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邁入以知識與智慧取勝的新賽局,智慧資本的累積、衡量與管理,成為牽引企業向前疾馳最強有力的引擎。當今企業競爭的本質已逐漸由實體轉向無形,從看得見的資產轉向看不見的資產,例如:人力資源、企業文化、營運流程、創新能力、品牌、專利、商譽、顧客關係、團隊領導力、員工向心力……等等。智慧資本逐漸成為知識經濟的重心,因而,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也由過去有形資產的管理,轉變為無形資產的管理;績效觀點也由投資報酬率(ROI)、資產報酬率(ROA)、股東權益報酬(ROE)延伸到經濟附加價值(EVA)。
智慧資本既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這也使得衡量、評價與管理智慧資本成為組織亟需快速展開的工作。當企業將愈來愈多資源投注於無形資產的創造上,然而傳統的會計制度卻無法準確地評估企業真正的價值,傳統的財務報表只能夠將可以客觀衡量的有形資產列入帳目,但對於為企業創造高價值的無形資本卻無法列帳,使得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嚴重背離。研究指出,當今市值與淨資產的差距比例,高達10倍、20倍甚至30倍者比比皆是。尤其是知識密集導向愈高的企業,差距就愈大。
例如:微軟一度帳面上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只有16億美元,但總市值卻高達4千億美元,其無形資產占據公司90%以上的價值;又如易立信(Ericsson)公司的有形資產只占市值的5%,95%是智慧資產的價值……。也因此,對於智慧資本的衡量標準與工具,現階段全球產、官、學各界也都在積極努力研究、推廣與制定中。只是,在智慧資本的衡量上,因為智慧資本的組成與企業的願景、文化、核心價值觀以及策略息息相關,組成的架構也因企業的核心能力而有所不同,因此很難由一種制式的標準方式來衡量,更沒有一套公式能涵蓋所有智慧資本的衡量。
對於智慧資本的分類與衡量,隨著研究的方向與背景不同有所差異。舉例來說,瑞典智慧資本研究先驅萊夫.艾文森(Leif Edvinsson)教授,早在1991年就被北歐斯堪地亞集團(Skandia)任命為全球第一位智慧資本董事,並於1995年5月發表了全世界第一份公開的智慧資本年度報告,作為財務報告的補充資料。此份報告共列出111項主要指標,涵蓋了18項財務面指標,20項顧客面指標,19項流程面指標,32項更新與開發面指標,22項人力面指標。1998年Edvinsson、Roos與Dragonetti等學者以Skandia領航者模式,發展出智慧資本的模式、內容以及衡量方式。此模式闡述了智慧資本的衡量指標的建立過程,應從企業經營理念出發,依據策略方向,找出關鍵成功要素,再從概括性的指標中分析出能具體表達智慧資本範疇的指標。
也有其他學者提出評量的方法與工具,例如:1997年Stewart提出智慧資本星象圖(IC Star Map),用以衡量個別企業內智慧資本的指標或指數相對強弱情形;1998年Lynn提出智慧資本衡量系統;1998年Sullivan提出智慧資本「質」與「量」的衡量方式;2002年Roos提出智慧資本指數(IC Index)及全面價值方法(Holistic Value Approach ,HVA),智慧資本指數是將選出的指標乘以適當的權數轉換成指數,經由觀察指數的消長,可以深入了解企業智慧資本變化的狀況。HVA則是一種具彈性的衡量工具,可以進行財務資產與智慧資產的衡量。
除此之外,「全球最佳知識型企業」(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s ,MAKE)獎的創立,也成為評鑑知識經濟時代卓越企業重要的標竿之一,MAKE獎創立於1998年,每年皆會於北美、歐洲、亞洲、日本地區進行選拔,創辦人羅利.查斯(Rory L.Chase)採用Delphi法,以三階段評選專家評鑑方式,八項智慧資本構面的表現作為評估企業的標準,八個構面分別是:1.建立知識導向的企業文化;2.透過資深管理階層的領導培養知識工作者;3.開發以知識為核心的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4.讓企業智慧資本極大化;5.創造知識分享的環境;6.建立學習型組織;7.依據顧客知識創造價值;8.將企業知識轉變為公司財富。羅利.查斯也建議,企業不妨運用這8個構面來分析自己的公司,增進公司的智慧資本。
至於台灣目前的現況,也有不少學者與單位投入相關方面的研究,經濟部技術處為協助台灣企業擁有管理與衡量智慧資本的能力,自2003年起委託政治大學及資策會成立「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TICRC),期待整合產官學研多管齊下,讓台灣智慧資本的研究得以在產業界生根茁壯並散發能量。TICRC所採行的智慧資本衡量模式,亦包括八項構面:1.資訊科技應用資本;2.研究發展資本;3.人力資本;4.創新與創造力資本;5.決策與決策資本;6.顧客關係資本;7.企業網路資本;8.生產力與品質資本;及各細項的衡量指標。
此外,中國生產力中心(CPC)近年來於致力於協助企業進行知識管理之餘,也不忘推動國際間知識管理與智慧資本新觀念與手法的交流,CPC於今年4月正式引由Edvinsson所開發出一套評量智慧資本的新工具——IC Rating提供國內企業運用。IC Rating從組織、人力、關係三個資本構面,再加上影響這三類智慧資本成效的「企業配方」(Business Recipe),提出八個智慧資本評量項目,評量的結果,從效率、風險、更新與發展等三個焦點分成不同等級來加以呈現。IC Rating除可以對企業本身進行衡量,也可以廣泛應用在不同的企業或部門之間,進行智慧資本的比較,同時也可以做為標竿學習的依據。
無論採用哪一種智慧資本的分類法或衡量工具,最忌諱的就是閉門造車。廣為借鏡他山之石,結合國際間的相關研究,掌握發展的趨勢,才能夠將企業智慧資本的價值極大化,並與國際級企業之智慧資本比較基礎接軌。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資本的累積、管理與衡量,並不只限於產業界,城市、國家的競爭力提升,也都需仰賴智慧資本。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城市朝「智慧城市」的目標發展,為了追求人力資本和集體財富的增長,根據知識經濟的趨勢及知識工作者的需求來設計城市,並建立優質的環境和結構資本。諸如:溫哥華、新加坡、巴塞隆納、曼徹斯特、哥本哈根、杜拜、墨爾本、上海、聖保羅等等,就是這類城市的代表。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一股逐漸興起的風潮,在眾多知識游牧民族快速遷移的今日,努力知識工作者喜歡居住的環境,才能夠吸持續引知識創新人才的聚集,國家與城市的競爭力才能夠永續不墜。(刊登於2004.9.11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