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讓企業獲利-社會企業之獲利商業模式

瀏覽數:6452


 

  看電影時,緊張的橋段之一是男主角找尋問題之解決過程所經歷的挫敗情節,如遍尋不著、阻礙重重、必有與對手互鬥之場景,主角多半被痛宰到頭破血流,全身傷痕累累,反覆多次打趴、站起來的過程,最後在快撐不住的時候,突然一記右勾拳出手或是左懸踢,直接打中對方要害,讓對方無力招架時,一鼓作氣的反撲,將所有消失的力氣都激出來,最後達到逆轉勝的結局。英雄式的劇情吸引百看不厭的觀眾,觀眾看到的是主角屢敗屢戰,不怕失敗,堅持應戰,沒有挫敗,不會放棄,最後才嚐到成功的果實。

  新創業者的創業過程何嘗不是這樣,屢戰屢敗,早早措敗、常常措敗,如同愛迪生所言,經歷過這麼多的實驗,我只是還沒有找到成功的方法。只要沒有放棄就不算失敗。根據創投基金經理人的統計,矽谷成功的創投企業比例,1000家新創業者,成功的只1家,所以創業歷程措敗是必然,它僅是一個過程、不是問題,屢敗屢戰,從挫敗中找到不犯同樣錯誤的方法,累積更多的實戰經驗之後,距離成功的目標就不遠了。

  越來越多新創業者的出發點是從關心社會問題出發,從社會問題中找到商機,從協助解決社會問題的念頭而創業。弱勢團體,政府部門作政府部門輔導與救濟的工作,社會企業的新創業者,從不同的角度來協助,雖然無法全面改善社會角落的問題,僅能盡己之力去協助解決,如找出弱勢族群脫離弱勢環境的方法,從技能養成,協助弱勢人員有養活自己的能力,這種用愛心出發創業的企業,做好事又能獲利。

  如何以關心社會問題來新創事業,新創社會企業家如下圖的社會創業旅程,受到社會問題的啟發與激勵,思考社會創新並建立改變社會的好點子,進而進行測試與修改,經過測試驗證之後成立組織、追求永續發展,進而規模化。

  社會企業可以是非營利組織,也可以是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有商業獲利模式才能繼續往前。社會企業可分為四個類型:

  1. 採購特定族群的產品服務,如缺乏資源或資訊的族群,小農、婦女、中輟青少年、身心障礙者,藉由建立公平、對等的貿易關係賦予生產者、改善生產者所處的環境、經濟與社會發展。如Motherhouse案例。
  1. 創造特定族群的工作機會,原本較不易獲得就業機會的族群,擁有支持性、穩定性高的工作環境,不僅獲得工作機會,建立專業技能。如英國十五餐廳案例 。
  1. 提供滿足社會或環境需要的產品服務,所提供的付費服務或銷售產品,可回饋社會或環境需要,且能產生營收作為組織永續經營的收入來源。如善意健康點心案例。
  1. 研發以求更有效運用資源,運用科學技術,更有效率與效能地整合、運用以往閒置廢棄資源,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如以咖啡渣變咖啡紗製作成機能性戶外運動衣服的興采實業。 以下針對上述類型的個案加以說明。

  一個有溫度的時尚品牌,孟加拉製造的日本精品包包Motherhouse。位居亞洲最貧窮的國家孟加拉人民缺乏什麼?一位日本女孩山口繪理子參加美國國際援助機構實習,實習期間每天坐在高級的辦公室,做國際援助的計畫與編列預算,心裡想這樣的工作無法與受助者有任何連結,這些補助的金額可以到達所需要的人身上嗎?在實習結束之後,她自費到孟加拉實際感受孟加拉人民的需求。為了解這個國家,還特別在孟加拉當研究生,學習孟加拉文,了解這個國家的人民需要什麼協助。

  協助孟加拉人持續建立穩定的經濟基礎是她最大的理念,孟加拉的『黃麻』是出口最大宗的經濟作物,本身具有延展性、材料天然可分解,通常是作麵粉袋子,山口小姐以黃麻做包包想法應運而生。

  剛開始由自己設計包包,當包包做好,帶回日本賣的時候,她的親戚朋友認購得到第一筆錢,將這些錢拿回孟加拉再製作第二筆包包,帶回日本販售時,買家對她說了一句話,『不要將社會貢獻的字眼放在這裡』,她才恍然大悟,社會企業所做出來的產品必須與一般企業的產品競爭,不論在品質、質感或是價格上,都要有一定的水準,甚至於在水準之上。

  從設計、製作到販售從新來過,自己到日本學校學習設計,同時嚴格要求孟加拉員工製作產品的品質。孟加拉員工以往皆代工的案件,不知何謂品質,品質教育成為山口小姐在工廠重要的課程,她不僅照顧員工也照顧員工家庭,如工資是其他的兩倍、公司有員工健診。強調要在孟加拉做出有質感、有品質與眾不同的包包。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女孩子,社會創新的使命感驅動下,促使她不斷突破、改變、創新,以一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在發展中國家孟加拉,創造一流的品牌Motherhouse,日本有11間店面,台灣也有4間店面。成功的讓孟加拉的員工有持續且穩定的經濟基礎。

  另一個案例是英國十五餐廳,餐廳的老闆傑米原先是英國的明星廚師,一直想盡己之力幫社會做一些事,他常常關注英國公共事物報導,比如他發現英國的社會青少年因為家庭或是其他因素失學有逐年升高的現象,或是失業的問題遲遲未見改善,心裡泛起協助這些人的念頭。當時自己想在英國開設一家餐廳,應用明星廚師的影響力,可以讓失學的年輕人擁有養活自己的技能,於是有了訓練廚師之學徒計畫,來協助這些失學的中輟生或失業者擁有一技之長。

  學徒計畫的訓練內容包括認識食物由來、食物特性、食物生長狀況、飲食文化,廚藝學習與餐廳實習等規劃一年的課程,邀請2 5位領域的專家協助教導,帶學員直接到農場實際食材體驗,到各地學習相關知識,安排品酒旅行增加廚師的體驗,廚藝學校上課,以及到十五餐廳實習等,學員是來自於失學與失業的青少年。

  訓練期間,各種狀況不斷發生如學員受不了受訓的艱苦而逃跑、偷拿廚具設備、學員間彼此不合,也有學員面臨家庭財務狀況等等都發生過,傑米卻沒有因此而灰心,只是堅持理念繼續往前,同時鼓勵學員不要因為外在因素被迫終止訓練課程。經過一年的學習結業,學員可以選擇留在傑米的餐廳工作,也可以出去外面找工作,學員若在外面不順利,永遠都歡迎回來。

  訓練過程中,共拍攝6集廚師學徒計畫影片,影片拍攝完成後,用影片來廣宣餐廳的理念,吸引媒體的爭相報導,達到餐廳吸睛的目的。十五餐廳提供的是以健康、原味為訴求,符合目前追求有機與健康風潮的顧客,同時也提供學徒工作的場所,使參加學徒計畫的失學或失業的青少年足以養活自己,不再無所適從。有些受過訓練的廚師,年紀輕輕已成為廚師,脫離貧苦的日子,找到自己的成長道路,更在職場發揮專長,得到眾人的肯定。

  社會企業主要是協助社會底層的需求,以十五餐廳本身為例,採用混合式組織方式,以公司型態與基金會共同運作,十五餐廳為公司型態的營利企業,傑米另外成立一個基金會,協助失學與失業人的技能培養,這樣與企業分割的好處是培訓這些人技能的工作為長久工作,不會因為十五餐廳的營運而受到影響,以基金會的作法,除了由十五餐廳提撥固定比例之外,假若其營運不順時,可以到外界募款,健全基金會的運行,讓培訓技能的工作持續下去。另外,培訓的善舉可以呈現在十五餐廳的運作中,給予顧客很棒的印象,加深顧客對於餐廳的認同度。

  再一個案例,行小善,造大幅-善意健康點心,為了推廣產品,善意派員工出去街訪,發現有日行一善者,即將其善行記錄下來,日後送上一份點心棒,附上一張『將善意傳出去的貼紙』,並請收件人進入善意網站登錄,推選最應該接受捐助的慈善機構,善意健康點心每月選出三家顧客選出的慈善機構進行捐款。這樣的舉動也引發消費者的懷疑,於是善意更改作法,將行小善的舉動擴大為更大的活動,如每月訂出一個主題,如寒冬送溫暖,行小善的動作依舊進行,當網路的票數衝到一定的門檻,善意就會擴大送溫暖,如送被子給街友站等等。

  行小善的活動,引發大家的善行,加上搭上美國人健康概念的潮流,顧客對於善意健康點心的接受度更高。業績2010年的1千萬元,到2012年翻升至1億2千萬元。成功的關鍵不是品質或價格,而是『你行小善,我造大幅』的概念。估計至2012年已完成20萬善意小任務,16回善意大回動,約50萬人受惠。 

 

【參考資料】

  • 社企力,社企流,果力文化,2014/04/02
  • 商業周刊1372期
  • 中原大學社會企業創業工作坊教材,陳美惠、劉基欽,中國生產力中心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