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年度台北市商業處對於商圈之修正定義:「商圈為一個或數個商店街組成的商業聚落,其業者多為中小型零售業及服務業之店家群聚而成,其自身具有特色主題,吸引消費者因特定目的前往消費及遊逛。其範圍以符合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格,並以消費者願意徒步遊逛約十五分鐘可及之區域為限」。
而在民國101年度,台北市十個行政區中有30個商圈,由於整體商圈發展活絡度已趨成熟,並具明顯集客特色,在經過特色性、合法性、主體性及活絡性考評後,評選為「台北市亮點商圈」。
然而在這些一軍之外,另評定29處發展較未完備區域-次要推薦商圈,為了加速商圈發展速度,定期選擇其中幾處,較具發展潛力之區域,透過專業顧問協助輔導,強化商圈組織、周邊環境,達到提升區域商業能量之綜效,等待組織體質逐步健全,商機活絡度足夠後,也將提升為特色亮點商圈,並轉借專業團隊持續提供協助。
本文主角-大橋頭延三商圈,舊稱草埔仔及四崁仔,百年前即為名震一時之傳統米食副食品生產基地,尤其那時候大稻埕為台北最繁華熱鬧的街區,且周邊著名古廟林立,因此在酬神祭祀、傳統節慶及平日購買等需求帶動商機下,當時大橋頭以北區塊,佔有地利與材料之便,即成為工廠聚集地,據統計,全盛時期有超過百家,生產各式米製品,每天清晨家家戶戶粿香四溢,因此又博得「粿穴」美名。
然而,受到時代變遷以及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影響,大橋頭“粿仔街”似乎在台北城東西區軸線翻轉下,與周邊大稻埕、大龍峒等老社區共同消失在歷史洪流中。隨著近幾十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及社區總體營造風氣高漲,沉寂多時的老社區似乎也找到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底下,由八零年代起,就由當地里長透入舉行米食文化節行銷活動,希望重新打響“粿穴”之名;幾年後,中國生產力中心(CPC)接受台北市商業處委託,投入商圈輔導工作,在資源充足下,依時令舉行各式行銷推廣活動。
幾年努力下已具初步成果,但在今年度筆者參與該計畫過程中,發現諸多商圈都有一個共同的通病,就是專注在組織輔導及短期性行銷活動舉辦,而未能從總體環境、商圈長期發展背景及廠商發展脈絡處著手,唯有找出根本問題,制定策略執行方案,商圈才可走上自主發展。
而不是依靠公部門資源,創造短期效應,但往往活動過後,船過水無痕,對於商圈發展而言,絕非長久之計。
因此本文嘗試從整個商圈經營發展路徑中,找出阻礙商圈發展之根本問題,包含外部因素及內部因素,從中反思解決之道,提供後續商圈輔導規劃參考。
大橋頭延三商圈範圍
大橋頭延三商圈範圍為北起民族西路、南至民權西路間,延平北路三段及迪化街二段所屬巷弄間,行政區域屬於大同區國順里,自古因為地理位置正好位於老台北兩大核心聚落大稻埕及大龍峒間,屬於在區域發展上相對落後的地區,也由於地形平坦又鄰近淡水河,灌溉取水方便,因此自古多處種稻,為米食副食品生產提供最佳原料來源。
也因此具有材料及區位優勢,舊名草埔仔及四崁仔之大橋頭延三商圈,陸續群聚超過百家米食製品業者,就近供應區域居民之所需,而根據耆老轉述:「早期批發生意做很大,那時候不僅通路遍及大台北各地,如新店、新莊、樹林等,就連九份的芋圓,都是源自此。」。
- 生活習慣與飲食健康觀轉變
但繁華終究敵不過時代變遷巨輪的轉動,尤其隨著社會發展,從傳統農業轉變成為工商社會,外食人口大舉增加,加上西方飲食入侵,大多數人逐漸改變飲食習慣,而麵粉製品也取代傳統米食,成為市場上主流商品,因此包含米在內之副食品,銷售量急速下滑。
再則為健康因素,處於資訊報告時代,現代人對於健康的重視與知識更甚以往,尤其在已養生為前提下,減少傳統高熱量米製食品的消耗,也讓粿類製品風光不再。
- 民俗與傳統祭祀活動式微
影響銷售原因,除以上提到生活習慣及新時代飲食健康觀外,傳統聚落庒社意識崩解,寺廟祭祀活動以及歲時節慶氛圍不再,也是危及傳統米食品銷售的主因。
過往農業社會,由於居民對於信仰的虔誠及聚落間,互相間為了比拼的“面子”考量,常不惜重金訂購大量米食品-供神之用,而這樣的風俗習慣,也為米食品創造業績,可惜這樣的光景已不再。
此外,早年歲時節慶,為家戶老小能飽餐一頓的時節,尤其須要祭拜祖先,因此代表年節喜氣的米食產品就成為必備供品,但隨著祭祀活動簡化,年節氣氛大不如前,在加上都會區多半為核心家庭所組成,沒有長輩的傳承,舊有的飲食習慣與祭祀習慣也因此而式微及改變,造成年輕一輩紅龜稞等米食品的接受度不高。
- 都市轉移及環境發展瓶頸
除此之外,都市發展重心的轉移,台北東區及信義計畫區崛起,取代了原先西門町及台北西區之地位,因此在工商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底下,艋舺、大稻埕等這些老台北的聚落,就成為提供給遊客尋幽探古認識過往台北發展之懷舊區域。而在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區域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就如同連任多次的陳姓里長所言:「國順里,長期以來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可說是大同區全區中,最沒有發展的一個社區」。尤其與緊鄰的大龍峒、大稻埕相比,更是如此。
由於該區過去並非區域發展中心,因此並無留下任何充滿人文歷史價值之有形文化資產,有別於臨近的大稻埕的地區,運用古蹟修護後的空間發展文化觀光,帶動周邊發展。
從都市更新角度來看,由於該區為老舊聚落,長久以來未有明顯發展亮點,在居民流動與房屋移轉率皆不高情形下,參與都更的意願更是低落,因此區域內充斥著年久失修的廢棄空屋、鐵皮搭建的老舊屋舍以及髒亂並缺乏綠地空間。
雖然近年來在里長的爭取下,有進行改善,但外部環境及基礎建設的不足,的確對於商圈發展帶來很大的阻礙。
業者整體能量不足
最後關於業者能量部分,由於近五十年來,整個產業的停滯不前,因此周邊廠商多半仍維持家庭工廠的樣態,由於平日需求量不多,且客源多半為長期合作之批發商,因此常常是一家老小就可以自行生產,唯有在年節祭日,因為需求量大增,這時這會邀集附近有經驗的老一輩零時工共同生產。
因此人員的單薄、機器的簡陋以及業者心態上的保守,衍生了不少問題,而這也造成商圈發展無法升級的關鍵,除了在於每日產量不大,因此疏於去考慮市場拓銷問題,以外就由於是屬於手工食品,機器的老舊及簡陋,更影響產品的衛生健康。
當然在這樣小規模的經營下,業者多半不願意進行工廠登記,因此在這種種問題加總之下,似乎也成為決定商圈未來能否不被時代淘汰,邁向一個新紀元的關鍵。
結論
目前對於該商圈的輔導經營,著重在於商圈組織的扶植,基礎建設的強化以及年節辦理行銷活動已打響商圈知名度。而這樣的投入也獲得了不少成效,但對於銷售而言多半仍停留在節慶效益,放眼商圈未來,建議應施加更多力道,在上述屬於外部及廠商端所面臨之問題,唯有從根著手,解決結構性的問題,才能有效提升商圈能量,如此商圈未來的發展將指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