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個寒流接力來襲,氣溫如溜滑梯般往下降。冷颼颼的天氣,最適合揪個三五好友吃火鍋,不僅溫暖了胃也溫暖了心。無怪乎街頭巷尾的火鍋店生意興隆,連帶的金針菇也跟著水漲船高。
金針菇富含胺基酸是牛奶、雞蛋外最佳的蛋白質來源,豐富的纖維還可促進腸道蠕動,生長環境與採收過程潔淨及無農藥,因此被視為有機的健康食材。
根據農委會2011年菇類產業政策與輔導措施報告中的統計資料,金針菇的年產量約42,000公噸,年產值約17.6億元,主要產地在台中、南投、苗栗、彰化縣,是台灣重要經濟菇類作物。
植物工廠 無塵室媲美高科技
在隆冬時節的溫暖太陽照射下,車子緩緩駛入位於南投金針菇種植場。經廠長簡單地介紹金針菇的生長歷程後,隨即帶領我們進到生產基地參觀。金針菇的培育是從碎木機粉碎木頭與米糠混合製造培養土開始,一路以自動化輸送帶將培養土送到裝填機,裝入特製的塑膠瓶中;為確保無菌狀態,接著送入負壓無塵室進行蒸氣殺菌及菇苗種植的工作,然後送入培菌室進行催菇的工作;當催菇完成後,還必須離開無塵室進入冷藏庫,再進行55天的培養工作。
因採用多層式堆疊生產,冷藏庫內可看到一瓶一瓶的培養罐整齊地排放在菇架上,每個冷藏室都有獨立的溫濕度、照度、排氣控制系統,隨時依據需求以純水加濕或換氣改善生長環境。就像細心呵護小孩般,讓金針菇逐漸成長,約在第55天即可進行採收的工作。金針菇採收的過程同樣運用自動化輸送及包裝設備以減少人為汙染。
整個生產過程宛如簡化版的晶圓廠,植物工廠的概念在此得到驗證。也因此建造金針菇場被戲稱為「億來億去」的投資,以日產5公噸的菇場初期投資約需2至3億元,全台至少有20個養菇場,可知設備投資金額之龐大,每年新增及維護需求就可支持相關技術服務業的生存。
產銷失調 金針菇搞自閉
台灣在20年前自日本引入金針菇種植技術後,除自給自足外,更大量外銷東南亞國家賺取外匯。在這一片看似光明的前景下,引領我們參觀金針菇種植廠的廠長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何金針菇會開始搞自閉?
其實,在每天巡查菇場的過程中,種植者都會感覺到今天金針菇的長相與昨天不同。因為要調解市場需求,金針菇是採計畫生產的,運用的方式就是分區種植。但因為金針菇對微氣候的敏感度,常常在寒流來之前幾天會搞自閉減緩生產速度,造成生產計畫的錯亂, 以至於在冬天最熱賣的時候沒有貨可以交,客戶抱怨連連。
廠長感嘆的說,他非常需要能長期偵測金針菇生長環境的設備,收集相關數據後再與天氣變化作比較,透過專家在海量資料(Big Data) 中找出關係式,建立生產管理所需的變因控制資訊,建立金針菇最佳生產技術。讓產量能夠穩定,就可以調節市場需求,不用擔心產銷失衡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金針菇的栽培方式皆需以低溫栽種方式生產,原因為金針菇菌種源自於日本,需在低溫(約7至9℃)的刺激才能出菇(促使金針菇開始生長)的品種。然而,低溫栽培方式完全仰賴冷凍空調以維持最適的生長條件,必須消耗龐大的能源成本,依業者估計,每生產1公斤金針菇至少耗費6元電費,占生產成本40%以上。因此若推廣可常溫栽培之金針菇菌種對於降低成本及節能減碳有相當大的幫助。為了解該菌種推廣的可行性,貼近農民,了解其需求是當務之急。
另外,造成金針菇自閉的原因,也源於10年前韓國開始由高科技廠商投入金針菇種植業務,導入科學化管理及高度自動化工廠,穩定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再加上內銷支持外銷的政策,韓國金針菇的國際競爭力大增,將台灣產品逐出東南亞市場。而日本市場又因為植物品種與種苗法的限制,使台灣金針菇根本沒有機會外銷。
在國內市場飽和,外銷受限的情況下,只要產銷稍微失調,立即價格崩潰,造成農民極大的損失。甚至在2011年曾因為菇農無法在旺季充分供應市場需求,大賣場進口3個貨櫃約45公噸的金針菇,使菇價終端售價由1公斤65元降到35元,造成極大的金錢損失。
生技加持 高市占率不難
此外,台灣目前金針菇的菌種皆來自日本農協會的品種,再透過土法煉鋼的方式自行培育菌種,生產技術也是承襲自日本。在沒有掌握菌種及生產技術的情況下,農民通常認為在一樣的生產條件下產量突然減少,大部分是氣候因素造成,殊不知真正的原因是菌種劣化。因此,取得穩定的菌種是這個金針菇產業重要的生存之道,而台灣卻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能力。
以台灣北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商北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生產的鴻喜菇與雪白菇為例,就是由台灣北斗生技自己的菇類綜合研究所運用生物科技培養出來的菌種,掌握開發新品種及確認生產技術的能力,再加上高科技植物工廠及行銷能力,使好菇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占據台灣高價菇類市場,並迅速擴大產能掌握訂價權。
策略聯盟 農業也打高科技戰
台灣要重建主導金針菇市場的能力,必須在先進設備、生產技術、菌種培育及產銷整合投入資本形成聯盟,透過產業聚落及聯盟的力量增強金針菇的競爭力。訪談中,菇農對於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研究生產技術,改善生產設備及進行整合行銷都非常在意,也表示願意投入資本,但感嘆找不到聯盟對象,本身管理能力也不足。但眼看著植物品種與種苗法在立法院排隊,只要一通過,農業生技的智財戰爭又就此打開,屆時日本透過基因定序就可要求台灣所有的菇農付權利金,對於台灣金針菇產業又是一大衝擊。
在離開菇場前,看著包裝區工人,快速地將輸送帶送來的金針菇,作分級包裝準備送到市場去。但人力不足一直是工廠存在的問題,每天高掛的尋人啟事,在此高失業率的時代更顯得諷刺。其實菇場的待遇並不差,但年輕人來1個月就跑,就是待不住。培養人才成為他們另一個痛點,要擴大產能就必須有人可以管理生產線才行,但培養一位場長至少要2年。因此全自動化植物工廠成為努力的目標,透過生產技術的掌握與高自動化設備的投資,降低管理門檻。目標是將一場40個工人規模降到15個人以下。年輕人都在尋找高收入工作,其實金針菇場是一個還待開發的處女地,只要願意投入豐碩的果實是可以期待的。
看了金針菇場後,對台灣農業發展有了另一個角度的觀點,原來農業就跟高科技產業一樣,要重視創新研發,智財管理,生產設備自動化及品牌行銷,在植物品種與種苗法通過後,生物科技的發展對農業的影響將會更大。未來農業將是一場高科技、高資本、高腦力競爭的場所,傳統老農辛苦在田間工作的景象將會逐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回憶。
【本文刊登於《能力雜誌》2013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