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全競爭的微利時代中,無論是全球經濟的整體變遷,或是個別企業的興衰,以「牽一髮動全身」來形容環境變化對企業競爭力的消長的影響,應是相當貼切。
企業對外不可忽略對環境變遷的關注;對內則必須整合有限資源,將之新創、加值,藉以創造出無限的價值,同時也必須隨時檢視、調整營運模式,讓核心能力得以聚焦,競爭優勢更為強化。
若我們深入剖析全球產業的發展現況,可以明顯發現經濟情勢呈現出全球競爭、區域經濟、投資趨緩、去邊陲化等種種趨勢。自網際網路出現後,地理疆界的籓籬逐漸被打破,也促成了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挑戰與日俱增;全球區域經濟逐漸成型,東亞大中華經濟圈逐漸醞釀成熟,此際大陸經濟體對台灣的排擠效應已然顯現;由非理性繁榮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以及資產縮水,全球投資意願趨緩,製造業供應鏈運作下所能創造的附加價值已下滑,服務業也無法免除全球比較利益下的高度競爭壓力。
在此環境之下,十多年來領航台灣經濟的高科技產業是否能創造出下一波貝殼型的產業生命週期?而為數眾多的傳統產業是否能勵精圖志,前瞻創新思維,掌握產業趨勢?為使台灣在全球價值網體系持續占有關鍵性地位,以及避免經濟活動走向邊陲化,產業政策的重要性動見觀瞻。在此,筆者針對如何厚植產業核心能力及強化國際競爭優勢兩方面,提出個人一點淺見。
一、在厚植產業核心能力方面:
1.政策引導創新策略、挹注經營績效突破、強化高階經營管理人才培育
成功需要策略,在全球化的產業環境下,企業面臨四面八方的強烈競爭壓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經營領域中追求運作效率的提升,而是必須不斷追求「創新」以謀求生存與發展,要在充滿不確定性與高風險的環境中強化企業家精神,帶領企業邁向商業模式創新、策略創新以尋求價值的突破。
2.推動全球運籌管理、建構優質基礎設施、企業營運總部規劃
隨著經濟型態的演變,運籌管理已從以往單純的物流功能(如貨運、倉儲、包裝及搬運),發展為成強調功能整合的物流、商流運作及資訊科技應用等觀念,以達到物流、金流、資訊流相匯整合。台灣位處亞太營運中心的樞紐位置,若加上彈性靈活的製造業優勢,以及高附加價值的轉運服務,將可使台灣企業成為國際產業供應鏈的重要環結。
3.危機管理思維的推廣及強化企業預應變動能力
危機管理能力的強化,是現今企業的當務之急,近來從天災到人禍不曾間斷的巨變,在在對企業產生了無以倫比的衝擊,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時代裡,危機管理是企業絕不可或缺的能力。企業欲強化危機管理能力,應在事前即建立危機規劃(Crisis Planning)系統,蒐集分析國外軌跡與歷程,預判潛在發生的危機,充分掌握危機發生的原因,擬定相關專案編組以及處理程序,同時進行危機訓練(Crisis Training) 系統的建立,透過訓練使組織在危機情境下能夠做出創造性的決策與具彈性的行動以因應危機。
在事中則需建立危機監測(Crisis Monitoring)系統,運用例外管理的原則,推估危機將帶來的影響程度,避免混亂情況,提高對危機發展的「能見度」,此外,建立危機資源管理(Crisis Resource Management)系統,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及調度資源,避免有限資源(時間、經費、人力等)的再度浪擲。
在事後則必須有危機事後回饋(Feedback)系統,在危機被控制、解決之後,修正既有的危機管理計畫,以強化未來危機管理能力。
二、在強化國際競爭優勢方面:
1.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積極鼓勵研發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台灣的產業結構歷經過多次的轉型與變遷,一路由勞力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到知識密集,現階段要強化台灣企業的競爭優勢,必須聚焦於促進台灣知識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除持續發展高科技產業之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在地資源,發揮文化創意特色,打造出台灣獨特的競爭優勢。
此外,協助產業運用高科技及新技術,提升創新能力,以研發具高附加價值新產品及服務為首要目標,提升中小企業進入具競爭力產業價值鏈體系或轉進具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以達整體產業升級轉型目標。
2.宏觀全球典範、驅動標竿學習、落實在地深耕
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激烈的競爭,台灣產業在科技及技術上的創新已有所著墨,科技創新固然重要,但要提升整體產業創新能力,不能只偏重科技層面,必須宏觀全球經管典範,驅動在地企業的標竿學習,要讓整個社會都有創新意念的認知,並且能加以運用。台灣企業應秉持著原有的靈活與彈性的特性,全力提升品質及核心競爭力,更需致力於發展出獨特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建構價值鏈體系,在體系中強化供應鏈管理(SCM)的協同機制,並運用企業資源規劃(ERP)系統,效率化運用有限資源。
3.協同式電子商務概念導入電子市集,開創產業新局
積極落實建構e-Marketplace電子市集與K-Marketplace知識以及人才市集。「協同」簡單來說,就是從產品設計、計畫擬定開始,連同採購、生產、行銷、運籌、財務處理、售後服務甚至績效評估等各端,都能透過電子市集讓交易雙方同步作業。對買方而言,可以有效降低採購及內部運作成本並縮短採購時程;對賣方而言,能強化產品的行銷效益、降低內部運作成本,並藉由即時招標及拍賣功能確立新價格的訂定機制。
所以說,只要能妥善運用電子市集的服務機制,將電子市集的功能整合到企業內部的資源配適,就能夠創造企業更高的價值及營運績效,延伸下去,甚至如經銷體系或商流、物流、金流、資訊流等各層面的合作夥伴,也都能因而更透通。因此,無論有形資產(例如:機器、設備等)或無形資產(例如:知識、人才等)皆能透過先進的資訊科技達成交易,相信必能大幅提升行銷效益。
(刊登於2004.8.2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