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資訊科技公共事務部經理張雅惠:10大衰退VS.10大成長工作

瀏覽數:5686
關鍵字:


口述/張雅惠 採訪撰文/楊雅筑、黃鈺雲

 

在上一個世紀電視剛出現時,坊間盛傳廣播將被取代;在網路發達的時代,經濟學家預測報業將會消失;在電子書崛起的當下,紙本書的未來岌岌可危。雖然時至今日,過去的預言不完全正確,不論是廣播、報業或是書本都沒有全部消失,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確都面臨了相當程度的衰退,相關產業的就業人數也大幅減少。而當機器人科技日漸發達,許多研究報告、媒體都大膽預測,某些產業與人力在未來將受到極大的衝擊。

5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104資訊科技在2014年7月才剛公布一份調查報告,在這份調查報告中,我們詢問各大企業的用人主管或人資部門一個問題:「在未來10年,有哪一些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統整調查結果,我們發現約有31%的主管認為,有部分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首當其衝的職務類別則為「生產製造/品管/環境衛生類」。但也有近70%的企業認為未來工作不至於受影響,其中以經營人資、醫療保健、研發類職務最無可取代。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份有關機器人議題的調查報告離你太遙遠,但產業結構變幻萬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事實上,根據104資訊科技的另一份資料分析,便真實反映出最近這5年某些職務工作的消長現象。在104資訊科技的資料庫裡有超過4百個職務,我們以企業主所開出的職缺為主,抓取2009年至2014年這段期間的所有職缺,再加以分析它們的占比增減狀況。由於這份分析報告完全根據實際數字做分析,因而可以看出總體環境的變化,而非呈現個別產業的狀況。最後,這份分析報告依據占比,排列出成長與衰退排行前10名。

10大衰退職業 教職人員找無頭路

根據分析報告結果,教授等職務呈現衰退趨勢的原因不難想像,因為少子化現象早已嚴重影響教職人員的工作,像是學校招生不足導致流浪教師充斥等。除了中小學教師受到影響之外,報告中更指出,近5年來的教授職缺逐漸變少,而此趨勢在未來恐怕只會更加惡化。所幸,教授本來就是從業人員數量比較少的族群,因此受到影響的人也有限。

至於催收人員則屬於特殊現象。通常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以及發生金融海嘯的當下,催收人員的工作機會比較多。由於這5年並沒有發生大型金融風暴,催收人員的需求量自然大幅降低。

核保人員與保險內勤其實跟行政總務工作類似,通常不被歸為企業核心人才;而硬體測試工程師只有在少部分領域較為搶手,如新手機測試等領域,但若以總體人力市場來講,業界對於硬體測試工程師的需求呈現衰退趨勢。

而服務人員以及其他排名在後的金融交易員、券商後線人員、銀行辦事員,其實都屬於同一類型工作,內容傾向於事務操作,容易被科技取代。尤其在金融業合併之後,延續性金融商品或業務大軍出現,固定店頭人員的需求則逐漸衰減。

補習班導師,跟教授一樣都是被少子化現象影響,不過並非所有的補習班工作機會都將衰退,若能多開發個人化加值商品與服務,仍有機會在逆勢當中成長。至於硬體研發工程師,則因為手機軟體興起,消費者對硬體失去了興趣,工作機會自然被迫削減,若能附加銜接軟體的「軟韌體」,或增加軟體內容成長,硬體研發工程師將大大加分。

10大成長職業 水電工家事人員異軍突起

至於呈現成長趨勢的前10名職業,第一名半導體設備工程師應該並不難想像,但第二名的水電工程師卻跌破大家眼鏡,也顯現出現代社會有生活技術人員短缺的問題。水電工程師是基礎的專業技師,但隨著傳統老師傅的凋零、接班人的斷層,從業人員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卻因為近年來房地產熱絡,不論是新屋、中古屋或一般家庭都有水電需求,在供給端減少、需求端增加的當下,當然呈現供不應求的成長趨勢。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名的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由於政府近年來對於勞工安全愈趨重視,政策規定也越來越嚴格,迫使企業聘僱專業人員以協助安全衛生管理制度的建置,因而使得勞工安全衛生管理人員的需求大增。第九名的家事人員也是異軍突起,其背景跟水電工程師有點類似,起因都是因為人們的生活品質變高,豪宅也越來越多,對家事人員的需求遂越來越大。

從分析報告當中可以得知,雖然門市/店員/專櫃人員的成長幅度並非最高,其月平均需求人數卻高達41,918人,與以往一樣依舊是最多職缺的行業。過去總是臆測,在機器人技術越來越進步的同時,客服門市人員將是消失的職業之一,但事實則是,在面臨關於人的問題時,還是必須仰賴人類智慧提供解決方式,這是機器沒有辦法取代的關鍵。

緊扣人與新興科技 含金量最高

我想強調的是,從過去5年的分析數據可以觀察到,只要是「跟人有關」或是「新興科技」題材,在未來都是不易被取代的職業,同時含金量也較高。例如:醫護人員、藥師難以被取代,尤其台灣高齡化時代即將來臨,長期照護的缺口逐漸擴大。

事實上,「跟人有關」只是一個概念,包含跟人性有關所延伸而出的工作內容,因此與它相對應的職缺非常廣泛,可以是任何「人」與「新興科技」連結的職業,例如:UED、UI、UX 等設計人員,重視的就是人跟產品之間的互動,如何讓產品更人性化、更便利、更舒適;而「社群經營」、「業務」、「行銷」等工作當然也跟人性有關。

至於「新興科技」題材,其實很容易觀察出脈絡,只要注意看每年電子大展的主軸科技是什麼,去了解ICT產業最近的話題是什麼,大概就能夠知道未來幾年哪些科技題材比較熱門。

然而,到底有沒有所謂的夕陽職業?在104人力銀行目前的4百多個職務中,仍見珠寶鑑定師、海港引水人、修書人才等傳統或是特殊的工作機會,雖然職缺的數量不大,卻依舊存在也仍有需求,只是工作型態有所改變。當機器人科技逐漸發達,「生產製造/品管/環境衛生類」工作真的會消失嗎?我認為並不一定,科技只會取代某一個部分的工作內容,建議職場工作者應該進一步掌握「獨特性」與「人性化」兩大原則,掌握與擴充個人競爭優勢,就不怕在未來被取代。

例如:身為電影售票員站在第一線與客戶直接接觸,必定比坐在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更了解市場,不應該將自己的工作局限於「需要幾張票?」、「坐哪個位置?」卻應該多觀察「什麼樣的人會來看這部電影?」、「他們的喜好需求與消費習慣是什麼?」,甚至還可以注意他們的穿著打扮,注意哪些電影上檔時會吸引什麼消費族群。售票員若能夠培養自己預測市場反應的能力,對於轉任電影行銷企劃將更有幫助。

再舉例門市零售人員。門市收銀員除了結帳之外,也可以觀察商品應該如何擺放,才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注意,甚至建議公司改善系統,讓收銀更便利、更快速。公關人員也是如此,除了負責企業形象、媒體經營之外,可進一步經營更多利害關係,包括客戶、股東、社區,甚至可以當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師。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1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