1995年7月開始實施產品責任法,當製品造成消費者身體或財產受損時,製造商必須負起損害賠償的責任。
Q:世界各推動食品產銷履歷制度的情況?
A:歐盟《食品法》已於2005年1月1日起實施食品訊息可追蹤系統,若不遵守未來不得進入歐盟市場。日本亦公告於2010年全面實施農漁品產銷履歷制度,韓國、泰國等也紛紛規劃實施農漁產品產銷履歷制度,中國大陸已從2004年11月26日於浙江杭州開始推動地區性產銷履歷度,目前占我國農漁產品輸出總額40%的日本進口商社,對於我國輸出的漁產品及食品,已開始要求必須檢附生產履歷紀錄,推動農漁產品產銷履歷可追蹤制度已成為先進國家的重要政策。
 
在「ifish身份魚」品牌的創業路上,不乏貴人相扶持,2006年海業即申請並通過經濟部商業司「協助服務業研究發展輔導計畫」。陳詩璋表示,「政府除了研發資金的補助之外,相關的專家學者也給予我們技術上的協助與建議,讓我們受益匪淺。」舉例來說,「貝類真空冷藏活鮮技術」的移轉,此項技術可使貝類進入休眠,真空包裝之下,打開烹煮前貝類依然
活著而且是新鮮的。海業接受此項技術指導,完成文蛤真空包裝技術之移轉,將文蛤的保鮮存活時間從5至7天延長至20天,提升文蛤產品的存活壽命,消費者直接打開包裝即可,新鮮又不必吐沙,相當方便,是賣得相當「夯」的熱門產品。
 
體驗行銷塑造惜魚文化
在行銷上,「ifish身份魚」採取網路與實體行銷雙管齊下,以網路行銷為主軸,導入網路商務的經營模式,配合低溫宅配的運送服務與線上金融交易,將漁產品直接送達消費者手中,在實體通路方面,以策略連盟方式,例如:與有機商店、坐月子中心結合,以擴大通路。
對海業來說,他們想做的並非只有賣魚而已,更深一層的目標是塑造及推廣與魚相關的文化。「台灣是海島國家,文化發展與漁業息息相關,舉例來說,廣受台灣民眾崇敬的媽祖,就是漁業的守護神;還有許多漁業的歷史典故、漁業節慶。我們不只要賣魚,鼓勵買魚,更希望引導消費者由『吃魚』、『知魚』到『惜魚』,從認識漁業、消費漁業到體驗漁業,從而維繫漁業的永續發展。」陳詩璋由衷說道。
因此,海業致力建構「ifish知識小百科」網站,除提供消費者吃魚的營養與健康及漁產品安全的知識外,並將在網路上提供消費者在『吃魚』上的諮詢和建議功能,以養殖漁業、食品加工、食品衛生、農(漁)業經濟等專長,提供消費者知識解答與知識提升的功能。「一旦網站建置完成,無論食(海鮮)、衣(漁業相關飾品)、住(休閒民宿)、行(娛樂漁船)、育(漁業教育)、樂(休閒漁業活動、親子體驗)等資訊,都可以在網站中查詢得到,將漁產品行銷與民眾生活結合,買魚了解漁業文化,吃魚前查詢漁產品的營養價值,休閒可以前往體驗休閒漁業及選購地方特產,親子教育時又能增加魚類相關知識的傳承。」陳詩璋對於「ifish知識
小百科」的投入與寄望甚深。
 
值得也必須走下去的路
創業誠不易,品牌路更難。創立一年,陳詩璋並不諱言目前「ifish身份魚」仍處於虧損狀態。原因在於,「ifish身份魚」草創期間,正逢全球魚粉、飼料大漲,造成養殖成本大為提高,養殖場與加工廠皆面臨成本偏高的問題,但考量到好的產品要讓更多的消費者都有機會享受到,因此海業協同養殖業者及加工廠,克服各種成本上漲的因素,不提高售價,從降低管理成本著手,以便讓更多人來享受高品質魚的美味。
「但我們深信,這條路是值得也是必須走下去的。」對於「ifish身份魚」的未來,陳詩璋如此地表示。他分析道,已故管理大師彼得. 杜拉克(Peter F.Drucker)在其著作《下一個社會》中曾預測21世紀重要的兩項產業,分別是生物科技和水產養殖。由於蛋白質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營養來源,但在溫室效應及全球土地減少、沙漠化的情況下,隨著種植及畜牧的面積減少,加上過度漁撈、環境污染及全球溫室效應造就了全球海洋漁業資源的枯竭,因而未來人類魚類的供應來源就在養殖漁業上,擔負起提供人類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的重責大任,今後五十年,人類可能會放棄海上捕撈,改為從事海洋畜牧的養殖漁業。再從台灣民眾吃魚的比例與數量看,「相較於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台灣平均年吃魚量最少,台灣每人每年平均吃魚35公斤,韓國40公斤,日本則高達75公斤。」顯示台灣吃魚的人口與數量都還有大幅上揚的空間。
另一方面,陳詩璋也很清楚漁產品的可代替性非常高,唯有加強產品多樣性研發,鞏固顧客忠誠度,並加速通路及銷售點的拓展以降低成本, 才能有效強化「ifish身份魚」的競爭力與市場戰力。「未來,我們將持續運用自動化、網路化,提升養殖作業效率,降低養殖成本,協助養殖漁業走向專業化、品牌化與規模化,持續提高養殖水產品安全與品質,提供消費者吃得更安心、更放心的產品。」陳詩璋堅定地說道。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