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信譽及智慧資本是企業最大的資產,而此等無形的資產又通常以人為載體,存在於人,也經由人來傳遞並進行加值。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現今大家咸認為企業最大資產蓄積的源頭在於人才,但相對地,用人不當,人也可能成為企業最大的負債。
數年前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倒閉事件殷鑑猶未遠,一位年僅28歲的期貨交易員尼克‧李森(Nick Lesson),在3年不到的時間裡,讓擁有232年歷史的霸菱銀行,落得以1英鎊象徵性價格為荷蘭國際銀行(ING)集團所收購。
日前台灣也發生了理律法律事務所員工盜賣客戶股票案,該位員工盜賣客戶高達新台幣30億元的股票,目前雖已在陳長文律師率領同仁展開一連串危機處理之下獲客戶諒解並達成協議,龐大的債務分成16年償還外加18年的法律服務。然而遭遇此番衝擊,企業若非根基穩固,絕對是捱不過這一關的,恐怕早已被迫退出市場,永遠消失在歷史中。理律雖然從此一風暴中挺過了來,但元氣勢必受創,金錢的損失固然不小,但更重要的是連帶影響到多年辛苦打造、淬煉出來的品牌與商譽受到影響。
創報152年的《紐約時報》,被公認為全球最好的報紙之一,其編採作業的嚴謹度,堪稱報業典範,但在今年5月11日,《紐約時報》公開刊登道歉啟事,為旗下記者抄襲及編造新聞事件,向讀者及相關人士致歉。原因是該報27歲記者布萊爾(Jayson Blair)所撰寫的新聞稿一半以上來自於抄襲或自行杜撰。雖然該報在調查屬實後立即勇於承認並為此道歉、負責,但此一事件足以使其百年金字品牌蒙塵,如果連全球標竿的報紙所報導的新聞都是假的,讀者還能相信誰?
又如,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的安隆(Enron)公司破產案,曾經為美國《財星雜誌》評選為五百大企業第七名的安隆公司,於去年12月宣佈破產,這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宗的破產案。一家年營收達1千多億美元的企業,在短時間內崩解。據專家分析安隆失敗的主因在於其執行長與財務長於報表上動手腳,誇大營收、壓低負債,並從中圖利;其次是過度投資、擴張事業失利,動搖公司的財務根本。
從上述所舉案例來看,固然以上各家企業的管理制度與內稽內控必定存在某些問題,才使得有心舞弊的人可以達到其目的,但就如俗話所言:「鴨蛋再密也有縫」,企業的管理制度再怎麼嚴謹,如果雇用了在道德倫理上有瑕疵的人,無論這個人是領導者,管理者或只是一般的員工,存在組織中就如同深水炸彈一般,表面上平靜無波,一旦引爆,威力卻足以翻江倒海。
安隆事件成為美國一連串企業醜聞的開端,也讓公司治理與企業倫理的課題成為企業關注的熱門課題,諸多企業忙著審視建構公司內部的倫理守則及思索如何落實之道。根據美聯社報導,近來美國有將近300家企業聘請了倫理長(Ethical Officer),同時為了讓倫理長並非虛有其名,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其職級約與副總裁同階。此外,許多企業也開始為員工開設倫理課程,並接受員工舉發企業內部存在的種種不當行為。
然而,企業倫理的推動與落實,不能單靠倫理長,最好的方法是設法讓高標準的企業倫理,深植於企業上下每個階層,也就是揭櫫誠信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誠信一旦成為企業奉行不渝的核心價值觀,就會開始發揮影響力去影響員工的行為符合價值觀的準則,改變員工的意識形態,進而塑造出強有力的執行文化,同時形成根據核心價值觀來選擇及培養人才的習慣。
當競爭環境已然脫離「穩定」,驟然邁向「巨變」;且「個人思維」高張、「功利主義」掛帥之際,企業經營不但要快速「反應」、適切「因應」,還得領先「預應」。企業經營策略與方針的前瞻、轉型,正如同汪洋中的船隻,為了避免迷航或觸礁,尚需星斗與燈塔的指引,方能安全抵達彼岸。值此競爭遽變之知識經濟時代,事業經營必須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執著堅持地朝著既定目標而邁進,才能創造基業長青。而其中所謂之「志」正是企業存在的目的與價值,也是幾乎永誌不渝的,吾人稱為企業「使命」,而長期(通常指3~15年,視產業競爭態勢而定)持續追尋的目標則稱為企業「願景」;所謂之「道」則是全體組織成員達成願景、策略、目標等所依據的準則與信念,稱為企業「價值觀」,對企業而言,價值觀是企業所以與眾不同的精髓,也是企業決策者對企業性質、目標、經營方式的取向所做出的選擇,並為員工所接受的共識觀念,同時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貫穿組織營運的血脈和生命。而「企業文化」則是融合共同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所營造出的組織氣氛。在追求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的歷程中,唯有建立優質共享、重視倫理的企業文化,戮力凝聚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強化持續精鍊、創新變革的步伐與策略,才能維持優勢於不墜,開創企業新局。
值此企業戰國時代,諸多企業紛紛專注於營運目標設定、經營策略形成、企業政策研擬、製造生產控制、行銷運籌管理、財務會計規劃、資訊科技應用、經營績效評估等,積極運用許多策略工具,卻忽略了「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這足以引爆企業能量、發揮燎原之效最重要的火種,使得企業縱然儲備有滿腔的燃料,卻缺乏了點燃的引信,而失去永續經營的續航力。願在此積極呼籲,期望企業千萬別輕估「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對企業產生的關鍵影響力。(刊登於2003.12.20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