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生產保全(TPM) 追求的目標是使設備總合效率達到最高,設備最好達到"免保養"的狀態。筆者認為設備是企業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個企業的生產設備擁有量及其技術狀況是衡量企業生產能力的重要標誌,但通常在設備設計階段幾乎就決定設備生命周期成本的九成,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免保養的設備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加強設備管理,使企業的設備能夠更好地為產品生產和經濟活動服務,企業不僅僅應抓好設備的使用管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前就應抓好設備的前期管理,才能為後續管理打下基礎,才能真正地實現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素質。
設備的初期管理,一般是指設備設計、安裝、試運轉到初期流動管理等各階段活動,主要在於防範正常生產階段可能發生之故障問題,範圍大致可涵蓋為生產新產品所開發設計之設備、產品相同而為了將設備高速化或自動化等所開發設計之情況及在新產品之開發,使用現有設備之情況。尤其在初期流動管理方面,對於運轉開始階段的故障、不順暢,如何進行記錄、研究對策,在最短時間内進入正常生產,就必須靠平時累積的保養紀錄。事先將必要的情報反饋給設計單位,作為避免設備設計瑕疵的考慮事項,這種活動被稱為保全預防 (MP),非常重要!所以設備初期管理的活動目的可歸納為:
♦ 追求設備生命周期成本的經濟性(LCC最適化)。
♦ 增加設備的使用壽命。
♦ MP(Maintenance Prevention, 保全預防)設計的標準化。
♦ 故障為零的早期規畫設計及設備管理體制的建立。
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上,實施設備初期管理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達成以下兩個項目:
♦ 藉由設備的有效活用,達成企業的經營課題(Ex:品質、成本)。
♦ 縮短生產準備(快速量產化)之前置時間(Lead Time)。
為了徹底進行初期管理活動之展開,且有效果地進行,主要展開步驟包括以下的四大工作內容:
►第1步驟 現狀調查分析
(1)將現在的初期管理工作之順序作成流程圖,並加以明確。
(2)找出現狀(最近幾年來)的問題點。
(3)確認在初期管理各階段可預測的問題解決狀態。
(4)在試作、試運轉、初期流動階段的所有問題發生、對策處置的實情掌握。
(5)在試作、試運轉、初期流動階段的工程延遲的實情掌握。
(6)在易操作、易製造、不會出現不良、易於保全、高可靠性、且安全下製造有企業競爭力之產品或設備的設計,必須確實收集資訊並加以應用及掌握實情。
►第2步驟 初期管理系統之確立
(1)以第1步驟的問題點為基礎,追求改善初期管理之應有狀態、新設備系統之架構及適用範圍的設定。
(2)在初期管理上所需資訊的收集、累積、應用系統之檢討及確立。
(3)在上述(1)、(2)的系統運用上所需的各種標準、傳票表單類之制定與修訂。
►第3步驟 新設備的系統故障排除與教育
設定設計者全員可體驗的主題與符合設計者水準(level)之主題,並適用在第2步驟所確立的「初期管理系統」,執行下列內容:
(1)進行每一主題每一初期管理階段之步驟展開。
(2)同時地進行實施上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手法之教育。
(3)透過各步驟,進行新設備系統的理解、技術手法等之評價。
(4)依據實施結果、進行設備系統及各種標準表單類的補充修定。
(5)整理設備系統的應用效果。
►第4步驟 新設備的全面應用與穩定化
(1)新設備系統之全面應用(擴大至可適用範圍的全部)。
(2)進一步謀求初期管理的LCC之最適化、及在MP設計上的資訊應用之充實。
(3)成果的掌握、分析,掌握每一適用主題、每一初期管理階段的問題點,每半年就收集達成件數、問題發生件數、計畫延遲件數等,以便確認成果。
(4)進一步致力於設備之充實、標準化,以謀求穩定化,並實現可依照計畫之直接開始上線。
設備的初期管理工作,主要除了管理系統外,更涉及設備的規劃決策、外購設備的購置或自製設備的設計製造、設備的安裝調試、設備使用前的管理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均需實現有效的組織安排和協調管理,如此方能有系統地做好相關工作。
根據筆者過去經驗,初期管理工作的執行可運用適當的技術手法加以輔助,常用手法如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失效模式影響分析(FMEA)、MP回饋…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實務執行過程中,則必須落實每項步驟內容,運用電腦資訊系統的輔助,掌握目前所遭遇大大小小的設備問題,合理評價後務求執行改善,在設備改用或更新的選擇上遵循技術先進、經濟效益高、生產適用、維修方便…等原則,如此全面展開至所有設備,則設備主管或老闆就不再擔心受怕,更可進一步確保工廠營運順遂與產效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