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設備初期管理的關鍵


  全面生產保全(TPM) 追求的目標是使設備總合效率達到最高,設備最好達到"免保養"的狀態。筆者認為設備是企業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個企業的生產設備擁有量及其技術狀況是衡量企業生產能力的重要標誌,但通常在設備設計階段幾乎就決定設備生命周期成本的九成,因此如何建立一個免保養的設備系統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加強設備管理,使企業的設備能夠更好地為產品生產和經濟活動服務,企業不僅僅應抓好設備的使用管理,更重要的是在使用前就應抓好設備的前期管理,才能為後續管理打下基礎,才能真正地實現不斷改善和提高企業的技術裝備素質。

  設備的初期管理,一般是指設備設計、安裝、試運轉到初期流動管理等各階段活動,主要在於防範正常生產階段可能發生之故障問題,範圍大致可涵蓋為生產新產品所開發設計之設備、產品相同而為了將設備高速化或自動化等所開發設計之情況及在新產品之開發,使用現有設備之情況。

  尤其在初期流動管理方面,對於運轉開始階段的故障、不順暢,如何進行記錄、研究對策,在最短時間内進入正常生產,就必須靠平時累積的保養紀錄。事先將必要的情報反饋給設計單位,作為避免設備設計瑕疵的考慮事項,這種活動被稱為保全預防(MP),非常重要!所以設備初期管理的活動目的可歸納為:

  • 追求設備生命周期成本的經濟性(LCC最適化)。
  • 增加設備的使用壽命。
  • MP(Maintenance Prevention, 保全預防)設計的標準化。
  • 故障為零的早期規畫設計及設備管理體制的建立。

  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上,實施設備初期管理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達成以下兩個項目:

  • 藉由設備的有效活用,達成企業的經營課題(Ex:品質、成本)。
  • 縮短生產準備(快速量產化)之前置時間(Lead Time)。

  為了徹底進行初期管理活動之展開,且有效果地進行,主要展開步驟包括以下的四大工作內容:

  • 第1步驟  現狀調查分析
  1. 將現在的初期管理工作之順序作成流程圖,並加以明確。
  1. 找出現狀(最近幾年來)的問題點。
  1. 確認在初期管理各階段可預測的問題解決狀態。
  1. 在試作、試運轉、初期流動階段的所有問題發生、對策處置的實情掌握。
  1. 在試作、試運轉、初期流動階段的工程延遲的實情掌握。
  1. 在易操作、易製造、不會出現不良、易於保全、高可靠性、且安全下製造有企業競爭力之產品或設備的設計,必須確實收集資訊並加以應用及掌握實情。
  • 第2步驟  初期管理系統之確立
  1. 以第1步驟的問題點為基礎,追求改善初期管理之應有狀態、新設備系統之架構及適用範圍的設定。
  1. 在初期管理上所需資訊的收集、累積、應用系統之檢討及確立。
  1. 在上述(1)、(2)的系統運用上所需的各種標準、傳票表單類之制定與修訂。
  • 第3步驟  新設備的系統故障排除與教育

設定設計者全員可體驗的主題與符合設計者水準(level)之主題,並適用在第2步驟所確立的「初期管理系統」,執行下列內容:

  1. 進行每一主題每一初期管理階段之步驟展開。
  1. 同時地進行實施上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手法之教育。
  1. 透過各步驟,進行新設備系統的理解、技術手法等之評價。
  1. 依據實施結果、進行設備系統及各種標準表單類的補充修定。
  1. 整理設備系統的應用效果。
  • 第4步驟  新設備的全面應用與穩定化
  1. 新設備系統之全面應用(擴大至可適用範圍的全部)。
  1. 進一步謀求初期管理的LCC之最適化、及在MP設計上的資訊應用之充實。
  1. 成果的掌握、分析,掌握每一適用主題、每一初期管理階段的問題點,每半年就收集達成件數、問題發生件數、計畫延遲件數等,以便確認成果。
  1. 進一步致力於設備之充實、標準化,以謀求穩定化,並實現可依照計畫之直接開始上線。

  設備的初期管理工作,主要除了管理系統外,更涉及設備的規劃決策、外購設備的購置或自製設備的設計製造、設備的安裝調試、設備使用前的管理四個環節,每個環節均需實現有效的組織安排和協調管理,如此方能有系統地做好相關工作。

  根據筆者過去經驗,初期管理工作的執行可運用適當的技術手法加以輔助,常用手法如同步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失效模式影響分析(FMEA)、MP回饋…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實務執行過程中,則必須落實每項步驟內容,運用電腦資訊系統的輔助,掌握目前所遭遇大大小小的設備問題,合理評價後務求執行改善,在設備改用或更新的選擇上遵循技術先進、經濟效益高、生產適用、維修方便…等原則。

  如此全面展開至所有設備,則設備主管或老闆就不再擔心受怕,更可進一步確保工廠營運順遂與產效大幅提高!

更多資訊請參考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製造業智慧生產規劃與建構

是否您企業的生產排程、良率監控與生產數據管理還大部分依賴人工?面對顧客的小量多樣化生產需求與各種緊急插單,是否讓您忙於應付?這些問題在智慧製造的情境中,都將得到更好的解答。未來智慧生產將不再是企業競爭優勢,而只是基本競爭條件,CPC將幫您從現狀走向未來。

猜你喜歡
*
產品設計同步工程輔導案例探究

輔導案例公司為紙器製造機械之設計、生產、組裝及售後服務之整廠輸出製造業。公司為提高全球競爭優勢,也在台海兩岸設生產基地,在邁向國際化之際。大陸廠輔導前卻年年虧損,經營者乃尋求本中心協助,派顧問團隊到廠實地診斷。

*
TPM自主保養推動要務

設備生產效率的管理是TPM的重心,自主保養和計畫保養就是它的兩個輪子,將設備推向零故障、零不良的境界。本文探究自主保養的主要內涵,以自身實務推動經驗闡釋自主保養展開的各步驟任務與精神!

*
談TPM自主保養成功關鍵

隨著未來互聯網+蓬勃發展與工業4.0倡導,網路與自動化設備的穩定可靠將越來越重要,因此企業紛紛引進全面生產保養制度(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TPM)來達成。而TPM活動成功基礎在落實、做好TPM自主保養成功關鍵:『設備日常管理』。

*
企業裡的損失,不可輕忽

改善是永無終點之路,應該從減少設備的效率損耗、人工損耗、管理損耗、不良品的產出、材料能源的損耗等角度出發,有目標架構的實施解決方案,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改善效果。此外,提高生產量與減少投入量的活動,以及提高產品品質的活動,亦是有助於企業達成創造更多的利潤的目的優良法門。

*
IoT設備管理監控與TPM連結的重要性

現今多數企業在執行設備保養工作時,因無正確的設備保養觀念與管理及技術人員,多依靠設備工程師的經驗來進行管理,到設備故障後才開始進行修繕,故無法降低設備故障率,尤其於短暫停機上之損失更是無法統計與解決,設備人員所需的維護技能亦無法有系統的管理與傳承,因此造成了企業許多潛在的損失,而為了因應此種狀況,IoT設備管理監控、AoI技術與CPS應用的觀念隨著智慧製造的風行,成為了企業解決上述各項問題的萬靈丹,但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是值得企業深思的。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