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淑婷
某週刊與1111 人力銀行在2012 年7 月所進行網路民調「你憂鬱嗎?職場憂鬱傾向大調查」的結果指出,有超過兩成的上班族表現出明顯的憂鬱傾向。另一項統計則顯示,台灣正有6%到10%的人飽受憂鬱症的折磨,專家甚至估計,每6 人就有1 人有憂鬱症。台灣的統計還發現,女性在20 ∼ 29 歲、40 ∼ 49 歲兩個年齡層,男性則在30 ∼ 59歲的發病機率稍高。
從上述的數據來看,每位職場工作者都會有與憂鬱症的同事共事、相處合作的機會。近年來,由於政府及民間機構大力推動心理衛教工作,讓民眾逐步了解憂鬱症,連帶引起國人開始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的自我覺察能力;在此一趨勢下,企業主與員工逐漸重視憂鬱症引發的問題與解決方案:其一是在職場上該如何與憂鬱症者共事與溝通;其二是企業主要提供什麼的協助來幫忙罹患憂鬱症的員工。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供以下建議參考。
支持 反應 協助就醫 替同事趕跑憂鬱
以在職場上如何與憂鬱症者共事與溝通的議題來談,首先應讓每個人對於憂鬱症的症狀有所了解,才能知道其可能出現的行為問題,並進而探討該如何與之共事合作。
憂鬱症主要會出現以下9 大症狀,只要病人長期出現5 項以上的症狀,就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 憂鬱的情緒。
- 罪惡感。
- 自殺念頭。
- 睡眠障礙。
- 活動量減少。
- 不明疾病症狀。
- 胃口食慾減退。
- 妄想。
- 性欲減退。
故依據上述的症狀,憂鬱症者在職場可能會有的外顯工作行為包含:出現憂鬱情緒、精神不佳、活動力降低,甚至是有妄想、不想活等相關行為,因而讓周邊的同事察覺其異狀。目前在職場上,常見與憂鬱症者合作共事的問題,包含:不知道該如何鼓勵其就醫、不知道患者出現上述行為該如何協助。
針對上述的問題,可以運用以下的技巧加以協助處理:
- 察覺異樣,委婉轉告同事的家人協助就醫:
當我們長時間察覺某同事可能出現疑似憂鬱症的症狀,可以關心的立場回饋給同事關於我們所觀察的具體行為症狀,並建議其應至身心科或精神科就醫,以評估是否確實罹患憂鬱症。有時同事會拒絕我們的關心與建議。或許可與同事的家人聯絡,並轉述我們在上班期間所觀察到的情形讓同事的家人明白,建議及鼓勵同事的家人協助就醫。
- 以傾聽代替強勢建議,提供職場社會支持:
如果憂鬱症的同事願意與你分享他的情緒與感受,建議可以每天花部分時間與該同事溝通,但不要花太多時間,以免影響自身的工作;在溝通時請以傾聽代替強勢的建議,因為此時同事需要的是支持與陪伴,而不是更多的建議。
- 向上級主管或是人資/廠護單位反應:
當你察覺周邊同事出現憂鬱症狀時,可以向上級主管或是人資/廠護單位反應,目的是透過公司的資源介入,協助該同事處理此一心理健康問題,也避免讓你承擔過多的心理負擔與責任。
3 面向 職場憂鬱不蔓延
而在企業端方面,可以藉由提供員工協助來幫助職場上憂鬱症的員工。多數在談員工協助議題時,可能討論的會是有關如何協助憂鬱症個案的員工,但在實務經驗上,本文建議應該要從預防面、協助面及復職面等來探討。
- 預防面:從落實及健全職場心理衛教工作
做起,促進員工的心理健康力多數企業在推動職場心理健康時,不外乎是辦理職場心理健康講座,並且採取自由報名的方式來讓員工參與,此一辦理方式,只能強化公司少數人的心理健康,卻無法擴及公司所有的主管及同事。建議應將職場心理衛教納入公司正式的教育訓練計畫,讓所有的主管及同事可以受到相關的心理衛教訓練,強化自我情緒/壓力察覺能力,增加自我處理情緒及壓力的知能;除此之外,企業也應該全面檢視可能導致員工身心壓力的職場工作環境,營造友善的職場,以減少職場壓力源,減低同仁可能暴露於高壓力職場工作環境的風險。
- 協助面:從提供合適的員工協助服務方案
及計畫開始,協助同仁有效解決影響工作表現的問題職場憂鬱症同仁的問題,不僅是其個人問題,更因為其症狀可能引起的工作行為問題,而變成企業需要協助員工個人處理的議題。由於國內企業開始重視員工心理健康,亦有部分公司提供員工心理諮商服務或員工協助方案(EAP),以協助同仁有效解決影響工作表現的問題。當主管/同事/人資/廠護發現同仁有憂鬱症的行為症狀時,可以鼓勵同仁運用員工心理諮商服務或員工協助方案(EAP) 協助其解決問題,但必須注意在協助處理此一議題時,避免任何的工作歧視,以免徒生無謂的勞資爭議。最好在討論該如何協助憂鬱症同仁時,可以邀請EAP 專家一起與會,就同仁的工作表現行為、公司的管理制度(含休假政策)、同仁的個人情況(含家庭支持系統)、員工協助程序及資源轉介等面向,進行討論,以設計符合該員工情況的協助計畫,幫助員工順利回復應有的工作行為。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3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