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的你畢業的時候,是哪一種養成途徑比較有競爭力?」
學生們的徬徨、積極、猶豫,國立政治大學副教務長暨通識中心主任陳幼慧看在眼裡,並期望學校能扮演引導的角色,協助學生在廣博的知識領域中發覺自我性向,開展出合適的道路。陳主任並指出術科知識易被取代,期望藉由推動博雅教育讓同學們兼備文理學科知識,同時培養自學能力、創造力,成為「五十年不落伍的人才」。而筆者這段時間執行教育部UCAN計畫專案的過程中,觀察到現今多數企業的徵才重點,不再只著重於專業能力,是否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態度面(包括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與紀律、資訊科技應用等)的共通職能等軟實力才是現今企業的選才關鍵重點。
有效規劃 + 彈性調整 = 自主學習
法國Nancy大學語言學Henri Holec教授於其出版的「自主性與外語學習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乙書,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take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從學習者角度看,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意味著學習者自主獲得確定的學習目標,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監控學習的過程,如節奏、時間、地點和進度,以及對學習效果的評估。並認為自主學習能力及其內容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1)確立學習目標;(2)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3)選擇方法和技巧;(4)監控學習過程;(5)評估學習結果。
亦即自主學習的內容包括整個學習過程中之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檢測、自我回饋和自我評價的自我建構。因此自主學習的內容可區分「規劃」、「調整」及「評價」三方面,故學生在大學期間是否能有效規劃學習目標,視自身情況隨時調整修課方向及連結相關課外活動(包括社團、工讀、實習、競賽…等非正式課程),都在顯示學生是否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能否展現終身學習之態度與知能。
外在環境規劃 + 內在因素調整 = 自我實現
為了讓學生有責任感地從事有意義的學習,學校及老師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的吳翠珍老師認為「老師應該盡量避免成為教室的主角,學生才是主角,因為學習如果沒有內化的話,就像是在傳教,我說的你都同意,但是所有的影響力都不出這個教室門」,故吳老師慢慢轉變成從學生的角度去調整課程,重視學生能夠學到的知識,而不是專注於自己講授的內容。一個好的教育環境,應把學生被動的學習及被管理的行為及態度轉變成自主及主動的學習。
而學生在學校就學期間應對學習產生責任感,因為不論在學校或出社會都要學著管理自己及規劃學習。自主學習包括「學習」及「行為」二方面的自主。學習上,學生要作自律的學習者,設立自己的學習目標;行為上,學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自我約束。
大學自主學習的實踐重點在於校方及老師能深信學生們有能力及意願學習的基礎下,於教室內及校園裡營造正向積極且具自律性的環境(硬體),引導學生從事有責任感及有意義的學習(軟體),讓大學生們能成為自我導向的學習者,逐步朝向自我實現的目標前進。
養成學習的習慣,發現學習的樂趣
筆者在執行UCAN計畫的過程中,接觸到許多的大學師長、大學生及業界的在職人士和人資主管,深切的體悟到,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能力的培養除了仰賴學校端的設計規劃之外,自我目標方向的設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在學期間是否能有效運用學校資源,妥善規劃大學生活中的正式課程及非正式課程(課外活動),在學習及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尋找到自我的未來目標及方向,而在獲取知識後,是否能經由自己的反芻重新組織資訊,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從中發現學習的樂趣,養成正面態度,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如何在大學的就學期間培養自己成為兼具專業硬實力及自主學習等軟實力(包括溝通表達、持續學習、人際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創新、工作責任與紀律、資訊科技應用等)的共通職能的優秀人才已成為現今莘莘學子們一道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文獻:
黃裕凱:自主學習與輔仁大學「自主校園」之實踐。輔仁大學教與學電子報,第29期。
陳幼慧:UCAN期末成果暨實務研討會。
吳翠珍:大學教的是可行動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