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獎者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教授是微型信貸的始創人,也是全球社會企業鼻祖。1974年,孟加拉發生一場毀滅性的饑荒,在課堂之外就有人在死亡邊緣掙扎。他觀察到一群窮困的婦人為了生活需要現金去購買編竹凳用的材料,但這筆錢只能跟村裡的高利貸借,但借錢的附加條件就是商品完成後,要用他們規定的價格賣給他們,形成一種奴役式的勞動。
尤努斯教授於是開始一項研究協助窮人脫貧的實驗,向當地貧窮人民提供無抵押貸款,他認知唯有消滅貧窮才可能擁有真正的和平。此專案稱為格拉明銀行計劃。現在此銀行已演變成一間為孟加拉農村貧民(以女性為主)提供全方位服務的銀行。格拉明銀行擁有超過840萬借貸人97% 為女性,而每年借貸款金額高達15億美元。此微型信貸的成功模式已經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得到推廣,協助數百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在2006年尤努斯教授及格拉明銀行一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同樣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宗旨,社會企業與慈善事業有甚麼不同?慈善事業的經營絕大部分經費是靠捐獻或政府補助完成,而社會企業是要透過經營模式提供服務或商品創造利潤,運用獲利解決社會問題。社會企業要獲利那與一般企業如何分辨?一般企業經營是以股東利益為考量,所創造的財富都分配給股東及參與的人,是以創造獲利為宗旨。而社會企業的股東是不能參與分紅的,所得的獲利是要運用在社會問題的解決或擴大經營規模服務更多的人或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因此依據尤努斯教授的定義社會企業的經營有以下兩種型態。
- 第一類的社會企業經營模式以提供產品或服務的方式,以解決社會,道德或環境的特定問題為目標。
如Grameen Danone 食品公司,他是以鄉村銀行的獲利建廠提供貧窮小孩蛋白質食物來源。
- 第二類的社會企業是以利潤導向(profit-oriented business)的經營模式,擁有它的窮人或其他弱勢群體,可受惠於直接股利或間接效益。
格拉明銀行(Grameen Bank)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近幾年台灣社會企業也發展得非常活耀,如以投資社會企業為宗旨的社會創投公司若水國際;從英國引入的THE BIG ISSUE雜誌透過街友銷售雜誌獲取利潤,以讓街友重獲信心回到社會;因環境保育及解決農民產銷問題的台灣農夫;經營烘培業的喜憨兒基金會等。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社會企業非常的發達與多元,只要你想的到的社會問題都可以找到相關的社會企業來服務。但也發現一個非常嚴重的現象,因為社會企業與慈善事業的差異性,他們無法得到政府的社會福利金資源且來自大眾的捐獻也很有限。幾乎都是靠著熱忱在經營,因為非常拮据所以提供的服務也不穩定,喜憨兒烘培坊在這波不景氣中關了一個訓練餐廳就是一個不捨的案例。
最近和一些國內的社會企業接觸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找不到經營模式及適當的經理人。以新北市泰山區的美寧工廠為例,雖有風行世界的芭比娃娃代工的輝煌歷史,但在工廠解散後,現存的「美寧工坊」卻是僅由一群熱心的泰山人,包括志工、 二度就業婦女等,無怨無悔地苦力支撐,期盼有一天能打造泰山區成為台灣娃娃的故鄉,進而成為世界娃娃的故鄉;政府也透過地方特色產業、社區總體營造、多元就業方案、業師指導等引入資源協助美寧工坊,外交部也多次安排外賓參訪,本身亦經常受邀參加展覽,已成為台灣文化創意的代表,創造了不少媒體曝光度及非常高的知名度。
在如此輝煌的成績下,理應經營的非常順利,但實際上他們面對的問題一點也不輕鬆,如同一般企業一樣,如何永續經營成為他們最大的壓力。古理事長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將此文化價值透過社會企業化成產業價值,協助社區營造,創造就業率。但在高度媒體曝光及高知名度後,她才發現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可以解決它生產的問題,原本圍繞在泰山四周的傳統製造業如模具業、射出成型業、紡織、五金配件、服裝設計等支持產業都外移到大陸,留下的工廠也因技術提升的問題無法支持少量多樣的生產模式,就連最重要的娃娃形體也因生產技術而發生困難。
更重要的是缺乏資金採購原料,即使接到訂單也無法生產。在此情況下,一切只能靠手工小量生產,轉型非常困難。現在該工坊透過職訓局的計畫由明志科大的教授協助設計及經營管理的輔導,希望能運用學界資源創造新契機。
其實社會企業必須精準定義社會問題,整合利害關係人需求,創造永續經營利基。在方法上可參考以下四個重點:
- 培養具創新力、跨領域專業人才
社會企業的參與者通常具有專業能力及熱誠,傳遞給社會的價值可能是產品或服務。但對於如何經營企業、製造商品的能力卻是非常薄弱。必須引入專業人才與經營管理能量,透過創新商業模式找到獲利公式才會成功。
- 開創服務創新取代產品導向之經營模式
如喜憨兒烘培坊等提供商品的社會企業,因為公益溢價的關係,人員願意以比較高的單價或意願購買其商品。既使如此如果無法達到經濟規模或收支平衡的狀態,對於社會企業一樣會面臨生存的問題。經營者因該從純商品功能及公益的角度,轉換成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出發,從單一產品的觀念轉化成生態系的觀念,滿足在整個採購過程中的服務。
- 善用使用者體驗,創造新服務價值
對於提供服務類型的社會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服務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創造無法取代的體驗。有個社會企業發現在柬埔寨或落地區有志工及經費方面的需求,而台灣的年輕人都希望能透過壯遊來完成人生的歷練。於是他就將雙方結合在一起,提供柬埔寨等地的社工服務,他帶領台灣年輕人的熱情與對公益的投入,自備各項器材與經費,由他們安排到當地需要幫助的地方。一方面解決經濟底層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滿足台灣青年的壯遊體驗。透過這樣的模式已仲介上萬名青年,到東南亞各地服務,創造另一種體驗商機。
- 多重關係人整合,建立互利共生之生態系
這幾年台灣逐漸興起的田地認養與契作,讓農民可以安心以健康的方式耕種,土地可以充分的運用,民眾可以吃到安心的蔬菜。這就是彩虹農場推動的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農人與在地社區的連結,是CSA最重要的概念。透過一塊土地與區邊社區結合,作物收成後直接送到消費者家中,或由消費者自己來採,免去包裝、配送、降低農民的成本,才有低廉及安心的農作物。透過CSA不但土地獲得重生不用休耕,老農重新受到重視技術能傳承,創造社會底層工作者有工作機會,解決許多社會問題。透過多重關係人的整合,使社會企業的推動得以實現,同時解決土地、就業與農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