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築利用文創手法變身成創意生活

瀏覽數:18273


  文創結合「生活」化應用在台灣或世界已成為趨勢,相關商品、地域或建築在運用文創設計包裝後,總會帶給人們驚喜及趣味感,在保存傳統並注入文化創意的案例中雖然未必是成功的方程式,但也在有心人士的積極經營下,往往也獲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在生活環境中融入了提升美學的文化,當透過生活中緊密的接觸,讓文創深耕於週遭商品或場域,卻也演變成一種的體驗式的生活美學。

創意文創成功發展的案例與分析

案例一:華山1914文創園區

  華山的前身是日本「芳釀社」,光復後併入公賣局成為台北酒廠,占地有3.5公頃,在利用酒廠時代留下的舊建物場地重整,目前已經將古蹟轉型,並規劃發展成為文化創意園地,成為文藝界新興的一個文化展演場域。其中有6,000坪空間規畫為創意園區,自引進經營團隊後,現場除展演場地外陸續開設餐飲、商店、假日戶外行動餐車、文創市集等複合式的體驗區,同時刻意排除西方品牌的進入,進而培育與提升台灣原創的能力,逐漸成為飆創意的台北新地標。

  「華山1914文創園區」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開始政府首批的公賣局閒置空間規劃供文創展演應用,歷經多年整修及供文創應用,由早期專供文創使用逐漸發展成為假日人潮湧現的休閒極佳去處,每個週末假日的文創市集都相當精彩及熱鬧,無論吃喝玩樂皆能讓民眾滿足,已是一個成功的創意聚落,加上晚上又有不定期舞台表演,可以讓人坐下來慢慢欣賞之外,在新舊、傳統與現代及文創與生活化間,形成了絕佳的對映。

  華山1914文創園區的成為包含公園綠地、創意設計商店、時尚美食,以及藝文展演場地的文化園區發展正見證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及推動,於1914年設立的酒廠,歷經歲月流轉,在一度成為荒廢閒置的都市廢墟,最後在儘量保存原貌及2007年由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取得園區經營管理權利,將其打造成台灣文化與創意生活體驗的園區,然而相對商業化發展與如何保持文化創意本質會是一大挑戰,但在一家又一家充滿奇趣的特色的文創商品商店及餐廰與一場接一場令人驚豔展演活動,讓舊有文化遺跡與現代化藝術與文創並陳,為熱鬧喧嘩的市中心留下有如淨土般的文化創意小世界。

案例二:松山文創園區

  松山菸廠建於西元1937年,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台灣菸草專賣制度開始於日治初期的1905年 (明治三十八年),菸草的種植、加工及銷售均在政府控管之下,是當時台灣總督府為彌補稅收不足而實施的財政措施。台灣最早在1911年興建火車站台北煙草工場,專門負責菸草生產及加工製造。

  後值1930 年代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1937年發生中日抗戰,捲菸除供應台灣市場所需,也外銷華中、華南及南洋地區,供不應求,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於1937年在台北市松山地區(當時興雅830番地)興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

  松山文創園區為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Show Case,建構園區為台灣文創社群交流中心及文創產業發展服務平台,以提供文創跨界多元展演空間,園區並以建立公共平台、推動產業發展;文創育成、跨界交流;創新實驗、引領潮流;文藝教育、市民參與及文創亮點、台灣之窗為五大經營目標。

  在活化園區建築群及促進文化藝術活動使用,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研發下,奠定了松山文創園區的品牌形象,尤其在2011辦理台北國際設計大會之大展逾百萬參觀人潮,奠定參觀人潮及跨界展演之活動能量,當年中國生產力中心因負責推動視覺設計產業執行商業司的「提升商業設計服務計畫」,負責籌畫國際平面設計館,以「潮間代」為題彙集國內外百餘位設計大師作品,在台灣創歷史最長的360∘的環場螢幕及實品相交織展示下,與其他五館創下了文創展最大參觀人潮。

  另外,並與臺灣創意設計中心合作規劃於園區內設置「臺灣設計館」的常設展覽,導入赴外參展、比賽獲獎及臺灣精品獎之產品展示,促進各界交流觀摩,提昇設計概念與創新。在台北文化基金會的管理下,相關活動及展覽陸續導入,在北市爭取2016創意之都及建立台北巨蛋BOT下,在已帶動起群聚效應及全方位的空間使用,多功能、多元化的經營概念,正形塑松山文創園區成為台北市設計及文化創意產業旗艦發展基地。

案例三:西門紅樓

  興建完成迄今已逾百年,1997年被指定為3級古蹟,西門紅樓是一座以紅磚打造成八角牆樓及十字型外觀的一樓磚造樓房構成,西門紅樓是台北市政府最早以「官辦民營」文創場地方式在2002年3月委由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營,逐漸發展為知名的小型藝文表演場所,直至2007年9月30年合約到期,當年11月再交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它在蘊藏了許多台北回憶下,在代表了西門町的歷史與文化創意協調發展,成功轉型為西區文創中心。

  紅樓藉由不定期舉辦文創活動,在藝文展覽及表演上扮演相當重要平台,在這些年經營下從主要八角樓內的中央展區、百寶格、二樓劇場、西門紅樓茶坊、西門紅樓精品區,逐漸發展到十字樓直段的16工房、二樓文創孵夢基地,目前連十字樓橫段的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以及北廣場的創意市集、月光電影院、南廣場的露天咖啡區等都已經成熟發展出多元的場域及應用,聯手帶動西門紅樓發展及對文創與民眾互動服務的能量,打造出新穎的創意空間,開拓參觀的族群、擴大台北藝文新舊交疊的疆界與版塊,成功的轉型成為台北市西區新生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

  在藉由不定期舉辦文創活動,成功地聚集眾多朋友一起體驗文創創意商品,並在創意市集的成熟發展及人潮聚氣下,西門紅樓已經成為台北街頭熱門景點,並且及引大批觀光人潮,除為文創帶來新商機,帶動假日歡樂的文創氛圍,目前與華山1914文創園區、松山文創園區已嚴然形成台北文創產業三大基地。

案例四:青田七六(台北最美一條街,一棟充滿故事的老房子)

  青田七六,是1931年(民國20年)由日本「足立仁」教授興建落成,1945年起成為台灣大學及國際知名地質學教授馬廷英的居所,占地約200坪的空間,擷取了日式與洋式建築的居住優點,成為備具特色的洋和式建築,現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校產。

  青田七六,是依座落青田街「七巷六號」命名而來,古蹟提供給一般民眾親近建築,人文藝術瀰漫的書卷氣息,大樹環繞,檜木香氣,青田街的人們,青田七六是有歷史的台北巷弄文化,不僅是要能結合文化,巷弄創造生命力,留念的不外是歷史建築景觀環境,同時也要兼顧藝文氣息社區的生活。

  現由黃金種子團隊負責維運,在有感老屋無人居住下頹傾速度驚人,特向台大爭取2010年獲得租下此屋經營權,並將古蹟活化再利用,除由志工介紹老屋歷史與建築特色並推廣馬廷英蒐集豐富完整的地質科學,青田七六著重懷舊,擺了餐桌椅並兼賣日式餐飲,使欣賞老式建築物及享受文化的風華豐富巷弄中。

案例五:野草居食屋

  在清朝時代古亭捷運站這一帶就叫「古亭庄」,算是很早開發的居住地,在此區尚有一些從日據時代留存下來的房子,目前隱於市而散落其間,野草居食屋是棟日式建築的老房子,屋齡已有80年了,也是前台大教授陳玉麟先生的故居,後來經由目前「青田七六」的經營團隊標下後,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打造成一間的老宅食堂-「野草居食屋」。

  整體建築保存完善,房子保留舊式的日式黑瓦屋頂、木結構建築等建築特色,但又融入文化創意的現代元素,在保存老屋魅力的同時,也帶來新商機,美麗的故事、動人的記憶,豐富了人們的感情。在「野草居食屋」燈光美氣氛佳的氛圍中用餐,新鮮的食材,透過師傳們的巧手,更顯得豐富美味,使故居、美食建構出細緻的創意生活。

結論

  創意融入生活,生活隨處創意,從上述的例子可以得知,文創商品的作品及場域都會有一再開發的衍生性,透過每一個系列的規劃,都能帶來無限商機及心靈的契合。而且透過在地的文化與創意、新意,讓生活更簡單、更有趣!有創意就有消費者之青睞,有創新創意,才能開創新局,與世界潮流相結合。台灣今日的創意文化產業,深具生活特色,符合人性需求,具有人文色彩,可增加附加價值。不斷發現新寶物,再創新品牌形象,有計劃的接軌國際,並邁向國際市場,相信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現有基礎下,成為成功的創意生活實踐區。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