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台灣 - 淺析台灣食品業挾大陸成功經驗返回台灣市場

瀏覽數:5984


主動面對環境的變遷.台商食品業選擇回台投資如鮭魚般回流

  有一經營製造方便麵事業有成的台商老董說道其回銷台灣的目的有二:在商業上出於區域性佈局、建立大中華經濟圈的考慮;感情上則是為了回饋台灣,造福故鄉。對經營食品業的台商而言,大陸既是生產製造基地,也將是廣大的消費市場,台商在大陸經營有成後,可能會以低價格成本優勢回銷台灣,反而對台灣市場造成間接衝擊 [註1]。

  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特區近20多年來極高度的經濟發展之下有了開花結果。台商面對海峽兩岸的政治壁壘紛紛擾擾之下,明知大陸市場的投資風險大,但是投資大陸的優厚回報,卻遠遠戰勝了台商們對於共產主義風險的恐懼;台灣土地腹地狹小而且昂貴、消費市場有限、勞動力市場密集且價格高,台商們大都深感難施拳腳,然而大陸的廣闊市場、廣闊空間便深深吸引著眾多台商到大陸設廠。

  近年來大陸的基本工資調漲,勞動合同法強力的保障大陸勞工之下,台商首先面臨大陸強烈的工資調漲,無不憂心忡忡。近一年來新聞媒體大肆報導,說明了台商食品業者,挾帶著大陸經商有成,以規模經濟的優勢回到台灣設廠,使得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及學者們,感到一股莫名的急迫感(或壓迫感)。

  如大陸第一大方便麵「康師傅」紅回台灣,並在味全公司斗六廠新增開闢一條生產線,已經掀起一波方便麵價格大戰。「康師傅」方便麵充分尊重國內消費者的飲食習慣,提供斗六地區上百餘個工作機會,回饋鄉里造福社會福祉。將康師傅方便麵回銷台灣,最主要意義在於康師傅已發展成全大陸地區銷售量最大的方便麵,能在大陸地區長期獲得廣大消費者喜愛,証明康師傅方便麵的品質受到肯定,也值得台灣地區的消費者同享 [註1]。

食品業台商的差異化市場

  國家整個經濟體而言,技術代表國家經濟命脈,無論是已經開發或者是在開發中的國家,大家都想希望藉由技術來提升國家競爭力,以台灣為例,電子製造業科技龍頭老大哥-台積電(股票代碼2330),當年工研院著眼於國家長期產業發展,需要設立研究中心,決定派人前往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引進半導體技術,也因為如此的策略,造就了今日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成功開發,讓台灣資訊產業的榮景,有了一個相當大的創造性經濟發展 [註2]。

  同樣的,食品業到大陸發展的企業,不乏多家,近年來比較有規模的食品企業,如旺旺食品、康師傅方便麵、85℃等的掛牌上市成功,以企業經營的角度而言,假如沒有天時,地利以及「人」的多方配合,這些食品業者能有今日的規模經濟體 [註3]。姑且不論政治、企業管理與資金等的因素,技術提供者(台商)對於技術的移轉,可以擴大了大陸市場佔有率,克服區域的障礙與提升企業的形象等,台商在大陸的差異化經營模式,如下【表一】與【表二】說明:

【表一】[註3] 

【表二】食品業台商在本業以外多角經營投資彙整表 [註4]

食品業台商的低價策略.強調質量與品質適用性

  食品加工是以服務產業,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為主要任務,即使是通過降低關稅的ECFA早收清單,然而屬非關稅之貿易保護仍需注意,大陸有所謂的3C政策 (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中國強制性的實施應檢驗及驗證品目的政策,正加速的陸續推出新政策,對台灣的產業後續經營發展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註5]。

  胡適先生有一句名言:「行者常至,為者常成」,只要是台商在的地區國家,台灣企業家的堅強毅力,頂天立地的氣概,將會克服一切。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下沒有不勞而獲從天自動掉下來的禮物,食品業與國際市場有著相當大的結合空間,台灣業者需要加緊速度全力以赴。

  傳統上,認為有土地、廠房、機器與設備是帶動國家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條件,近年來隨著規模經濟大者恆大的跨國性國際企業日益壯大,世界工廠-大陸地區,也漸漸重視綠能、節能、食品及基因改造的技術團隊研究,隨著時代的演變,中國這一世界工廠已經從製造變成滿足內需的需求,大陸的生產製造技術近20年來因經濟特區的開放,長期受到台商高精密技術的挹注養成,技術能力已經與一些所謂的關鍵技術能力並駕齊驅,甚至有超越的水準,台商無不努力在技術的發展與取得上作為競爭的依據。

  然而個體的資源有限,這一直是台商永遠的痛,個體力量遠不及團隊合作,面對日本、韓國等競爭對手國家採取集團戰鬥的攻勢,台商很難招架這強大的日流及韓流。完全掌握本身所需的技術,此時關鍵技術的移轉已經成為了眾多台商關注的焦點,大家開始思索著該以何種方式進行技術移轉與技術的價值,回流台灣且根留台灣,為故鄉創造另一繁景,增加就業機會,避免人口外流。

  台灣中小企業在台灣區域城鄉發展,換個角度想,是不是也是回應台商在大陸的模式,創造繁榮與規模經濟體。不用擔心低價回流,低價是一個市場回應,低價有著適合滿足一定族群的期望目標,這是要予以鼓勵贊成的。

  大陸和衡管理學大師-陳揚菊先生講到8個字:「互育、合度、反成、拓源」[註6],互相包容孕育、合作、反向思考、積極開闊新視野、新氣度,這是一個很好的企業經營宏觀策略。食品業者如鮭魚般回流台灣,商業利益是企業家追求的,企業哪有不想賺錢的道理,何苦要在低價議題上著墨,繞不出這死胡同,平白失去許多永續經營,造福鄉里的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永續經營

  目前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讓所有的企業老闆們積極的尋找原料成本低廉、勞工成本低及製造加工成本低的地點投資。無非想要降低成本,減少開銷然後增加獲利率,進而增加市場佔有率。目前已開發的先進國家因為國民所得高,購買消費的能力強,其消費者所想要的不再只是求溫飽而已,更是要求方便、健康。因為國民所得的提高,消費者越來越重視自然及健康,中國大陸開放的一連串優惠措施,對處於地狹人稠的台灣商人而言,充滿了無窮的吸引力。

  因此,台商與大陸市場之間的關係,也從簡單的進出口產品行為,轉而成資金投資的複雜經營模式,此項可從向經濟部申報赴大陸投資的台商家數已達二千餘家[註7],而投資金額亦不斷擴張的現象可以瞭解。在政治因素的限制之下,台商以長期經營生存的心態,來尋求長期利潤的目標與資源分工,面臨國內台幣升值、工資高漲、土地取得不易,環保意識抬頭,直接將回饋到企業經營及永續發展的策略上。

食品安全管理

  2008年爆發食品業三聚氰胺毒奶事件,民眾才突然發現,作為眾多食品原料的乳品、植物性蛋白製品,竟然如此不安全,而且許多食品製造廠,對於選用的原料來源,在缺乏政策要求下,也極度缺乏警覺,導致民眾無從辨別自己選購的食品,消費者未來在食品安全上的考量勢必將凌駕於單純的產品價格因素,對食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因此食品業應積極的試圖找出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並透過ISO 22000的國際標準規範,界定食物鏈中所有機構 (從生產到消費) 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需求,包括在食物鏈中的設備、包裝材料、清潔劑、添加物與原料等的生產商,用系統化的積極方式來找出食品安全危害,並且研發與實施管制措施,將可更有效率地處理食品安全的問題,提高食品安全性在大眾心目中的可信程度 [註8]。

結論

  兩岸食品業的營運模式,由於台灣與大陸的基本薪資有漸漸拉近的趨勢,台商以前所在意的人工成本優勢,現在未必是符合成本的必然趨勢,建議應善用台灣的企業經營模式,就地建立系統性的人才來源,方能掌握雙贏的契機,台商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及國際化市場的趨勢上佔有一席之地以外,也將重返台灣-挾大陸成功經驗返回台灣市場,回饋故鄉,造福鄉里。

【註】

  1. 聯合報/2002-12-05 新聞報導。
  2. 林錦銘,台商食品業赴大陸投資經營策略之研究,東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3. 周文賢,赴大陸投資之台商其母子公司策略搭配與績效之研究-以食品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4. 經濟部商業司-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料查詢系統。
  5. 周文賢,赴大陸投資之台商其母子公司策略搭配與績效之研究-以食品業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6. 陳揚菊,2009,管理,深圳市清溢和衡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和衡,中國深圳。
  7. 經濟部商業司-公司及分公司基本資料查詢系統。
  8. 塑膠研究發展中心網頁參考資料。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