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7年金融海嘯,已讓許多上班族的血汗錢都付諸流水,加上油電雙漲,連環帶動著物價全面飆升,眼看著所有支出都會增加,第一批邁入三十而立的七年級生不禁感嘆:「結婚或許還能從簡或者靠父母,但買房置產若沒有富爸爸,簡直是天方夜譚。」的確,在現今微薪時代,靠正職所掙得的薪水,生活還算能過得去,但幾年下來,降低生活品質,減少育樂開銷,卻發現能存下來的錢寥寥無幾,這也意外萌生上班族利用尋找副業賺外快或創業,替自己加薪的念頭,無論是經營副業的上班族,或是充滿幹勁,嚮往自由的創業者,開店還是網拍甚至擺地攤,都將展開生存大作戰。
自己開店當老闆,是許多從早到晚被關在辦公室裡的上班族共同夢想,而在台灣,更是有超過6成以上的上班族想開咖啡館,如同電影「第36個故事」桂綸鎂所飾演-朵兒,開了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她希望這家咖啡館優雅、簡單、充滿濃濃的咖啡香,但是!「喜歡喝咖啡」跟「當咖啡店老闆」,完全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家圓夢坊創業諮詢顧問崔鎮東:「開店最忌一廂情願。」雖然有夢想最美,生活才有目標與動力,但是「開店」不是「開玩笑」,過程中除了有令人羨慕的築夢踏實,還有佈滿大多數人刻意忽略、不願被撥冷水荊棘艱辛。
必須面對的現實
開店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誠實面對並謹慎評估自己的經營能力、營運計畫是否合乎市場、財務承受風險能力等,因大多數的人都只看到突破重圍成功者光鮮亮麗的一面,樂觀以為汲取並複製其經驗,自己也能做到,卻忽略了實際上負債累累、關門大吉者也不在少數,然後興匆匆地一昧瘋狂搶進,最後落得鎩羽而歸,讓自己築夢途中貼上「蛋塔效應」的標籤。
若未事先規劃周全,調整面對瞬息萬變市場的應變心態,開店後,一旦面臨大環境市場的轉變、資金周轉…等壓力排山倒海的來,勢必疲於應付,最終草草結束營業,令人扼腕。
因此,開店前請先認清「這幾年開店賺錢且穩定經營者,已經越來越少」的事實,嘗試每件事都先將最糟的可能情況列入評估,多潑自己幾次冷水後,夢想才不致於在夢境中才美麗,以下歸納幾項可能造成致命傷害的開店動機,待重新省思後,再著手準備開店前的營運計畫書吧!
早已厭煩打卡上下班的規律生活,所以想開店?
凡是上班族,無論工作生涯時間長短,都很難避免遭遇職業倦怠感的困擾,然而,現今許多上班族在察覺職業倦怠感的存在時,都曾消極產生一股衝動提辭呈的念頭來與之對抗,但在面對失業率不低的就業環境下,又不甘放任職業倦怠感一天一天的滋長,長期處在低迷的工作情緒中,心裡則萌生「開店」來取代了「暫時休息」的美好憧憬。
但是,為了逃避現狀而開店的上班族,於籌備開店期間,易因過程繁雜瑣碎,甚至工作時數更長,而中途放棄,或因開店時間太隨性,讓顧客無所適從,一旦有過撲空的經驗,下次則不會考慮再光顧,甚至列入黑名單店家,久而久之,生意不見起色,現實生活仍背負資金週轉或運用的壓力,而關門大吉的大有人在。
當在察覺職業倦怠感的同時,重新問自己工作的目的為何?是為了滿足哪些需求?檢視目前的工作無法滿足哪些需求?適時調整自己,重新思考工作價值觀,才不致於衝動情況下,投入所有存款甚至舉債投資,冒然開了店後,卻因經驗及各方面準備不足,而讓當初的夢想悲劇收場…
跟老闆意念不合、跟主管處不來,不如自己開店當老闆?
在職場上,老闆比職員承受更大的壓力,對員工來說,與主管理念不合,或是公司垮了,可以隨時離開另謀高就,但對經營者來說,稍有不慎,可能整個事業就毀於一旦。許多上班族因長時間與老闆或主管溝通上出了問題,產生意念不合,不願讓步或再溝通的窘境,而負氣離開。但是身為員工,要面對的僅有公司內的主管,而開店要面對的是各式各樣的人,顧客是不可能花時間與精神去了解你的處境,聆聽你的偉大意念的。
如是有句話是這麼說:「欲留住一個客人至少要花上10倍力氣,而得罪一個客人卻只要半分力。」
我想一間希臘渡假風的餐廳?
開店前總是對未來充滿想像與憧憬,「我想提供沒有時間出國的顧客,一個充滿異國風情的用餐空間。」、「我很喜歡日本文化,想開一間日式風格的溫暖小店。」、「我很嚮往渡假生活,想把店佈置成很有海島風情的氣氛。」
摘自希代出版《健康煮出一拖拉庫的現金》,知名藝人劉爾金夫婦所經營的「DA DI DO」日式火鍋店如同所有餐飲店經營者,每一件事、每一個角落都親力親為打點,把店佈置得像夢想中的家,也如同大部份藝人創業,認為所開的店要有一定的水準和氣質,因此在開店初期,不惜成本的裝潢店內店外,甚至曾經購買一瓶五千元的進口精油,分裝小瓶子放置於每個餐桌上,想像客人用餐時聞著香氣,心情一定很好。如此用心固然很好,卻也導致營業成本始終居高不下,一旦新聞廣宣熱潮一過,消費者對於明星經營的店之新鮮感也會逐漸減退…
對自己的店自然會有很多期待,開始描繪心中那個店面的未來樣貌,當然,會這麼做也是人之常情,但實際上,在未規劃經營方向、市場定位、消費者族群…等之前,就先執著想要開某種風格的店,一頭熱的結果,除了易導致裝潢預算失控,更可能因為消費族群較小,不為一般大眾接受,而在永續經營的路上更為坎坷。
用100萬元,開100萬元的店?
「資金」是絕大多數計畫開店的人的最大困擾,「設備、裝潢需要多少錢才夠?」「買不起店面,租金還算負擔的起。」「我的野心不大,目前有多少資金,就先開多少規模的店吧!」剛開店的人大多會仔細計算裝潢、器材設備…等費用,卻往往忽略了店面的押金,人事費用、水電瓦斯費…等預算,造成超支的可能,導致開店後所剩無幾,再加上試營運或開幕期間,客源不穩定,收入並未如預期,若產生任何額外開銷,都將可能無以為繼,因此,除了縝密規劃所有預期中可能產生的費用外,還必須加上「時間」、「市場環境」…等不確定因素,才足以因應長時間的經營作戰計畫。
總之,先做了再說,以後再改就好。
一旦投入籌備開店計畫時,「時間」與「資金」為最大壓力來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店面不會因為仍在裝潢就停止收租金,一天未開張,就一天只有開銷沒有收入,往往在各項壓力下,某些環節就沒有耐心加以堅持,而有「就先這樣做就好了,等生意好了再來改。」舉例來說,最初吧台設計較簡單,省了空間與建材費,但日後欲增加新產品,如奶昔、簡餐等,就沒有空間容納設備或擺盤,屆時改裝時,又不得不的花上一筆費用。
無論開店的動機為何,仔細評估自己的個性與經營能力後,就能著手籌備開店當老闆了嗎?事實上,多數在開張的第一天,也開始進行「長期抗戰」,以下提供幾個常見的迷思,每天都請花一點時間試問自己,千萬不要讓自己陷入一廂情願裡,等到市場宣布你的經營策略好壞時,通常為時已晚。
常見迷思1:開店的心態
開店當然是以營利為目的,也因如此,才能達到永續經營。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油電雙漲,物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之下,許多上班族開始投入副業,希望多少能為自己加薪,但若是以「投資」的心態開店,投入再多的資金,籌備開店的所有細節均不親自監督,缺乏經營理念,最終就必須認清「投資」這件事,除了有賺,也「有賠」的可能性。
常見迷思2:產品選擇(單一少樣化?大眾多樣化?)
開店總是希望吸引最大消費族群來店光顧,但卻沒有任何一項產品能符合所有大眾的需求,於是,許多人會採取【YAHOO!拍賣】模式,也就是一家店什麼都賣,導致什麼都了無新意,沒有特色。
當然,初期若廣宣行銷夠吸引人,也許會門庭若市,但產品缺乏獨特性,到處都買得到,消費者開始比價比贈品的同時,我們就進入小商家競爭的無止盡惡性循還之中。
常見迷思3:時間與空間充分運用?
開店初期因充滿熱情,即使工時遠遠超過以往在公司打卡的時數,仍甘之如飴,但經營一間店就不能想旅遊就出國,缺乏毅力與決心者,則自我淘汰,自行退出市場;另一類型的人也不在少數,舉例來說,原先定位設定在於提供BRUNCH與下午茶的悠閒空間,而店家想到租金是按月計,就將店面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值,早上加賣活力早餐、中午提供商業午餐,晚上更是推出各式簡餐,除了開店者體力透支,非長久經營之計外,極有可能讓原先喜愛該店BRUNCH的消費者,因服務或環境品質下降而流失,且易於讓消費者對於該店的定位開始產生模糊記憶的現象。
放眼望去,現今全台灣有多少店稱得上老店?有多少店家撐得過開幕後3年?重要的是不僅要各方面準備好,更要「膽大心細」。當門市營運開始步上軌道後,開始從執行者慢慢轉變為掌舵者時,不斷注意市場上枝微末節的變化,隨時檢視經營方針、定位是否合乎市場,更要提醒自己是「經營者」,不是「老闆」,出資者不再是老大,願意買單的顧客才是王道。
永續經營不能再只是單靠新產品研發、廣宣行銷手法…等,除了經營顧客關係,從常客變熟客,「經營自己」讓自己隨時保持學習的態度,充實企管知識、市場趨勢,不斷追求自我成長,唯有如此,店才會不斷突破瓶頸,尋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